在心理學歷史上,奇人異事甚多。
今天帶你認識一個有趣、有料、有梗的心理學大神。
我們眼中的弗洛伊德:
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
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佔,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
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弗洛伊德作品:《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缺憾》
以非常人的眼光來看:
弗洛伊德,那就是個「老流氓」,什麼問題都是從性的角度去解釋。
弗洛伊德總結過一些奇怪的理論,其中有很多理論至今仍不被人們認同。
弗洛伊德的父親有兩次婚姻,弗洛伊德出生的時候,父親四十一歲,母親二十一歲, 典型的老夫少妻,他是父親第二個老婆的第一個兒子。
他是母親的掌上明珠,但父親對他的態度比較消極,小時候,他曾經在父母的臥室裡撒尿,當時父親憤怒地責備他:「這孩子將一事無成!」
後來,弗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認為每個小男孩都戀母仇父。
弗洛伊德經過研究,提出了戀父情結的概念,認為由於女孩子的異性愛本能傾向,使得女孩子戀父而妒母,即「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
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終身未嫁,始終陪伴在父親身邊,並最終繼承了父親的學術衣缽。
弗洛依德認為小孩子,甚至是嬰幼兒,都對性有潛意識的「渴望」。
他在童年時期希望能看他母親的裸體——他將只屬於自己的話語和亂倫傾向,斷然地擴展到了全人類。
弗洛依德是個老菸民,酷愛雪茄,一天要抽二十多支,他曾經堅持戒菸一年多,但還是煙不離身。最後得了口腔癌。
在這種情況下,他做了34次大大小小的手術,可是最終還是死於癌症。
不過,依據他自己的理論「有時雪茄就只是雪茄」,愛抽菸的人都是可憐之人。因為這些人在嬰兒時期,未能充分地吸吮母親的奶,即口唇期沒有過渡好,所以長大之後,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就以吸菸的方式來滿足欲望。
弗洛伊德還是位極愛古柯鹼的癮君子。其喜愛此毒之程度甚深,以致於他都能和未婚妻毫不避諱地討論古柯鹼,甚至親自擔當「小白鼠」來進行毒品實驗研究。研究毒品似乎成了他嗜毒的最好藉口。
儘管弗洛伊德精於心理學,但他也沒能擺脫他的壞習慣。
此外,弗洛伊德對女人「有點意見」——比較委婉的說法。
在他看來,女性是無正義感的,是社會弱勢群體,並且天生愛嫉妒人,是極度愛慕虛榮的一種生物。尤其在社會中,當兩性關係出現緊張局面時,女性往往是問題之導火索。
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是同時代的兩個最著名的猶太人,但兩人似乎不太對付。
對於愛因斯坦取得的成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那是走運。
愛因斯坦說:「你不了解我,怎能說我走運 ?」
弗洛伊德說:「因為你研究的是數學和物理,不像我研究的心理學,人人可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