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人格三結構」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人格心理學的開始。從此以後,人格心理學便蓬勃地開展起來,出現了許多較完整的影響較大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推動了西方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為人類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心理的結構:意識、潛意識、前意識
1.意識: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
2.潛意識: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包涵了原始的衝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
3.潛意識: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包涵了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可以進人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
二、人格的結構--「人格三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
1.本我: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生來就有。由人類的基本需求構成,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遵循快樂原則,要求欲望的即時滿足。弗洛伊德說:「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乞討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的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2.自我:個體出生後,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遵循現實原則,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弗洛伊德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心理過程的連貫組織,我們稱之為他的自我。意識就隸屬於這個自我。」
3.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組成,代表社會道德標準,是人格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道德化了的自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他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育而逐漸形成的。超我遵循「至善原則」,監督管制本我活動,並指導自我,它具有下列三種功能:(1)抑制本我的不容於社會要求的各種行動,特別是性慾和攻擊行為,因為這兩種行為最受社會譴責。(2)誘導自我,用合乎社會規範的目標代替較低的現實目標。(3)使個人向理想努力,達到完善的人格。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本我不顧現實,只要求滿足欲望,尋求快樂;超我按照道德準則對人的欲望和行為多加限制,而自我則活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它以現實條件實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從超我的強制規則,它不僅必須尋找滿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還必須考慮到所尋找的事物不能違反超我的價值觀。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著難當的角色,一方面設法滿足本我對快樂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須使行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須強大能夠協調它們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否則,人格結構就處於失衡狀態,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人格的發展:
弗洛伊德據此把人格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他認為這五個階段的順序是不變的。
第一階段:口唇期(0一1歲)也稱口欲期、口腔期。
特點:原始欲力(力比多)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動獲得滿足,並因此感到快樂。
未滿足的後果:成人階段可能形成相應的人格特徵。(如貪吃、酗酒、吸菸等行為表現及悲觀、依賴、苛求等性格)
第二階段:肛門期(1一3歲)也稱肛欲期。
特點: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洩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培養孩子對排便的控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控制過嚴後果:如果排便訓練過於嚴格,兒童會形成過度控制的行為習慣,如潔癖、吝音和強迫的人格特徵,也有可能造成兒童的反抗,從而形成過度鋪張浪費、越軌的人格特徵;如果排便訓練過於隨便,兒童在成年後容易形成骯髒、浪費、兇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徵。
第三階段:性器期(3一6歲)也叫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期。
特點: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認識到兩性之間解剖學上的差異和自己的性別,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以異性父母作為自己「性愛」的對象,出現「戀父」「戀母」情結),也因此是性別認同的重要階段。(兒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時又害怕報復,最後在壓抑自己的性慾,停止對父親的敵視,逐漸接近、接納、認同父親,並逐漸發展起同性父母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否則,兒童就可能演變成同性戀或異裝癖、異性癖等性心理障礙。)
弗洛伊德認為,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為成年後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他主張,人格的最初形成應是在5歲左右。
第四階段:潛伏期(6歲一青春期)。
特點:因道德感、美感、羞恥心等心理力量的發展,和兒童興趣的拓展,原始欲力呈現停滯或退化的現象,處於潛伏狀態。對性缺乏興趣,男女兒童情感上較疏遠。性的衝動轉向自然、體育、歌舞、藝術等方面。
第五階段:生殖期(青春期一成年)也叫兩性期。
特點: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異性愛的傾向佔優勢。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達到成熟。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會的方面都達到成熟狀態,即達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難的,很少有人能達到。因為人格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兩種危機:一是固著,即不論在每個人格發展階段滿足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裡比多停滯在那個階段,從而使個體在成年後表現出該階段的人格特徵;二是倒退,即個體在人格發展過程中遇到挫折,從而從高級階段返回到低級階段,表現出低級階段的人格。他認為固著和倒退是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
心理學十一大理論:
心理學理論之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一)
致力於為想考教師的小夥伴們分享「教師招聘知識」,小編將為廣大備考夥伴每天分享教師招聘考試重點備考知識,包含「教育綜合理論知識」「教師職業能力測驗知識」「教師資格證考試知識」等。
記得收藏、分享喲
有道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