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在少年派身上的體現

2020-12-22 跳跳糖說情感

「當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你就會明白有些東西雖然並不合理,但你必須相信,那些東西並不牢固,你必須依靠!」

根據湯·馬特爾同名小說改編、由華裔導演李安執導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於2012年底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全球巨大反響,在獲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同時,還摘得2013年奧斯卡金獎的熱門提名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1分。

影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派」隨家人乘船搬遷加拿大,在海上不幸遇船難,派失去了親人和父親經營的動物園中大多數動物,最後與一隻老虎相依為命在大海上度過227天,最終獲救的故事。

電影首次使用完美的3D效果、絢麗的視覺奇觀為觀眾獻上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影片更為成功的是通過講述一個深刻的故事掀起了全球對其主題的探究。本文將通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構成,來剖析影片主人公派內心世界的構建和變化。

一、弗洛基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超我、自我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它是生物本性裡衝動與欲望的表現,它是人性之初就具有的心理意識,是被壓抑在人理性外表下非理性的、無意識的本能與欲望,如:吃、睡、性等,它是人格結構的最底層部分,也是生存的必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從自我中分化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範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自我」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它是為了平衡脫離現實的本我、嚴格要求的超我、與現實的外部世界四者之間的聯繫。

弗洛伊德認為這三者互相聯繫,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衝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

二、用人格結構理論解讀派的心理自我救贖

作為華裔導演的代表人物,李安通過講述少年派和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227天的經歷,展現了主人公派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交替,相互鬥爭和糾結,以及這三層人格結構的逐步升華。

這是一部蘊涵東西方哲理的作品,同時通過電影主題引導我們如何在人生困惑時,突破本我,將自我引向超我,進行心理的自我救贖,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1、派的「本我」--生存的原動力

弗洛伊德說,人是帶著道德面具的動物。

派的「本我」在影片中有多處體現,年少的派受母親影響喜歡三種不同的宗教,但也都只是停留來自「本我」的在好奇心,但只相信科學的父親告訴他:「什麼都相信等於什麼都不信」。

幼年的他在「本我」的好奇心驅使下,試圖親手將肉遞給籠子裡的老虎以接近它,正如父親的教訓:老虎永遠不可能和人一樣,它永遠保持著獸性,不要妄想和它做朋友。派幼小的心靈裡,他渴望著萬物對他的友好。

以及故事中一個不易被觀眾發現的伏筆,在海難發生前的船上,作為素食主義者的派,寧願餓著肚子也不願喝有肉湯的米飯;發生海難後,派面對飢餓與生存的困境,為了解決本能的溫飽和求生欲望,不得不吃生肉,這便是他放下信仰和法律的約束,「本我」所呈現的人類的獸性。派的「本我」獸性撕破了他平日裡的道德外衣,令他內心極度掙扎,在自我迴避的人與動物的故事裡,派將自己的本能欲望化身猛虎。

兒時的派親手給老虎投食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本我的衝動不會被完全壓抑,它所保留的能量可以突然爆發。

離開文明社會後的派,在生與死的兩難抉擇中,潛藏於潛意識中的「本我」突然爆發了出來,它在尋求自身的生存和本能欲望的滿足,是必要的的原動力,也是派的生命得以延續的心理基礎。

2、派的「超我」--人性的良知和光輝

海難發生後,小船上只剩下派和猛虎,當猛虎多次與派展開對峙、與派爭奪事物和生存空間時,派的潛意識裡是恐懼和後退的,本我中的求生本能告訴他,只有遠離猛虎,甚至除掉它,他才能得以生存。

因此當猛虎衝向救生艇時,派極力試圖用船槳將猛虎推下;猛虎爬上救生艇後,他高度警惕,在狹小的救生艇上與猛虎保持安全距離,以免它威脅自己的生命。而隨著派與猛虎共同經歷了海上暴風雨的劫後重生,派的內心漸漸發生了轉變。當猛虎飢餓難耐、跳下海捕魚吃時,派看到老虎在海裡費勁無助時,他內心漸生憐憫,扔下一塊木板讓老虎爬上來。

在他們遭受了最後一次暴風雨、失去了所有事物後,派坐在奄奄一息的老虎身邊,輕輕撫摸它並流下憐憫的眼淚的那一場景,是派內心發生轉變的最大表現,這是派由恐懼和害怕的本我邁向人性善意的超我的過程,也是人性在戰勝本我後發揮光芒的時刻。

派的「超我」是在其父母的影響下構建而成的,母親對派在印度宗教信仰方面的影響,塑造了他與人為善的傳統價值觀;而父親一直相信社會的殘酷現實,塑造他相信科學和理智認知。

超我映射出派內心的良知和善意,同時也約束著派潛意識裡充滿恐懼的非理性和衝動的本我。派在與猛虎朝夕相處、生死共存的過程,是他馴服猛虎的過程,也是馴服自我,從本我升華向超我的過程。

3、派的「自我」--自我救贖和升華

發生海難後,派面臨很多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一方面,派的「本我」要求他為了消除來自老虎的威脅和恐懼,爭奪有限的事物,遠離和殺死老虎;為了生存,放下道德和信仰的約束,吃人肉延續生命;另一方面,他的「超我」要求他展現良知,堅守信仰。

多重的矛盾和掙扎使得派在海上漂流的266天裡糾結和掙扎,迫使他在「本我」與「超我」的衝突中尋找一種折中和平衡,便是派的「自我」。

這種「自我」在影片中有多處體現。經過多次磨合,派和老虎開始和平相處,他一邊與老虎保持安全距離,一邊捕魚給它投食充飢,致使自己的生命不再受到威脅;在一次暴風雨來臨時,他為老虎搭好帆布庇護所、以及在最後一次暴風雨後,派將老虎的頭放在自己腿上,撫摸奄奄一息的老虎並憐憫落淚。

極惡的環境誘使派的「本能」顯現,而其「超我」的至善境界與獸性「本我」相抗衡,最終促成他和老虎和平相處的「自我」機制。人在極度痛苦和矛盾的境地,他的「自我」及時突圍,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逐漸學會控制「本我」的獸性,努力向「超我」升級,與「本我」鬥爭並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這就印證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格才能處於健康的狀態。

三、派的人格構建和成長帶給我們的啟示

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放下法律與道德的約束而一味地追求「本我」需求,那麼他的所言所行一定是與我們的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不被社會規則都接納的,人生終究會因為他的低級追求而被折斷。

而一個過度放大「超我」的人,始終用超高的模範和準則苛求自己,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這樣的人循規蹈矩、律己律人,但有時也往往精疲力盡,甚至因為長久沒有滿足「本我」的現實需求而痛苦糾結。

弗洛伊德在談到本我、超我、自我以及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時,比喻為「一僕三主」的關係,自我需要同時侍奉三個主人,並隨時調和三者之間的關係。

因此當「本我」和「超我」出現衝突而不能平衡作用於我們的心理時,就需要「自我」從中調和,力求我們能在社會法律和道德、即「超我」範圍之內,盡力滿足我們「本我」的需求。

弗洛伊德認為,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超我、自我之間的協調、和諧相處,能夠使個人和社會完美統一,自己能夠被社會接受和承認,同時自己又能夠得到快樂和幸福。

那麼怎樣實現本我、超我與自我的協調發展呢?

1、自我適當放下超我,給本我減壓,避免人格向不健全發展

當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長時間處於高標準要求自己的超我狀態,那麼可以適當放鬆一下,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減壓和調節,比如:減壓室、發洩室,戶外運動,娛樂方式。

2、宣洩本我,從而避免人格病態

當我們心理不堪重負時,可以適當採用一些方法,給本我宣洩和減壓,釋放本我,比如:做白日夢、催眠術。

3、轉移本我的能量,以社會讚許的形式表達出來,升華人格

弗洛伊德說:我們絕不可能消除任何本我的東西。

我們內心一些真實的本我願望,被超我壓抑而無法滿足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用另一種能被社會所接受的替代性的方式滿足。

本我、超我和自我是互相聯繫、又是一個健全人格結構中缺一不可的。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正是在這三者之間逐漸磨合、尋找平衡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是痛苦和艱難的,但只有在這三者之間尋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比例,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全人格。

四、結語

這部電影通過派和老虎,向我們講述了如何探索人的本性,尋找自我的故事。這個故事涉及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自己的猛虎,只不過有的還被關在動物園中,野性未被喚醒;有的正和他來到變幻莫測。暗藏殺機的太平洋,在於其較量的過程中掙扎求生;而有的早已被馴服,回歸到自然之中。

我們每個人身上始終上演著「本我」與「超我」的衝突,在我們人格中尋求本能欲望的同時,「超我」又迫於現實道德控制著自身衝動,這正是李安用奇幻漂流去探索的人類人性中的矛盾和掙扎。

結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的絕境,我們都要回歸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健康的人格,也才能救贖心靈,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相關焦點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孟加拉和派的的海上漂流記
    如果你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還會殘殺動物嗎?看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的觀眾都知道,因為一場海上事故,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派的家人都在一艘船上遇害,最後只剩下他自己一個人在一艘救生船上,令他意外的是,這艘船不僅他一個人,還有他父親飼養的動物。本來這些動物在一艘船上相處還算融洽,但是因為有的動物餓了,進而就去吃其他動物,可能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吧!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價值觀與敘事視角分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李安執導的一部改編自揚·馬特爾同名小說的電影。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粗略一看是兒童文學般簡單的冒險題材,實質上非常厚重,涉及哲學、多種宗教、人性善惡、生存理念等價值觀。
  • 用信仰認識自我的旅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李安導演的電影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過船隻失事、人獸共處、海上奇觀、浩瀚晴空、神奇浮島等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影像,表現了一個少年在大海上冒險求生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心靈探索的故事。在大海上漂泊的日子裡,少年派與自然抗爭、與最真實的自己抗爭。活下去的本能,逼迫著少年派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他的道德底線。
  • 從《推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完)
    2012年,李安首部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評選,憑藉這部作品,李安再次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的殊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普通觀眾看到的是各種炫目的視覺效果,而真正撥開隱喻看到的卻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求生故事: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大家好,我是小詢,今天我為大家帶來我所看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這並非他的原名。他的原名的發音和「尿尿」非常的像,所以在向同學們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自稱為派,這個名字是圓周率的意思,無限不循環,他非常喜歡。派的家裡有很多動物,因為他的爸爸在經營一家動物園。
  • 談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稍微解讀一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不僅獲得過曼布克獎,還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長達1年多的時間。小說的故事吸引了該片製片人吉爾·內特的注意。而導演李安喜歡拍情感強烈的電影且他的風格多變,而劇本的改編是由入圍了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大衛·馬戈進行操刀編寫的。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是如何生存過來的?電影還藏了一種結局
    這些作品的年代都已經漸漸久遠,而反觀李安近十年來的作品,最出名的應該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豆瓣上拿下了9.1的高分,而李安也憑藉這部作品,再次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臺摘得「最佳導演獎」的獎盃,除了這個最實至名歸的獎盃,這部作品也同時在各大頒獎活動上獲得了多個獎項。
  • 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無論從敘事形式還是內在風格而言,李安導演都給我們呈現出一種「大域無疆」的特色。李安導演說過:「我希望這部片給人的體驗,跟楊·馬特爾的小說一樣獨特,因此也就必須在另一個次元裡創作這部電影。」顯然,無論從票房還是口碑來看都證明了李安的成功。「誰的理智高出作品,誰就取得完美的藝術。」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為什麼要活著?
    他出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重溫這部經典,以期能帶給我們更的人生感悟。2020年,註定是人類歷史中不尋常的一年。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過刻畫一個遇到海難的少年派,與一隻老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並最終戰勝困境獲得重生的故事,冥冥之中,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做這樣一個假設:這場世紀疫情,就是少年派遇到的海難,而那隻孟加拉虎比作北美大國。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奧斯卡獲獎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卻讓很多人覺得不明所以,講述的故事讓人只覺驚嘆,但要問看懂了沒有,得到的大多數是沒有的回答。 派在少年的時候,不可思議的經歷在派的身上發生了。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與原著的不同和相同
    很喜歡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瑰麗奇異的畫面,奇幻故事背後殘忍的吃人故事,都讓人無法不去想它。電影看了好幾遍,原著也看了一遍。相對於原著來說,電影做了很多的改編。我一直在等漂流的故事開始。在漂流的故事開始前,是派名字的來歷,是他依次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信仰佛教呢?)。然後,原著裡並沒有派寫了滿滿幾黑板π的故事,也沒有那個跳舞的阿南蒂,這都是李安在電影裡面加上去的。漂流開始了,書中的漂流比電影描寫的更加細緻,在電影裡,幾隻動物之間的衝突進展的很快。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與獸性
    閱讀是人類獨有的享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表裡兩個故事,表世界講的是派和老虎同坐一條船,裡世界卻講述了一個人吃人的海難,兩個故事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真相。鬣狗咬死了斑馬和猩猩,老虎咬死了鬣狗,最後只剩下派和老虎在救生艇上對峙。獲救之後,調查員去調查沉船原因,起初他們不滿意派講述的故事,覺得沒有人能同一隻老虎坐一條船。派於是又講了另外一個故事。
  • 好電影推薦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評分熱度!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與虎建立起一種奇特的關係,並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美好的事物,卻總是無力改變現實的殘酷,唯有調整自身的態度,方能為生活尋得一條出路。派將穿透漫天烏雲的一線曙光視為神跡,我們又何嘗不是因為對光明的憧憬而找到前行的勇氣。人生就是不斷放下的過程,終有一天能夠坦然面對生命中那些遺憾的如影隨形。對於個體來說,他永遠是我們面對未知的一種安慰。
  • 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去世 他曾出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
    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去世 他曾出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時間:2020-04-30 09: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去世 他曾出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電影 據BBC、印度電視臺等29日報導,印度男演員伊爾凡可汗因結腸感染在孟買病逝,終年53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時候看到的是冒險,長大後看到的是人性
    2012年,一部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電影在國內上映,憑藉著冒險奇幻的劇情和美輪美奐的3D特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獲得了無數觀眾的好評,導演李安也因此名聲大噪。不僅票房好,大家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也很高,各大媒體接連報導,甚至有外媒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電影生涯的巔峰之作。在時隔一年的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最佳配樂四個獎項,成為了那一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安之處,便是歸途!
    少年派與老虎帕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人公派是一個普通的少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跟同齡人一起上學,有著屬於那個年紀該有的煩惱。除了派,小艇上還有一隻鬣狗,一頭受傷的斑馬,一隻猩猩和一頭孟加拉虎。但是,等暴風雨過後,原本安靜的小艇發生了殘忍的一幕,鬣狗相繼咬死了斑馬和猩猩,就在鬣狗準備繼續攻擊派的一瞬間,被突然出現的老虎帕克一口咬死了。或許是有了食物,或許是太疲勞,帕克想攻擊派卻沒有做到。就這樣,一人一虎,開始了在看不到目的地的漂流。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老虎」
    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則是因為李安,我很喜歡李安對待電影的態度,所以逢片必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實是一本非常難以拍成電影的小說,因為場景非常單一,單一到只要一片汪洋的大海,一隻老虎,還有一個少年。而李安,這個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再一次挑戰了一種不可能性。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未停止前進的探索藝術家
    本以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奇幻的並且充滿少年氣的冒險故事,可看完之後我卻陷入了良久的沉默。我可以毫不猶豫地用宏大深邃來形容它的故事和整個框架,並且在這部影片背後,以及結局的留白能感受到,它的目的不在於向觀眾呈現一個普通的故事然後講述一個怎樣的道理,正如影片中派對作家說「故事發生就發生了,為何要有意義?」一樣,而是借用這故事來引導觀眾們對影片中沒有直白表達的事物有所思索與感悟。
  • 人生是不斷的放下,遺憾是我們還來不及告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派面臨的問題和大隻佬一樣,眼前獸性的事實已經發生,但接下來的路怎麼走,選擇卻在自己,是在獸性中沉淪,還是堅信靈性必會復甦?心中有靈性,因此可以選擇相信上帝。或者反過來說,因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靈性一定會復甦。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但遺憾的是我們還來不及好好告別。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一個活著的好人,隱藏心中的那隻野獸
    如果說《斷背山》成就了李安,那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他的逆天之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揚·馬特爾於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由李安執導,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阿迪爾等主演一部3D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