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
真正「睜眼看世界」
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
是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是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是升官最快做官最好
保官最穩之楷模;
是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
第一高手;
是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
最大成功者;
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
典範式人物。
12月14-18日心和塾企業家湖南研學正在進行中,企業家跟隨孫鍵老師與廖靜老師走進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故居,探究曾國藩的一生,參悟這位千古第一完人的治家、教子、修身的思想與智慧,從中找尋經營企業與家庭的妙方。
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認為,古代君子重視修身齊家,自己修養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強,然後家道振興;與人相處能使他人愉悅、神靈欽慕,然後有眾人前來聚集的景象。
修身,簡單地說,就是修身養性。使自己的心境修為在常人之上,而不單單是有一技之長。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正心修身為萬物之本,
齊家,家為社會的最小整體單位,如何管理好一個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同樣是一門大學問。
孝悌和家是曾國藩對於齊家的準則,在他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愛子敬親,不忘家庭,先後寫了近1500封家書,更是體現出他對自我修身和家庭的重視程度。
齊家的本質為「和」,家和萬事興,而和的準則為孝悌,孝為對父母的愛,曾國藩對父母極其孝順,但也常常因不能常侍雙親而感到懊惱,深深自責;
悌為對兄弟姐妹之愛,對父母子女愛容易,對兄弟姐妹愛不易,但曾國藩一直用愛對待著他們,關懷之至,起到了「長兄如父」的作用。對於子女,疼愛有加,並且提出嚴格要求,希望他們成為有用之人。
勤儉持家也是曾國藩對待家庭的準則,雖官位至上,但不敢驕奢淫逸,身體力行,節儉持家,不沾染官宦貴族之氣,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家族長久不衰。
治國是指治理諸侯國,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樂意,但是現代我們可以把它合併說來。曾國藩以耐煩作為從政的第一要義。
曾國藩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對於幕僚同窗,以德服人,對於黎民百姓,以禮在先,對於國家,更是忠貞不二。
正因如此,他才能建立湘軍,打敗太平天國。他主張洋務運動,建造起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打開了中國近代大門,極大地維護了國家統治,造福黎明百姓。
2
曾國藩:人生五勤,天下無難事
曾國藩說為官者當有五勤:「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覆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
曾國藩的「五勤」之道雖是為官之道,同時也是為人處世之道:
一曰身勤,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曾國藩曾說「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
曾國藩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麼樣的天氣,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論語》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二曰眼勤,曾國藩所說的「眼勤」是從細微之處識人。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帶了三個人求見,請曾國藩分配職務給他們。不巧曾剛好飯後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等到曾散步回來,李請曾傳見三人。
曾說不用再召見了,並對李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後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險違之人,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材,應予重用。」
李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呢?」曾笑道:「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的面前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中間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過,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陽奉陰違,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材。」
曾國藩所指左邊那位「大將之材」,就是後來擔任臺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時,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功勳。
三曰手勤,曾國藩所說的「手勤」其實就是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曾國藩一生養成了三個好習慣:
一是反省的習慣: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
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這樣的反省,不斷修煉自己。
第二個好習慣就是讀書習慣,他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飯後寫字不下半小時。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通過堅持讀書,曾國藩不僅改變了氣質,更磨練了他持之以恆的精神,同時也增長了他的才幹,懂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後人人才輩出。
正所謂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曾國藩養成很好的習慣,不僅成就了曾國藩自己,也影響了曾家後人。
四曰口勤,曾國藩的「口勤」就是他與人的相處之道。曾國藩認為同僚相處「兩虎相鬥,勝者也哀」。據說曾國藩開始同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關係並不好,鹹豐三年,曾國藩在長沙初辦團練時,駱秉章壓根兒就沒把曾國藩放在眼裡,對曾國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當綠營與團練鬧矛盾時,他總是把偏向著綠營。
讓曾國藩特別憤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敗,湘軍退駐長沙城郊的水陸洲時,駱秉章來到離曾國藩座船僅數十米之遙的碼頭送客,曾國藩以為他是特意來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內心正十分感激,誰知他送完客人之後竟然轉身便走,就當沒有看到曾國藩!並且還同長沙官員一起對曾國藩的兵敗百般譏諷。
儘管如此,曾國藩並沒有逞口舌之爭,而是採取曲意忍讓的態度,在他為父守孝後第二次出山之時,他特意拜訪了駱秉章,態度十分謙恭又十分熱情,之前的那點事就當沒發生一樣。這讓駱秉章大感意外,當場表態,以後湘軍有什麼困難,我們湖南當傾力相助。
「己預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國藩口勤不僅僅是對同僚和上級,對下屬也會耐心地訓導,曾國藩秉持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不僅讓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銘傳、胡林翼等名臣,實現了清末短暫的中興。
五曰心勤,曾國藩所說的「心勤」其實就是堅定的意志品質。曾國藩不管是從科考還是在平定太平軍時「屢敗屢戰」,都有一種精誠所至的信念在支撐他。從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3
廖靜老師:置身富厚堂,傳承與發展曾國藩的思想精髓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雙峰縣荷葉鎮(舊屬湘鄉),始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走進富厚堂,可以看到它是非常大氣的院子,但是它相比其他的侯府這裡邊非常簡單,沒有太多的雕花閣樓。左前方的青磚牆上有當年大躍進留下的標語,這都是歷史的一些見證。
我們今天所參觀的曾國藩的富厚堂,被保存的非常好,在解放之後先後有鄉政府、公社、衛衛生院的一些部門在裡邊辦公,98年的時候才遷出去。所以這個宅子有幸保存了下來。富厚堂,是曾國藩故裡的核心景區,是全國保存無幾且我國最後一座的"鄉間侯府"。
曾國藩為什麼取名叫做富厚堂?在《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裡有這樣一句話:列侯大者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所以取名富厚。
在古代我們都知道王侯將相之家都富不過三代,所以曾國藩對於取名希望自己的後裔能夠長盛不衰。其次還要警惕他們古人所講的富不過三代,因為子孫始而教義,繼而流蕩一般。
在前面一字排開的這個地方叫做主樓,是增加在住房的兩側。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棟三層閣樓建築,這個建築是增加專門用於藏書的地方。同時,富厚堂的精華部分便是藏書樓,曾藏書達30多萬卷,系我國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之一。
我們都知道曾國藩非常喜歡讀書,所以他有一句名言說數百年世家無非積德,但天下第一等好事莫過於讀書。雖然樓上的書現在都在博物館裡邊,但讀書的這種風氣影響了很多人。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清史稿》對他有個評價,稱「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學問來自讀書,這就是說他的功業主要歸之於他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並且,在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重視耕讀文化。在我們這裡的縣城就有一所學校叫做雙峰一中,這所學校每年的升學率是非常高。今年高考成績來講,一個學校1200多個學位,一本線,他上線的有將近1000人。所以我們這兒讀書的人還是比較厲害。
4
孫鍵老師:曾國藩的「和以治家,勤以持家」智慧
父母的見識對孩子影響很大,家裡的環境對孩子影響很重要。曾國藩認為留給子女的的珍寶,不是皇上賜物和財富,而是經千百年來的考驗,證明是應當遵循的家教:子孫奉行這些家教,就可以成才成器,家族就可以長盛不衰。
已過六十的曾國藩早已無力叱吒沙場,年高的他在兒子的陪伴下安度晚年。在臨終前,他細細的叮囑他的孩子,還為子孫們留下了幾句珍貴的遺囑。
曾國藩一族,他的子孫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家延續百年的秘密,得益於曾國藩所留下的這四句人生精華。
一曰慎獨則心安
二曰主敬則身強
三曰求仁則人悅
四曰習勞則神欽
「慎獨則心安」慎獨則內心平靜。即使一人獨處、即使在內心深處,也保持和實行儒家的行為規範,才能使心靈達致「安靜」境界。
慎獨之道在於內省,君子常常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反省自己的得失,此為養性修身之學。當他從自我反省中懺悔感悟後,當他無愧於心之時,方得內心平靜。
在外人面前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比較守規矩的,而小人和君子之間的不同就是在於沒人看著你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曾國藩則認為,修身之道最難在於養心。心既然知道有善,知道有惡,卻不能實用其力為善去惡,這就叫做「自欺」。
「主敬則身強」無論面對何人都要保持虔誠尊敬,對待天子、對待百姓、對待自然都要一視同仁。在內我們要專一純淨,對外則是要整齊嚴肅。
我們對待任何人都要像大祭祀那般崇敬。以一顆真誠的赤子之心恭敬相待,那樣的話敬就會在我們身上出現,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你都要崇敬對待,那樣的話就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了。
「求仁則人悅」曾國藩以為,能做到「仁」,即可獲得人們心悅誠服的擁戴。世間萬物都是來自同源,對待他人又何必分三六九等。如果對待百姓仁厚,對自然懂得愛護。那他們自然也會以禮相待,雙方都其樂融融。
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
「習勞則神欽」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先天資質平庸的普通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淨十倍。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立德」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只有修身養性才能安身立命,才能勇於面對命運的種種挑戰,而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只有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省,不斷地踐行,才能達到加強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實現人生真正的價值。
5
學員精彩分享
01
學員分享-楊華
孫鍵老師在課堂上不只一次的講過獲取學習的渠道與路徑有三種 :
第一:老師授課;
第二:同學分享;
第三:自己內化並且每個渠道各佔三分之一。
之前我對於與同學們分享這一渠道不是有那麼深刻的領悟,但今天上午在課堂上聽到同學們的分享之後使我豁然開朗了,為什麼與同學們分享這一渠道也佔到學習路徑這麼重要的份量。
例如王傳旭同學的只要墊墊腳、抬抬頭以及轉轉身就會看到更美麗的風景。成功與不成功只有一線之隔,只要再堅持一下就會遇見最美的自己。
例如華良同學的上下同心者勝。此「心」為何心,此心為為客戶之心、為員工之心以及為他人之心而非私心。
例如雲燕同學的上下同心者勝的「下」字,她站在了98年後基層員工的角度去考慮幫助他們做職業規劃,使得這群年輕人與企業共同進步成長。
同學們都針對於向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思想學習中從他們每個人的視角進行了理解與分析。
如果我假設將完全領悟定義為360度,那麼老師的授課為我們打開了120度的視角,我們自己的內化與領悟又為我們打開了另外一個120度的視角,那麼最後的120度的視角就是在坐的同學們為我打開的。打開了360度的所有視角我也就通透了。
02
學員分享-鄧集勇
今天我們走進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問道曾國藩。富厚堂簡約不簡單,沒有豪華裝飾但歷史底蘊的厚重讓我們一下子把心就扎在這裡聽導遊講曾國藩的事跡。
我一邊聽一遍回想孫老師在課上的講的內容。梳理一下我自己所想到的東西做一個分享。
1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我們國家每年都有人提出概念模式,P2P,微商,直播帶貨等從來都不缺乏概念割韭菜。我們一定要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千萬不要為了逐利忘了來時的路,結果虧得一塌糊塗就不好。唯有守住初心方的始終!眾人爭執、爭鬥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不要為了好奇心裡,大家都在爭得一定利益也是很薄的,堅定自己的路去創新才能有大成!
2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我們與人相處肯定是做不到盡善盡美,我們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對他人高標準要求,對他人嚴厲對自己寬容這就是自私心理。我們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要看到我們幹部的優點容得下同事的不足。利用我們自身的能力幫助小夥伴成長。心懷敬畏之心感恩一路幫過我們的貴人。
3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經常說別人短處的人,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可以說是「存心不厚,識量太狹。」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經常談論別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僅是情商低的表現,也必然給自己招來怨恨,埋下禍亂的種子。
4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往往是眾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誰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麼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劉邦攻破鹹陽,卻不敢佔據其地;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面對利益,一定要權衡取捨之道。謀劃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見的幾個人一起,而不要與眾人一起謀劃事情。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眾人商量。因為謀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企業在做經營決策的時候考慮這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5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曾國藩是勤勞的好例子,他其實並不聰明,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可以說正是普通人的榜樣。而如項羽、李自成等,佔盡天時地利,卻因為驕傲而敗亡。我不只是身體力行的「勤」動腦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6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曾國藩明確告訴我們,辦大事要以「識」為主,才氣、才能不過是輔助罷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難以成就大事。當然這裡的「識」,不單單指知識,更指的是經驗和見識。
凡是辦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閱歷和識見,並以才能作為輔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於人的謀劃,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時機會不會來到。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們把當下每一件事都做好。習勞則神欽,一定可以功到自然成!
03
學員分享-張潔梅
今天參加了曾國藩故居,外表看起來雖然佔地面積挺大,風水位置很好,但是進到裡面為之一振,如此簡陋的裝修與擺設,再眾觀曾國藩的一生,他的一言一行,把家規家訓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因此影響了後代。
他們以曾國藩為榜樣,謹記家規家訓,以致曾家的後人代代人才倍出,可見一個好的家風的重要性。
有以下兩點作分享:
一、「五勤」之道雖是為官之道,同時也是為人處世之道: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身勤: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眼勤:從細微之處識人
手勤:養成一個好習慣
口勤:與人相處之道
心勤:堅定的意志品質
這幾點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可以為我們所用,工作中作為一個領導更要以身作則去帶領好大家,去影響身邊更多的人。
也要有一雙伯樂的眼去發現下屬的優點與不足,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更大可能的發揮他的優勢,實現他個人最大價值。
我們也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就像我們要習慣做筆記,這樣我們的思路才行更清晰,每天才能把時間放在重點緊急的工作上,也不會遺忘掉該做的事。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待別人的不禮貌,我們也要以禮還之,從而去影響他,對待下屬做得不足的地方我們也要及時提出並加以引導。選擇了這份事業或工作,雖然這期間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是放棄還是堅持,放棄就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們唯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方有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二、另外還有戒:傲和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曾國藩並沒有因為「笨」而止步不前,反而越「笨」越勤奮,堅持踐行「一勤天下無難事」。
所以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要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之,每天努力一點點,相信不久也能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