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問我,古琴與古箏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現在古琴在生活中見到的沒有古箏多呢?
確實,古琴與古箏在某些地方真的很相似,而且古琴,我們大多是在電視劇中能夠看到,而古箏,我們卻在現實生活中偶爾能看到。
那麼,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其實古琴與古箏之間的關係,有點像「倆兄妹」的關係,兩者同屬於彈撥類樂器,古琴是哥哥,大概誕生於3000多年以前,而妹妹古箏則大概誕生於2000多年以前。
作為哥哥的古琴以「清和淡雅」的風格成為了「國樂之父」、「聖人之音」,而作為妹妹的古箏則是以「明快靈活」的風格成為了大眾百姓的最愛。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古琴在生活中沒有古箏多呢?
其原因便在於「雅」與「俗」的傳承與轉化,千百年來,哥哥古琴與妹妹古箏一直相依為生,但是哥哥一直是「雅」的象徵,而妹妹則一直是「俗」的象徵,隨著時間的發展,妹妹學習了哥哥「雅」的一方面,慢慢的超越了哥哥古琴。
接下來,我們便具體來聊一聊古琴與古箏的故事。
02兩者構造
古琴,又名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的彈撥樂器之一,從誕生開始,琴便帶有一種傳奇色彩,「神農造琴說」、「禹舜造琴說」、「伏羲造琴說」等等,這些關於琴的起源的故事眾說紛紛。
而最早通過文字記錄琴的資料應該是《詩經》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在古琴誕生後,古箏也隨之而誕生,與哥哥一樣,妹妹的誕生說法也是有很多,「蒙恬造箏說」、「京房造箏說」等等。
而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應是秦朝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由此可見,箏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
其實,哥哥與妹妹雖然長得很像,但其實很好區分。
首先,琴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2-125釐米),象徵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而寬約六寸(約20釐米),厚約二寸(約6釐米)。大體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呈弧形的勤面,一是平直的底板。
而古箏長大為163釐米,由框板。面板和底板組合而成。
除了整體大小結構的不同,古箏與古琴的弦數不同。
琴最早的時候是5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後來又增至7根弦,而對於古箏來說,最早是是5根弦,後來12根、13根、16根、18根不斷地在增長,直到上世紀六十年古箏被增加到了21根,得到了社會普遍的認可和使用。當然,也不乏有23根、26根這樣的古箏。
古琴的琴弦由絲絨繩製成,繩子兩端被拴在古琴的琴軸上,因為弦的下方不需要琴馬來之稱,所以屬於無馬樂器,而古箏則是需要箏馬來支撐箏弦,所以屬於「有馬樂器」。
說完弦數,我們便來聊一聊聲。
從專業角度來講,古琴的音色分為泛音、散音、按音三種,泛音豐富、散音嘹亮、而按音餘音悠遠。這三種音色造就其古樸、沉鬱、蒼老的風格。
而古箏則是施弦高,箏箏然。其聲音較大,穿透力強,低音區渾厚、中音區圓潤、高音區明亮。
總而言之,古琴作為哥哥是成熟穩重的,而古箏作為妹妹則是活潑愛動的。
03雅與俗
從春秋時期的「雅樂、鄭聲」到後來的「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之別,再到清朝時期戲曲音樂的「雅部 、 花部」之別,雅俗之分一直存在與歷史長河之中。
什麼是雅?什麼是俗?
其實雅俗的背後是受眾者社會階層的不同。
「雅」的背後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知識水平的人群,這一人群大多處在社會的上層;
而「俗」的背後則是民間大眾的普通人群,這一類人群大多位於社會的底層。
而被稱為「聖人之音」的古琴自然是雅的代表,而古箏則成為了俗的代表。
為什麼?
其實歸根結底便在於琴與箏的構造。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琴的「出身」就比古箏要更加神秘,更加高貴,無論是構造還是選材都大有講究,而這種講究是一種價值的呈現。
除此之外,便在於古琴與古箏的音色不同,所謂「曲高而和寡」,古琴多採用「獨奏」的形式,先自娛自樂,而古箏則不同,因其音色的原因導致其適用於「合奏」,先「娛人」後「娛己」。
因而,綜合以上兩者原因,對於那些清高的文人來說,他們怎會先「娛人」再「娛己」呢。
所以春秋時期,孔子弦歌操琴以寄思緒;戰國時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琴酒消愁,以琴會友;大唐時期,劉禹錫「彈素琴」以淡泊名利。
而古琴歸了文人,古箏便歸了庶民,百姓用其寄託生死離別的愁苦,「莫聽西琴奏,箏箏有剩哀」;青樓歌妓用來寄託自己的哀怨,「座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
所以,總的來說,之所以會形成「雅琴俗箏」的局面無外乎三點原因,一是因為,最初的起點不一樣,古琴在最初的時候也帶有祭祀的功能,起步便高高在上;第二點是,兩者本身構造不同,導致其聲音不同,古箏相比較古琴其音樂表達更活潑,曲調更明亮,更受到百姓群眾的喜愛;而第三點則是因為其古琴誕生時間更為久遠,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再加上其深邃的音樂,使得古琴音樂的內涵更為深奧,百姓群體理解起來不是那麼容易。
04傳承與轉化
古琴與古箏隨著歷史的進程也在不斷的自我發展,特別是古琴,不但成為了文人雅士的專用樂器,更是帶有濃厚的象徵意義,並最終形成獨具一格的「琴學」。
但是,在現在,我們會發現,彈琴的越來越少,而彈古箏的還經常能夠看到,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還是要歸結在古琴自己的身上,原因有二,一是學琴太難了;一是古琴的故步自封。
首先,學琴太難了。
通過上文中,我們也了解了古琴的構造,其實古琴的構造看似簡單,但是學起卻很難。
在古時,要想學好琴,最主要的是要有個好老師,一般來講,老師教學生,先教「琴觀」,即古琴的一些基本思想,然後再交具體的琴法和琴曲。而古琴的琴譜「減字譜」也需要通過老師的指導才能學會。所以學古琴與古箏不一樣,學古琴基本上不能只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
而除了學琴太難,還有一個原因便在於古琴大家的故步自封,保守,不知變通。
反觀古箏,新中國建立以後,積極進行創新,在面向大眾化的同時,提高其普及性和娛樂性以及專業性。不斷地取長補短,創作出許多名篇佳作,同時,舉行各種學術活動,現如今,有許多古琴的曲子都被編入了古箏當中。
可見,古琴正在慢慢失去其傳統的魅力,而古箏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雅」和「俗」的紛爭,在古代,文人雅士以及統治階級側重於「雅」而輕視了「俗」,但是在現在,受社會因素的影響,「俗」佔據在了上風,而「雅」則處於劣勢。
當然,雅也好,俗也好,這兩者並不是所謂的高貴與低下,也不是簡單的好與壞,更不是對文化藝術的兩種評價。
雅與俗是共生的,也是平等的,正因為有了雅和俗的傳承和轉化,中國文化才得以不斷地在豐富。
希望在未來,古琴能夠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不能讓其成為又一個「文化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