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部作品算不算是「神作」,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考量。拋開電影內容,《小丑》製作成本約為5500萬美元,而卻成為了影史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一部沒有任何特效、幾乎沒有一點商業氣息的文藝作品,完全不輸給《復仇者聯盟4》。
從電影如此低的成本到如此高的票房來說,2019年的《小丑》可以稱作是去年的一部「神作」了。可《小丑》真正厲害的不是它高的離譜的回報率,而是電影的內核。全球觀眾都對《小丑》有著很高的評價。
以下是筆者分三個維度對《小丑》進行的一些理解:
一、電影的視聽語言:
電影《小丑》將色彩與聲音都發揮的恰到好處,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在片頭主人公Arthur黯然地回公寓時,要經過一個長長的階梯,他疲憊地拖著身體前行。此時電影的畫面都是偏藍灰色的冷色調,就算有一些橘黃色的燈光,可電影營造的「猶豫」還是仿佛能夠從屏幕裡溢出來。可他最終成為joker的時候,同樣的一個階梯卻用了鮮活的色彩、明亮的陽光。這種場景幾乎不會出現在哥譚市的,所以這些陽光也表達了Arthur此時的無拘無束、斬斷任何束縛後病態般的視角。
同一個場景用不同的色彩,帶給觀眾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緒,也暗示了此時的主人公已經不是原來的Arthur Fleck了,而是蛻變成了哥譚市的超級惡魔——Joker。
再來說說電影音效。電影全篇幾乎都充斥著警笛與救護車的聲音,其實除了暗示哥譚的黑暗與混亂外,還起到了推進一些故事情節的作用。比如當Arthur Fleck發覺他與鄰居Sophie Dumond的感情經歷全部只是他的臆想時,鏡頭突然一轉,Arthur坐在沙發上哭泣,而外面卻響起了十分大的警笛聲。之後Sophie再也沒有出場了。其實這些警笛就已經暗示,她已經被Arthur給殺害了......
而電影的配樂更是讓人起雞皮疙瘩!在joker直面自己曾經的喜劇偶像Murray時,他在電視直播的時候與Murray爭吵,而此時響起了叫做《Escape from the Train》的背景音樂,伴隨著這首歌的高潮,Joker扣動了自己的扳機......
二、電影的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述方式是以主角Arthur Fleck的視角展開,主要講述他是如何從一位患有精神缺陷的受害者變成一個無情無義、、沒有痛苦、用暴力解決一切的惡魔joker。《伏爾泰隨筆》有一句十分經典的句子——「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而《小丑》所發生的「雪崩」,正是他從一個普通市民變成一個殺人惡魔的過程。電影在前二十分鐘裡,就已經將主人公Arthur Fleck的生活狀態、哥譚市的城市面貌描述得十分清楚:
亞瑟是一個小丑,靠著表演滑稽的舞蹈招攬顧客。可無論他表演得多賣力、多滑稽,路上的行人甚至都沒有多看他一眼,換來的卻是街頭小混混的暴打,廣告牌也被搶奪並擊碎。回去的公交車上,他想逗笑前排盯著他的小男孩,換來的卻是男孩媽媽的侮辱。他在情緒緊張的時刻會忍不住大笑,因為他患有一種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只能大笑的腦部疾病(狂笑症)。
這二十分鐘的劇情就可以勾勒出電影大致的背景:主人公Arthur Fleck是屬於社會底層的人,甚至也是這一階級的弱勢群體;整個哥譚市階級制度分明,上層階級的人肆意踐踏底層階級的人,而底層階級的人們不願意互相幫助,而是選擇互相欺凌。也可以這樣理解,《小丑》是一部DC的漫改作品,而電影裡的「反派角色」是誰呢?
其實反派不是主人公Arthur,而是整個哥譚市。給他母愛和夢想的人,是小時候家暴他的兇手;他所謂的愛情,也不過是自己的臆想;工作上給他所謂保護的人,卻是背地裡陷害他的罪魁禍首;自己的偶像,公然戲弄著自己;而這所有的一切,又會不會只是他在阿卡姆精神病院的幻想呢?
三、電影的細節:
畢竟是漫改作品,《小丑》也有很多的彩蛋。舉幾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電影片頭化妝間裡的鏡子,就是一個隱藏的「蝙蝠俠」。而電影最後的他在警車上被抓走時,Joker從窗戶外看著破壞的哥譚市,而自己卻成為了混亂的圖騰。這個鏡頭也是致敬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由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主演傑昆·菲尼克斯,這一次也用自己的表演徹底徵服了觀眾。《小丑》也成為現象級作品,這還不能說是一部神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