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在2008年第一次上映便引發熱議,電影中由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形象圈粉無數,引發追捧「小丑」的熱潮。基於全球的追捧熱潮,2019年8月以小丑為主人公的電影《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隔10年,電影以主人公的形式再塑DC小丑形象,實現了從他者視角的敘事到小丑自我價值的成功構建,完整描繪出DC的小丑形象,使「小丑」成為一個代表底層,充滿黑暗的文化符號廣為流傳。
一、他者「凝視」下的「小丑」形象
基於存在理論的產生,「他者」理論產生於西方後殖民時期,其產生的時代決定了「他者」所帶有的功能性。從最初將「他者」概念主題化的黑格爾到有獨特見解的薩特最後到其觀點影響範圍最廣的列斯維納斯,「他者」,作為後殖民文化中的產物,始終包含了高於」自我「的優先性,而這樣的優先性對於文學以及影視上的批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丑的形象建構是從」他者「凝視下開始形成的。
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認為,在主體建構自我的過程中,他者的「凝視」(gaze)是一個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者的「凝視」促進了個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凝視是一個物化過程,是對他者進行歸納、定義、評判的過程。被凝視往往意味著被客體化、對象化,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我」淪為了對象「我」,被他人的意識所支配和控制。
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作為反派角色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襯託主角人物的正義性,其存在的意義是圍繞蝙蝠俠而展開的,作為蝙蝠俠最大的對手,小丑被塑造的充滿邪惡,無惡不作,狡猾奸詐,幾乎所有的黑暗面都交由這個反派配角所承擔。在他者視角下的小丑以對象「我「而存在,而不是真正的自我,其角色的塑造是被」凝視「的過程,是在主角蝙蝠俠的」凝視「下被客體化的對象化的敘述。在這樣」凝視「下的敘述,往往是」他者「眼中的小丑,由於」他者「的先進性,這樣的」小丑「形象往往是更加客觀的,不帶有」小丑「主觀情感的塑造。而在」凝視「的整個過程中,實際上又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的建構。
在《總體與無限》中列維納斯指出,他者同上帝一樣具有一種絕對的他異性(alterity),這使得他者絕對地、無限地存在於自我的意識之外。由於」他者「往往是高於」自我「而存在,更像是所謂的」上帝視角「的藐視,」他者「視角下的小丑只能是被批判的異在,只能是「蝙蝠俠」價值觀的犧牲品。而對於該人物的形成的原因,該人物為何有陰暗面,沒有任何的交待與敘述,缺乏個人價值的認定,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形象。
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他者「的高度下的小丑,是沒有身份的配角人物,是陰暗面的符號,客觀化的」小丑「。但表演者希斯·萊傑將其個人特色和獨特的演技加注進小丑的角色中,使其充滿了個人魅力,得到了觀眾的熱捧,使小丑最開始被作為黑暗的、追求刺激和混亂的符號廣為流傳。
二、「小丑」自我價值的構建
1.衝破二元對立體系,述說自我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形象實際上產生於二元對立的體系中。「小丑」是相對於蝙蝠俠而言的對立面,實際上雙方處於不平等的狀態,蝙蝠俠作為主角存在「上帝視角」俯視「小丑」的過程,小丑作為蝙蝠俠價值觀的對立面,沒有自我價值的闡述。而由於「小丑」角色的爆紅,資本的驅使作用,影視界對於「小丑」形象的總體構建開始有了濃厚的興趣。
2019年電影《小丑》在千呼萬喚中於8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一上映便引發全民熱議,票房一直居高不下,並且「小丑」的扮演者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也被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從這些成績,可以看到影片對「小丑」主體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作為配角的小丑此時以主角的形態出現在電影中,擺脫了蝙蝠俠的「凝視「,成為電影敘事的主體,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靈魂,實際上是對在《黑暗騎士》中以蝙蝠俠為中心打造的」小丑「形象的突破,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福柯認為的」自我關注「,是一種自我塑造的實踐。從配角到主角的轉化,使觀眾看到的是更加立體的」小丑「,」小丑「在這時候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於建立起」小丑「文化符號是關鍵的一步。
2.被「他者」糾纏下的身份認同
《小丑》中「小丑「形象的構造對於」小丑「文化符號的構建有裡程碑的作用,對於小丑形象的刨析應該從這本影片對於」小丑「的構造著手。
影片中小丑的自身的身份認同實際上是基於「他者」視角下的。身份認同離不開「他者」。列維納斯在《別樣於存在》中對「替代」一詞做出了深刻的內涵闡釋,他認為「替代」並非主動,不是同情和憐憫而是一種「主體的自發感動性」,是因為自身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為他者所糾纏,這種糾纏是不可迴避的,因為在自我形成之前,自我就已經被他者所捆綁。總而言之,他者的幹涉會對自我的形成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自我任何主動性背後都被他者所糾纏,都承擔著對於他者的責任,這種「他者」的糾纏,以及對他者的責任就猶如纏著自我的幽靈,無法擺脫。
在《小丑》的敘述中,小丑身份的認同首先取決於對「他者」的責任。小丑人物的構造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這個人物的敏感與脆弱,為他後來不停對「他者「進行回應打下自我性格的基礎。小丑一開始便被「他者」所糾纏:哥譚市混亂不堪的社會背景,人物本就帶有的精神疾病,生在最底層的家庭,但社會不提供任何上升渠道………這些「他者」從一開始便客觀存在,猶如幽靈一般在小丑形成自我價值的道路上糾纏這個人物。
這種無端的糾纏使人物一開始就如同欠債一般,將對「他者「存在的責任不斷施壓在自我的身上,對「他者「承擔的責任積壓到一定程度,但又由於受到自我懦弱、善良等的影響做不出任何的回應使小丑這個人物變得痛苦不堪,為他的悲情色彩奠下了基礎。
在地鐵站受到社會精英毆打羞辱時,人物的復仇情緒實際上已經積壓到了一定程度,地鐵站的遭遇猶如一根導火索,燃起了小丑的復仇之路。在之後的人物經歷中,小丑始終不斷的「親近」他者,不斷地受到指令的影響,受到的影響越大,小丑回應就越多,所承擔的責任就越大,而這種責任並不是自身的責任,而是來自他者之罪過的責任;而回應的越多,就越陷入自我的懷疑中,可以看到,在影片的最後小丑已將完全將自己全盤否定,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個笑話,是極具諷刺而黑暗的喜劇。作為反英雄的構造,小丑身份在所有負面的「他者」中得到認同,自我的價值也逐漸成為黑暗、負面的代名詞。
在《小丑》中的小丑身份的構建通過整個「他者」的塑造,實現了對小丑影視形象的構建,使小丑的身份得到了完整的詮釋,使DC小丑整個形象立體化,為DC小丑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走下了第一步。另外,導演的拍攝手法,演員出色的演技也為小丑的形象感染力得到了升華,使小丑的形象廣為流傳開。
三、結語
從dc漫畫裡的小丑到《黑暗騎士》裡的小丑再到《小丑》中的小丑,dc小丑的影視形象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塑造,給受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小丑印象」,也為現代西方的「小丑」的符號象徵意義添磚加瓦,為完善現代「小丑」形象增添了重要的一筆。可以說,dc小丑已成功構造成為影視界的熒幕經典形象,而這樣反英雄影視形象的構建也為受眾提供了對社會反思的空間,以及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從而加快更好的社會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