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者視角到自我價值:DC「小丑」影視形象的構建

2020-12-24 俺旭侃娛樂

《蝙蝠俠:黑暗騎士》在2008年第一次上映便引發熱議,電影中由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形象圈粉無數,引發追捧「小丑」的熱潮。基於全球的追捧熱潮,2019年8月以小丑為主人公的電影《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隔10年,電影以主人公的形式再塑DC小丑形象,實現了從他者視角的敘事到小丑自我價值的成功構建,完整描繪出DC的小丑形象,使「小丑」成為一個代表底層,充滿黑暗的文化符號廣為流傳。

一、他者「凝視」下的「小丑」形象

基於存在理論的產生,「他者」理論產生於西方後殖民時期,其產生的時代決定了「他者」所帶有的功能性。從最初將「他者」概念主題化的黑格爾到有獨特見解的薩特最後到其觀點影響範圍最廣的列斯維納斯,「他者」,作為後殖民文化中的產物,始終包含了高於」自我「的優先性,而這樣的優先性對於文學以及影視上的批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丑的形象建構是從」他者「凝視下開始形成的。

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認為,在主體建構自我的過程中,他者的「凝視」(gaze)是一個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者的「凝視」促進了個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凝視是一個物化過程,是對他者進行歸納、定義、評判的過程。被凝視往往意味著被客體化、對象化,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我」淪為了對象「我」,被他人的意識所支配和控制。

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作為反派角色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襯託主角人物的正義性,其存在的意義是圍繞蝙蝠俠而展開的,作為蝙蝠俠最大的對手,小丑被塑造的充滿邪惡,無惡不作,狡猾奸詐,幾乎所有的黑暗面都交由這個反派配角所承擔。在他者視角下的小丑以對象「我「而存在,而不是真正的自我,其角色的塑造是被」凝視「的過程,是在主角蝙蝠俠的」凝視「下被客體化的對象化的敘述。在這樣」凝視「下的敘述,往往是」他者「眼中的小丑,由於」他者「的先進性,這樣的」小丑「形象往往是更加客觀的,不帶有」小丑「主觀情感的塑造。而在」凝視「的整個過程中,實際上又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的建構。

在《總體與無限》中列維納斯指出,他者同上帝一樣具有一種絕對的他異性(alterity),這使得他者絕對地、無限地存在於自我的意識之外。由於」他者「往往是高於」自我「而存在,更像是所謂的」上帝視角「的藐視,」他者「視角下的小丑只能是被批判的異在,只能是「蝙蝠俠」價值觀的犧牲品。而對於該人物的形成的原因,該人物為何有陰暗面,沒有任何的交待與敘述,缺乏個人價值的認定,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形象。

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他者「的高度下的小丑,是沒有身份的配角人物,是陰暗面的符號,客觀化的」小丑「。但表演者希斯·萊傑將其個人特色和獨特的演技加注進小丑的角色中,使其充滿了個人魅力,得到了觀眾的熱捧,使小丑最開始被作為黑暗的、追求刺激和混亂的符號廣為流傳。

二、「小丑」自我價值的構建

1.衝破二元對立體系,述說自我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形象實際上產生於二元對立的體系中。「小丑」是相對於蝙蝠俠而言的對立面,實際上雙方處於不平等的狀態,蝙蝠俠作為主角存在「上帝視角」俯視「小丑」的過程,小丑作為蝙蝠俠價值觀的對立面,沒有自我價值的闡述。而由於「小丑」角色的爆紅,資本的驅使作用,影視界對於「小丑」形象的總體構建開始有了濃厚的興趣。

2019年電影《小丑》在千呼萬喚中於8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一上映便引發全民熱議,票房一直居高不下,並且「小丑」的扮演者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也被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從這些成績,可以看到影片對「小丑」主體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作為配角的小丑此時以主角的形態出現在電影中,擺脫了蝙蝠俠的「凝視「,成為電影敘事的主體,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靈魂,實際上是對在《黑暗騎士》中以蝙蝠俠為中心打造的」小丑「形象的突破,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福柯認為的」自我關注「,是一種自我塑造的實踐。從配角到主角的轉化,使觀眾看到的是更加立體的」小丑「,」小丑「在這時候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於建立起」小丑「文化符號是關鍵的一步。

2.被「他者」糾纏下的身份認同

《小丑》中「小丑「形象的構造對於」小丑「文化符號的構建有裡程碑的作用,對於小丑形象的刨析應該從這本影片對於」小丑「的構造著手。

影片中小丑的自身的身份認同實際上是基於「他者」視角下的。身份認同離不開「他者」。列維納斯在《別樣於存在》中對「替代」一詞做出了深刻的內涵闡釋,他認為「替代」並非主動,不是同情和憐憫而是一種「主體的自發感動性」,是因為自身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為他者所糾纏,這種糾纏是不可迴避的,因為在自我形成之前,自我就已經被他者所捆綁。總而言之,他者的幹涉會對自我的形成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自我任何主動性背後都被他者所糾纏,都承擔著對於他者的責任,這種「他者」的糾纏,以及對他者的責任就猶如纏著自我的幽靈,無法擺脫。

在《小丑》的敘述中,小丑身份的認同首先取決於對「他者」的責任。小丑人物的構造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這個人物的敏感與脆弱,為他後來不停對「他者「進行回應打下自我性格的基礎。小丑一開始便被「他者」所糾纏:哥譚市混亂不堪的社會背景,人物本就帶有的精神疾病,生在最底層的家庭,但社會不提供任何上升渠道………這些「他者」從一開始便客觀存在,猶如幽靈一般在小丑形成自我價值的道路上糾纏這個人物。

這種無端的糾纏使人物一開始就如同欠債一般,將對「他者「存在的責任不斷施壓在自我的身上,對「他者「承擔的責任積壓到一定程度,但又由於受到自我懦弱、善良等的影響做不出任何的回應使小丑這個人物變得痛苦不堪,為他的悲情色彩奠下了基礎。

在地鐵站受到社會精英毆打羞辱時,人物的復仇情緒實際上已經積壓到了一定程度,地鐵站的遭遇猶如一根導火索,燃起了小丑的復仇之路。在之後的人物經歷中,小丑始終不斷的「親近」他者,不斷地受到指令的影響,受到的影響越大,小丑回應就越多,所承擔的責任就越大,而這種責任並不是自身的責任,而是來自他者之罪過的責任;而回應的越多,就越陷入自我的懷疑中,可以看到,在影片的最後小丑已將完全將自己全盤否定,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個笑話,是極具諷刺而黑暗的喜劇。作為反英雄的構造,小丑身份在所有負面的「他者」中得到認同,自我的價值也逐漸成為黑暗、負面的代名詞。

在《小丑》中的小丑身份的構建通過整個「他者」的塑造,實現了對小丑影視形象的構建,使小丑的身份得到了完整的詮釋,使DC小丑整個形象立體化,為DC小丑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走下了第一步。另外,導演的拍攝手法,演員出色的演技也為小丑的形象感染力得到了升華,使小丑的形象廣為流傳開。

三、結語

從dc漫畫裡的小丑到《黑暗騎士》裡的小丑再到《小丑》中的小丑,dc小丑的影視形象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塑造,給受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小丑印象」,也為現代西方的「小丑」的符號象徵意義添磚加瓦,為完善現代「小丑」形象增添了重要的一筆。可以說,dc小丑已成功構造成為影視界的熒幕經典形象,而這樣反英雄影視形象的構建也為受眾提供了對社會反思的空間,以及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從而加快更好的社會秩序的建立。

相關焦點

  • 從話劇《紅鼻子》到DC漫畫改編的電影《小丑》,小丑在每個人心裡
    電影《小丑(Joker )》改編自DC的漫畫,講述了DC漫畫中小丑的起源,這部影片的一大看點就是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亞瑟·弗萊克,傑昆·菲尼克斯為了飾演DC漫畫中蝙狐俠的死敵,小丑這個經典形象,為此減肥了47斤,在人物塑造上真是下了大功夫,那表演真是發自內心,形神兼備,非常有表演的張力
  • 誰是你最喜歡的DC小丑?反正不是傑瑞德·萊託
    想必DC的粉絲都會為這個問題爭論不斷,有趣的是DC《自殺小隊2》的導演詹姆斯·古恩也被問到了這個問題。詹姆斯·古恩是一位有趣的導演,也是一位傳奇導演,因為他曾擔任過漫威漫畫銀河護衛隊和自殺小隊2的導演很多好萊塢電影的上映時間都被推遲,製作也被中斷自殺班2顯然是幸運的,因為該片已經拍攝完畢詹姆斯·古恩對自己的自殺小隊2沒有透露任何有關電影情節的內容,但他表示,在這部影片中,並不是所有的角色都能活到最後2016年上映的第一部電影自殺組受到影迷和影評人的否定評價該片中爭議較大的部分之一是對傑瑞
  • DC小丑進化編年史
    小丑作為經典反派,在1940年的漫畫《蝙蝠俠》第一期就粉墨登場。 但皮嫂認為讓小丑如此深入人心的,是從漫畫到電影各種不同版本的小丑不斷進化的結果,直到今天才有了我們今天心中完美的小丑形象。到目前為止,小丑的形象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騙術師 - 瘋子 - 哲學家 - 恐怖分子)。
  • 希斯萊傑之外,DC宇宙還有5款小丑形象,只有他有獨立電影
    影視劇中不缺乏經典形象,而對於經典形象的塑造也是隨著劇本的需要而做出相應的改動。DC宇宙裡的小丑形象就是如此,在DC影視劇和擴展宇宙中曾出現了6款小丑形象,我們按時間順序了解一下。Vol.1 CESAR 1966最早的真人版小丑可以追溯到1966年的《蝙蝠俠大電影》,扮演者為Cesar Rmmero,彼時的劇情異常的簡單,小丑只是個充滿惡作劇且最後不得善終的壞傢伙。Vol.2 JACK 1989第二個小丑形象是來自於傑克.尼克爾森,影視形象在1989年的《蝙蝠俠》中。
  • 哈莉又和小丑分手了!這次與DC最強人類組隊
    儘管DC寄予厚望的《自殺小隊》票房口碑雙雙失利,作為客串角色的小丑也飽受北美觀眾詬病,但瑪格特·羅比所飾演的哈莉奎茵卻依然廣受好評,成了除神奇女俠和海王之外,最受觀眾認可的dc宇宙角色。因此,華納再次將希望寄託於瑪格特·羅比的哈莉身上,不僅決定重啟《自殺小隊》,還專門為其定製了另一部電影《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而這部以「dc娘子軍」為主角的電影,也正式放出了預告。
  • 豆瓣9.0神片《小丑》:懂得反抗,才能活出自我、找到自我價值
    這部電影本身也非常獨特,與眾不同的漫畫改編電影,這種獨特靠著華金的表演發揮到了極致。沒有他,就沒有《小丑》這部電影。 如果你也曾受到欺壓,也曾受到傷害,可你又有著自己的喜好和判斷,你想重新站起來被人尊重,你想別人聽到你內心的聲音。那麼,《小丑》會給你全新的力量去對抗這些惡意。
  • 《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不過,這個疑問並不是寇特的意識所能經驗到的,因為它與寇特的自我存在有關,而直到寇特t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形式前、都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若如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 所言、人的主體性透過他者的肯定和語言命名來驗證 ,那麼這兩部片中的主要角色於這個層面上均透過了他者、對於「自我的存在」進行了辯證。
  • EVA:在他者的視線中,「錨定自我」的一場內心戰爭
    碇真嗣顯然涵蓋著庵野秀明的個人投射,考慮到當時庵野的人生狀態——從20出頭的業界新秀變成了30出頭、推倒重來的中年,日本經濟崩潰,他的自我壓抑、迷茫和掙扎完全投射到了EVA之中。3、「他者即地獄」,「我」存在於何處?「心靈隔閡」具象化為EVA和使徒的「AT力場」,變化成為EVA戰鬥中最強的武器。隨著一場場的戰鬥獲勝,「能駕駛EVA」成為真嗣找到「自我價值」的方式,可新的疑問也在出現——那麼「我」究竟是什麼?
  • 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影視五大經典小丑形象
    小丑,美漫中最神秘最邪惡的超級惡棍,與他相愛相殺的老對手蝙蝠俠,長年霸佔美漫最具人氣的反派/超級英雄榜單top 1。哪怕再不關注美漫的人,也不會沒聽過這位超級反派的名字,不熟悉他標誌性的妝容和神經質的笑聲。下面為大家解析影史5位小丑形象,每一個都堪稱經典!
  • 鬱達夫小說中日本形象的構建——自然景物、都市形象、社會形象
    鬱達夫依賴在日本的近十年的經歷,在筆下構建了層次豐富的各類日本形象,鬱達夫對日本認識的矛盾性、複雜性也決定了筆下日本形象的矛盾性、複雜性。因而筆下的日本形象有鬱達夫傾心嚮往的烏託邦式形象,也有鬱達夫厭惡排斥的意識形態式形象。
  • 本周熱門影視《小丑》生活有時候會逼瘋一個人!
    #本周熱門影視#電影《小丑》深入分析了小丑這個角色,從一個積極努力的工人到一個城市的麻煩製造者。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屢遭失敗的華納和DC憑藉這款新推出的《小丑》鹹魚翻身。這部電影由菲尼克斯扮演小丑,贏得了很多好評。它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發行後在北美發了大財。可以說,它掃除了DC電影的低迷,實現了口碑和票房的雙重收穫,讓DC的影迷感到自豪。這部電影展示了一個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飽受欺凌和夢想折磨的社會青年。這個人物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當代社會青年的縮影。
  • DC的小丑爆了,史蒂芬·金的小丑撲了
    《小丑回魂》沿用甚至發揚了這樣的邏輯,主角們身處的「德瑞鎮」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藉由伐木業形成的小鎮,但恐怖與邪惡卻一直籠罩著這裡,一個以小丑形象示人的不明生物每27年活躍一次,以孩子和他們的恐懼為食。但電影甚至原著的成功之處更在於牢牢抓住了幾個吸引眼球的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代背景、美國小鎮、孩童主角,以及經典的邪惡小丑設定。
  • 美國「小丑殺手」:利用小丑形象拐騙青少年,2年姦殺33人
    一提到小丑,大部分人的所想到的形象都會是浮誇、古怪、搞笑的裝束給觀眾帶來歡笑的喜劇演員。他們通常會出現在舞臺、馬戲團、綜藝節目、嘉年華、兒童節目及生日會等。駭人小丑的形成蓋西的第一份工作是停屍房看守,有一晚上他獨自呆在停屍房,爬進了一個年輕男性死者的棺材,擁抱並且撫摸了他的軀體,感到了莫名的快感。而在這份工作之後,蓋西了解到一個名為「快活小丑」的俱樂部,俱樂部成員會打扮成小丑定期進行籌款活動、遊行並為住院兒童帶去娛樂。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活在母親的希望之中,沒有自我母親希望他能「給世界帶來歡笑和快樂」,小丑的俄狄浦斯情結讓他牢牢記著這句話,並且這句話成為他準備用一生去遵守的信仰,因此除了造就了他成為脫口秀演員的理想,也讓他活在了母親構建的虛假自我中。
  • 《小丑》——DC影史上的文藝現實犯罪片
    那麼引得如此高度評價的「小丑」究竟是何許人也,在了解影片《小丑》的同時我們一同來了解下小丑主演「傑昆·菲尼克斯」,在出演小丑一角時菲尼克斯可以引用到電影《霸王別姬》中段小樓對程蝶衣的一句評價:「不瘋魔,不成活。」為了演好小丑一角菲尼克斯特地減重47斤,惹得媒體一片譁然。
  • DC 日常崛起,還未上映的《小丑》怎麼就火了?
    穩居第一名的反派縱觀DC、漫威宇宙,像小丑那般壞到骨子裡的反派角色仍然算是稀缺物種,與許多喜歡用蠻力反派Boss不同,小丑天生自帶很強的感染力,犯罪目的挖掘過程更像是推理小說,這位屢獲奧斯卡、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鬼才演員早已游離在主流電影之外,不斷嘗試小成本、藝術價值更高的邊緣題材電影,例如與黑寡婦斯嘉麗·詹森合作,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她》。照理說漫改英雄題材電影並不在傑昆·菲尼克斯的涉獵範圍內,但恰好因為《小丑》獨立於DCEU擴展宇宙之外,本質上是披著反英雄角色外衣、探討人性題材的無續集作品。令人糾結的小丑人設反倒符合了傑昆·菲尼克斯的胃口。
  • 從漫畫人物到政治符號,「小丑」都經歷了什麼?
    不過,一個虛擬反派人物,獨具魅力、喜聞樂見也就罷了;但作為相當暴戾反常的殺人犯角色,小丑卻頻頻被「cosplay」,且將其符號用於現實中的政治訴求。 事實上,小丑的政治意味早從數十年前就已彰顯,只是隨著數十年來時代與政治風向的變遷,觀眾對其感知越發強烈。 從「紙片人」,到現實世界裡用於示威的形象,小丑都經歷了些什麼?
  • DC神作!深藏在《小丑》中的這些秘密,你發現了嗎?
    《小丑》是2019年度最佳電影,個體行為無論善惡都只是的社會問題的表象,小丑只是戳破了擋著虛偽太平/暴動的最後一層紙,剩下的是資本膨脹可怕後果的表演。亞瑟不做這個點火的人,總會有人當這個「小丑」。亞瑟就是那張紙,亞瑟很努力在糊上那張搖搖欲墜的紙,總有人覺得應該上去捅一捅,這就是找死。
  • DC最偉大的反派80年形象集錦,武士版小丑你見過嗎?
    2020年4月25日,是DC最偉大的反派——小丑誕生80周年,而英國藝術家Pedro Demetriou則為歷年小丑創作了藝術側顏照,看看他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首先是1940年小丑在《蝙蝠俠》第1卷第1期首次登場時的形象。1966年電視劇《蝙蝠俠》中的小丑,由愷撒·羅摩洛扮演。
  • 凱文·史密斯表示,最初有一個更為黑暗的結局——《小丑》
    根據凱文·史密斯表示,在《小丑》最初的結局中,亞瑟·弗萊克不僅殺害了布魯·韋恩的父母,還殺害了未來的蝙蝠俠。《小丑》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哥譚市犯罪王子小丑的起源故事。儘管這是一部獨立的DC電影,但是《小丑》還是成為了票房霸主,這部電影在全球收穫了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凱文·史密斯是一位多產的電影製作人,他參與了從寫作到表演到導演的所有有關電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