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2020-12-14 犀利影評蝦

2012年以《噢!柏林男孩》詩意的黑白攝影風格而廣為人知的德國導演楊歐雷傑斯特,其新作《不愛鋼琴師》 ,某種程度上能與同樣為德國導演的弗洛裡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 《無主之作》 進行對照。

《不愛鋼琴師》將一位母親於60歲生日當天所遇到的所有事情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而《無主之作》則是以三個小時的篇幅,講述了一位東德青年自二戰期間到1960年代、橫跨將近三十年的生命歷程。看似是兩部毫無關係的電影,卻以片長(現實/觀眾時間)及故事篇幅(電影時間)兩種不同的時間概念,講述了一個角色的自我辯證過程。

巧合的是,這兩部片的男主角都是由出身於東德 的湯姆希林 所飾演 (他同時也主演了《噢!柏林男孩),希林在兩部片中所詮釋的角色都是氣質憂鬱的青年。

在《不愛鋼琴師》中,希林飾演一位初試啼聲、即將舉辦人生中第一場演奏會的鋼琴家維特,然而這部片的篇幅並不著重於這位憂鬱的鋼琴家身上。相反地,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維特的母親拉娜:一位偏執、孤僻、嚴格的母親。

從許多細節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拉娜在與人相處的關係中並不感到自在:先是一早拉娜對於警察來訪要求搜索鄰居家時懷疑與不信任的態度,造成警察的不耐煩(不過警察也並非極有禮貌,甚至在與其他警員的對話中直稱拉娜為「老女人」),再來是鄰居的兒子以玩笑式的口吻戲謔拉娜與她兒子之間的關係,諸如:「我怎麼沒有再聽過他彈琴了?」、「難道他終於受不了搬出去了?」等等的言語嘲諷,拉娜當下的反應呈現了她確實感到難堪,接著又隨即以「他很好」搪塞過去。在本片的十分鐘內觀眾應該可以清楚地掌握到拉娜和兒子維特之間存在著緊張的關係,但是我們尚且不知道是哪一種張力在影響著他們。

前十分鐘內拉娜所遇到的狀況,僅能呈現拉娜與人有著普遍的相處上的隔閡、這層表面上的人格特質,而什麼樣的過去造就了前十分鐘拉娜所帶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必須透過劇情的進展來得知。

《無主之作》則是將主要的敘事側重於男主角寇特身上:全片藉由寇特從事繪畫 工作與其生命中的事件進行對照。寇特對於藝術的最初感受來自於自己八歲時與姨媽 參加畫展;當導覽員針對多幅畫作進行評論,「這些綠色的天空、藍色的草地,這樣的景象,是畫家對於這個世界的感受、還是他眼中的真實世界就是長這個樣子?」、「我想你(指寇特)也可以畫出這種東西來。」

用字遣詞充滿諷刺的同時、逗得在場的其他觀展者發出笑聲。然而,姨媽卻偷偷地告訴他:「我還滿喜歡這幅畫的」,這樣與當時希特勒掌權、摒棄當代藝術大相逕庭的看法,在寇特心裡埋下了疑問。不過,這個疑問並不是寇特的意識所能經驗到的,因為它與寇特的自我存在有關,而直到寇特t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形式前、都不能清楚地意識到。

若如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 所言、人的主體性透過他者的肯定和語言命名來驗證 ,那麼這兩部片中的主要角色於這個層面上均透過了他者、對於「自我的存在」進行了辯證。

拉娜年輕時於鋼琴演奏上所展現的過人天賦被鋼琴教授所肯定,只是年輕的拉娜因為教授當年的一句話「我可以想像妳舉辦妳的第一場演奏會時,妳會讓妳的父母蒙羞,我為他們感到惋惜」而放棄了鋼琴。自此之後,拉娜轉而把自己當年放棄的夢想與期待加諸兒子身上,並且在多年的堆棧下造成了母子之間既愛且恨的矛盾關係。

拉娜並不將當年教授對於自己的話視為一種羞辱,反倒間接地認定了「我沒有才華」、「我將使父母蒙羞」是事實;因此當維特在演奏前夕詢問自己母親對於自創曲目的想法時,拉娜一如過去教育維特的態度、講出了自己的真實看法,使維特在打擊之下臨時決定不演出自創的曲目。

「是你自己要問我的想法的…」除了拉娜自己,維特身邊的每個人都以溫柔且不批判的方式鼓勵他、並且厭惡拉娜的做法。由此處可知,拉娜將自己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寄望在維特身上,僅只屬於表層意義;就深層意義而言,更是將教授「肯定」自己的方式也轉移到維特上(除了維特,拉娜在等待教授的同時、如出一轍地對教授的十三歲學生覆述了「我替你的父母感到惋惜」這段話)。

多年後教授與拉娜再次相會,在音樂會過後憶起了他一度拋在腦後的天才學生。「對於自己作品的批評,每個人選擇應對的方式各有所不同。我說這樣的話,只是想要激勵妳,沒想到妳就這樣放棄了。」教授如是對拉娜說道。這段話可以被解讀為對拉娜天才的否定,抑或是,對於「拉娜沒有天賦」這件事情進行肯定。

因此,拉娜既是遭遇了否定、同時也是被肯定,這兩者的拉扯讓拉娜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兩個相反方向的拉力使得拉娜在自我存在的辯證過程中維持在中介點,她既非過度否定自我,維特作為她生活中的唯一重心、兒子的教育比一切都來得重要,如今兒子將要舉辦音樂會無非不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不過她也非極度肯定自我,過去身為公務員的生活似乎沒有讓她感受到太多的不滿,但未能追尋夢想的遺憾始終存在於心中,因此拉娜對於自我的認識是一個相當不穩定的建築結構,她對於維特的期待一面是為了補償自己的缺憾,另一面是建構自己存在的意義的手段,也抵抗過去教授對自己的否定。

然而,只要維特、這位拉娜確立自己存在的他者,離自己太遠,拉娜便感到焦慮不安、不斷地撥打電話給維特,並對於與維特關係密切的人產生敵意。她的生命中需要很多人圍繞著她、以她為中心,讓她感受到自我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但是這些人同時也使她痛苦。

於是,最後拉娜在鄰居家一時興起彈奏鋼琴,是她在這個自我辯證過程中的最後嘗試:她渴望於不再透過他者來確認自己的存在,而是藉由行動來建構主體性。

相較於拉娜顯而易見的存在懷疑,寇特的自我辯證過程便顯得隱晦而較靠近潛意識的範疇。若非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於《雕刻時光》中定義了藝術的可貴之處,我們或許將永遠無法理解《無主之作》。

「一旦構思或影片產生了獨特的意象結構,以及關於現實世界的一套想法,導演才擁有成為藝術家的資格。[…] 只有具備對事物的個人看法,成為某種程度的哲學家,導演才會成為藝術家,他的電影才會成為藝術。—《雕刻時光》」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藝術的獨特性無非在於每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有所不同,同時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性。

寇特於片中鮮少對於藝術有所認知:他在東德時,繪畫或是創造性,先是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判定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測量工具,以達到社會淨化的目的,再者是服務、獻身於社會主義的政治宣傳手段。當寇特來到了代表自由與民主的西德,繪畫旋即成為了表達個體自由意志的方法。在西德境內,表現自我的方式不再僅限於繪畫,複合媒材及當代藝術的概念被納入範疇內。

初來乍到的寇特對於藝術創作幾乎是沒有想法的,他首先跟著自己的同學們做了概念藝術和行動藝術,但是被老師評判道:「這些(作品)都不是你」。此後,寇特才開始運用相片、新聞影像及光影的交錯重疊來進行創作。

當寇特完成了一幅自己與姨媽的臨摹畫作後,他柔化了上頭的細節與邊界,使整幅畫看上去朦朧而模糊不清。這個「模糊化」的動作對於寇特有重大意義:綜觀寇特的生命歷程,每當他與生命事件撞擊,姨媽因「青年狂熱症」被送往精神病院、二戰結束之際天邊閃現盟軍空襲的火光、父親上吊自縊的面孔,他便以手掌將自己的視野遮蔽住,再次移開時、他眼前的視線已經一片模糊。寇特所見到的模糊的景象,便是屬於他自己的「世界」,這樣的景象是他對於世界最直接、最真實的感受。

即便是隱性的、晦暗不明的,寇特都藉由藝術塑造了對自我的認同,因為他認同、接受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並且將它從潛意識帶到畫布上,轉化為可以被他人所認識的視覺圖像。雖然他對於建構自我沒有明顯的意圖,但是在塔可夫斯基的定義上,他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也成為了人類、成為了自己。他透過藝術來認同自我,於是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他者」。對應到開頭段落中導覽員對於當代藝術家的嘲諷,綠色的天空、藍色的草地也是只屬於該畫家一人的真實與自我認同。

最後,我們可以法國哲學家巴迪歐 在〈電影作為哲學實驗〉 中的幾段文字為本文作結。分別以音樂、繪畫為主題的兩部電影,同樣圍繞著藝術的母題、以闡釋片中角色建構主體性的途徑與過程。

「愛是對死亡的反抗。所以,在真愛和藝術作品之間存在著共同的東西。-巴迪歐」

若愛是對死亡的反抗,那麼愛便是向外發散的情感,以抵禦向自身襲來的死亡。角色對於生命中的他者的情感,形同允許他者賦予自己意義,允許自己找到認同或是被認同。於是反抗死亡,終將必須成為自我——片中的角色試圖度過生命難關的努力,與自我存在的辯證,是息息相關的。

「「愛就是宣言過後的沈默。」[…] 它與沈默的關係、與身體的在場,適合於電影。電影也是一種身體的藝術,一種裸體的藝術。這樣,在電影與愛之間就產生了某種親密關係。-巴迪歐」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或許我們也必須透過他者、愛或者電影,來完成自我的辯證。

相關焦點

  • 《無主之作》自我和自由創造藝術
    今天聊聊電影《無主之作》。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人物傳記電影是獲獎電影中較為受評委歡迎的一個題材,這部《無主之作》正是這樣一部衝刺頒獎季的傳記電影。
  • 《無主之作》——庫爾特
    當光與影在偶然重疊後,庫爾特才發現與眾不同不需要用另類去展現。所謂的無主之作,應該從既有流派裡面摳離出自我的東西,用最真實的表達來反應現實,也唯有真實才能成為最和諧的音符。三段故事,一條成長線,構建出影片的主題。
  • 聊電影《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 「 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2006年,德國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憑藉自編自導的電影《竊聽風暴》而聞名於世。而十幾年後,導演又拍了一部以德國歷史作為背景的電影:《無主之作》。但是和上一次不同,這次的故事並非完全虛構。電影主角的原型,是德國當代繪畫大師丹尼爾·裡希特。
  • 中國版本刪減21分鐘,電影《無主之作》你或許不知道的歷史情節
    電影《無主之作》在歡喜首映APP播放, 看完後令人有著長久的回味!中國版本刪減了其中的21分鐘,使得有些情節應該有重大的確實。電影《無主之作》中的幾個歷史背景這部電影既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也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它由諸多歷史事件和場景為時空線索串聯了主人公幾十年的人生經歷。
  • 《無主之作》:穿越歷史的長河,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這部《無主之作》以情色的大尺度和藝術美感的小尺度,通過一個畫家在追求藝術道路上最終回歸真實,回歸自我的過程。真相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真相就在哪裡,而當事人不知道罷了。《無主之作》的情色尺度很大,若是看完影片再回溯,則發現情色原來有另一層涵義在內,在東德這種體制的壓迫之下,庫爾特與艾麗的偷情是自我的尋找和釋放,只有在這種身體沒有遮攔的狀態下,兩個人才能找到自由的感覺。
  • 《無主之作》震撼人心的德國藝術片
    《無主之作》2018年在義大利上映,導演費羅裡安曾在2007年評《竊聽風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該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真實經歷,剛上映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德國也被一部分公民強烈抵制,德國的柏林電影節也明確拒絕了《無主之作》參加。
  • 《海上鋼琴師》:我們能真切的愛這部電影,愛這樣的浪漫
    高中學校內網有影視版塊,我在那裡看了好多電影,《海上鋼琴師》就是其中一部。那時還不知道託納多雷是誰,對電影的主題與隱喻也不甚明了,只覺得這個電影好浪漫。故事浪漫,音樂浪漫,裡面的人更浪漫。電影重新上映後,「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作品是怎樣的感受」佔據了某乎兩天的熱榜。什麼感受呢?
  • 從他者視角到自我價值:DC「小丑」影視形象的構建
    基於全球的追捧熱潮,2019年8月以小丑為主人公的電影《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時隔10年,電影以主人公的形式再塑DC小丑形象,實現了從他者視角的敘事到小丑自我價值的成功構建,完整描繪出DC的小丑形象,使「小丑」成為一個代表底層,充滿黑暗的文化符號廣為流傳。
  • 推個電影|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是由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執導,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莎斯齊婭·羅森達爾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根據德國視覺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講述藝術家前半生的成長經歷,表現其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藝術、尋找藝術、實現成功的故事。
  • 《無主之作》:凝視生命中的沉重,尋找內心深處的呼喚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無主之作》是根據被稱為「全球最貴的在世畫家之一」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將主人公庫爾特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表現庫爾特是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挾裹中探尋藝術之路,尋找真實自我的故事。
  • 豆瓣8.6《無主之作》:以藝術之名,超越個人命運與歷史罪惡
    12年之後他又帶來了一部相似題材的電影——《無主之作》。但是這次他沒有再糾纏於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善惡交鋒,而是以藝術之名,對個人與歷史做一次極端大膽的解讀。納粹德國時期,庫爾特(湯姆·希林 飾)美麗的姨媽伊莉莎白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喜歡被納粹定義為「頹廢藝術」的現代主義畫作。
  • 電影味道—— 海上鋼琴師
    隨著3D電影技術的迅猛發展,在開發全新電影IP面臨著巨大風險的殘酷現實下,精明的電影投資方們很快就找到了另一條能夠取得巨大商業利益的路子——將當年經典或者是轟動一時的老電影進行修復和格式轉換重新搬上大熒幕
  • 海上鋼琴師定檔 《陳情令》番外電影曝光陣容
    海上鋼琴師定檔 《陳情令》番外電影曝光陣容時間:2019-10-25 22: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上鋼琴師定檔 《陳情令》番外電影曝光陣容 《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正式定檔11月15日在內地上映。
  • 《無主之作》:一個歷史與藝術相通的電影,自由是藝術生涯的真諦
    是人類情感的共鳴,它脫離任何形式和規矩,只留存於你我的心中,這就是《無主之作》。影片正如名字一樣,它揭示了現代藝術,應該是自由的,不被政黨所束縛,只去用畫筆描述表達,不發表任何看法,呈現出的作品由賞析者去評判。
  •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是根據德國當代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生平拍攝,本片正在歡喜首映APP全網獨播。我們可從片中處處捕捉到格哈德·裡希特以及他的創作手法的影子。就連片名「無主之作」也讓人聯想到他的「無主題藝術」風格。
  • 動漫向:幻想世界再辯證:關於異世界文本「幻想增生」討論
    為了說明從「無止境的日常」逃向異世界冒險的第一階段,〈異世界〉一文是這樣解讀《千與千尋》的:即使故事開始於千尋轉學的搬家過程,日常依舊不會因此消失,唯有透過進入異境,經歷一場自我被摧毀與重構的過程,少女才能夠找回自我,與另一名少年建立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但依筆者看來,如果擺脫一些想當然的成見,更加細緻地分析《千與千尋》,所能得出的卻只能是另外一番結論
  • 《海上鋼琴師》:深度解析1900為什麼不下船?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作者|楊麗萍《海上鋼琴師》是我眾多喜歡的電影之一,最近又三刷了一遍。還是很感動,1900高超的音樂天賦和琴藝讓世人驚嘆!只要他願意回到大陸生活,1900完全可以憑藉他的音樂天賦取得很高的名譽,地位和財富。
  • 海上鋼琴師——天才的一生,一部超好看的電影
    這個有著奇怪名字的孩子與無數工人一同生活在巨輪的最底層,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來到客艙,透過玻璃看到了鋼琴,而玻璃上天使的雙手仿佛是在撫摸著被音樂深深吸引的1900,而這仿佛預示著這個孩子將會收到天使的眷顧。而在這艘船上,八歲的1900在音樂的啟蒙下,第一次奏響了鋼琴,從此天才鋼琴師便誕生了。
  • 朱一旦的海,鋼琴師的海,看到周星馳的,我愛了……
    放心,不聊司空見慣的環保,咱們聊點有意思的。ps,以下解讀可能都存在過度解讀,感興趣的可以自行觀看原作一下哈!「小保安:本想用勞力士賄賂你,打開被鎖住的海,可惜你不在,我也只好走了。」被鎖住的藍色大海。
  • 《海上鋼琴師》裡的1900不是人?這些經典隱喻不得不看,催人淚下
    記得在去年《海上鋼琴師》重映的時候,即使已經在網上看過了,但是也依舊買了電影票,什麼是經典,經典就是其中蘊含的真理即使時過境遷,也依舊能夠給予人啟示。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海上鋼琴師》這部經典電影,但是,其中的隱喻,你真的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