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十五期: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一種封建倫常秩序,即封建家庭關係秩序與政治關係秩序。
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脫胎於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將人倫關係進行了明確的主次關係劃分,臣子應該以君王為主,子女應該以父親為主,妻子應該以丈夫為主。
「三綱」所提倡的是服從關係,這種道德觀念很受封建王朝皇帝們的喜愛,對於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要求。
五常:仁、義、禮、智、信。
同樣是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他在孟子五倫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孟子五倫的具體化。
「仁」,即仁愛,在「五常」中是最重要的美德。
「義」,即按照「仁」的道德原則和要求行事,不做不「仁」之事。
「禮」,即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則,以及待人有禮。
「智」,是強調行為者在具體環境條件下,依據一定道德原則和具體環境條件作出價值判斷。
「信」,即人與人交往的誠信原則。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出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告訴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地方,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
父子有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
君臣有義: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
夫婦有別: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
長幼有序: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
朋友有信: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四維:禮、義、廉、恥。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
「禮義廉恥」又被稱為「國之四維」,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孫中山創中華民國,作為國服的中山裝,其所寓意義即是,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圖為吉林文廟西轅門牆面上鑲嵌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
「八德」的歷史悠久,《尚書》中說到了「九德」,春秋時期的管子提出了「禮、義、廉、恥」四維,孟子也有「仁、義、禮、智」四端之說。
到了宋代,人們對儒學與社會改良的認識更為清晰。最晚從北宋真宗時期,人們已經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連用。
你覺得它們是陋習嗎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
評論區和小夫子聊聊吧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
部分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法院報、中國青年報等
圖片來源於中國青年網及網絡 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