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維之說
「四維」之說出自《管子》一書。《管子·牧民·四維》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國頌》指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張:展開,推行。意思是,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它們不能被推行,國家極易滅亡。
(二)五常之說
五常之說出自《孟子·告子上》。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中雲「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三)八德之說
八德之說,據說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宋代以"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