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2020-12-17 伯樂公

一、四維之說

「四維」之說出自《管子》一書。《管子·牧民·四維》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國頌》指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張:展開,推行。意思是,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它們不能被推行,國家極易滅亡。

(二)五常之說

五常之說出自《孟子·告子上》。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中雲「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三)八德之說

八德之說,據說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宋代以"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五常:仁、義、禮、智、信。 同樣是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他在孟子五倫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孟子五倫的具體化。 「仁」,即仁愛,在「五常」中是最重要的美德。
  • 行「新八德新六藝」,育儒雅好少年 | 鶴壁市鶴山區中新小學傳統...
    八德本是中華傳統文化表彰的八種德行,中新小學賦予其時代的意義,設計出「尊長、友愛、善學、省身、立志、擔當、愛國、守法」新八德教育。通過組建研發團隊、進行禮儀教育、美德班長自治管理、開發「新八德」德育校本課程和評價體系、自編中華美德操和足球韻律操、獨居特色的國學課五行教育法、整齊劃一的放學路隊、規範有序的餐廳寢室管理、溫馨典雅的校園文化等一系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探索和嘗試,形成了「新八德」德育教育體系,探索出「新八德」教學模式「八德四步」教學法,總結出了「新八德」教育之八禮行為,構建「新八德」評價體系。
  •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內容?
    可以說《易》在這段歷史中成為最為重要的文化源頭,後人稱之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然後是百家爭鳴階段,從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孔子時代到公元前150年董仲舒獨尊儒術為止,這期間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眾星閃爍的時代。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維八德」,現在的學校都不教了,真是可惜!
    「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四維八德」作為中國人的立身之本,自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管仲提出之後已在中華大地上世代相傳了數千年,可惜現在的學校都不教了,過去常說「讀書才能明理」,可現在的學生其實僅僅只是在讀書而已,而且學的還只是所謂能夠學以致用的功利性極強的以「數理化」為代表的乾巴巴的「科學知識」,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色在戰疫中閃亮
    …………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諸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等思想傳承弘揚至今。數千年來,這一民本思想內化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經過代代相傳,成為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的重要特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對我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指出了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一個人的文化儲備愈雄厚,其發展潛力就愈大,將來在事業上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希望我們可以統一認識,想方設法,及時地把涵義無窮、具有教育價值的文化經典灌注在孩子頭腦和心靈中。
  •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該怎麼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危機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國家如此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呢?其根本原因是,傳統文化在今天遇到了傳承的危機。葛劍雄教授認為,隨著社會基礎的變化,過去正確的文化觀念,到了今天可能並不正確或者只是部分正確。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有所甄別,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古懷舊,不是厚古薄今,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要把我們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下來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和指導我們今天鮮活的社會生活,用當今時代的豐富實踐和不懈創造來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它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華傳統文化西湖論壇在浙江杭州召開
    10月21日至23日,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落實中央兩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圓夢中國提供國學民間智慧,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家風工作委員會主辦,中國先秦史學會北易國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華夏易道東方國學文化中心、杭州天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中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華北飯店等單位共同承辦的中華傳統文化西湖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華北飯店召開
  • 黃樸民:不要忽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
    以後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可以拓展為全球中華國學大典,獲獎面可以包括外國學者(不僅是海外華人),我們不妨向這個方向做些努力。凡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取得卓越成就的英國人、美國人或其他漢學家,以後都可以參與進來,這樣能夠為全世界老百姓之間、學者之間的心靈溝通、互相理解創造一個契機。所以,我非常高興有這麼一個大典,為民族振興、國家發展尤其是中華文化自信心的建立創造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建立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 中華傳統法文化的史鑑價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華傳統法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主義,德法互補的治國要略,嚴以治官、寬以養民的施政方針,良法善治的法治追求,都是重構新時代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資源。我們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激活傳統法文化的優秀部分並使之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可資借鑑的法文化支持。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北歐4國由「海盜文化」進化成今天類似社會主義的形態,確實有很多成份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鑑。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 相聲界中的相聲八德分別指誰?他們對相聲有何特殊貢獻?
    相聲八德,是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他們分別指誰? 相聲八德: 1、馬德祿 馬德祿,原名馬恩祿,出生於1882年,相聲演員。他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八德」之一。
  • 淺談日本動漫中的「妖怪」文化——「妖怪」的起源(一)
    淺談日本動漫中的「妖怪」文化——「妖怪」的起源(一)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 《封神英雄榜》傳遞儒家文化 家風家規引熱議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系列報導,引發公眾對傳統家庭教育的關注。而伴隨著這股「家風是什麼」的討論展開,目前正在山東、貴州、湖北三大衛視黃金檔、央視一套上午檔熱播,全國網平均收視率已經破2的神話劇《封神英雄榜》【觀劇】也被扯進話題,觀眾對於劇中呈現的「家風家規」熱議不斷。  棍棒教育 李靖哪吒父子恩斷義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