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維八德」作為中國人的立身之本,自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管仲提出之後已在中華大地上世代相傳了數千年,可惜現在的學校都不教了,過去常說「讀書才能明理」,可現在的學生其實僅僅只是在讀書而已,而且學的還只是所謂能夠學以致用的功利性極強的以「數理化」為代表的乾巴巴的「科學知識」,至於看似無用其實一個未成年人偏偏最需要學習的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完全是在望天收!其結果就是導致現在絕大多數畢業出來的所謂「高級知識分子」其實只是「高學歷低素質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罷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清朝香帥張之洞先生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八字主張,可如今為用的「西學」已遍地開花,反客為主,鳩佔鵲巢,本來應作為根本的「中學」卻已難覓其蹤!翻開現在的課本,除了「語文」和「地理」,試問還有哪一門課程裡還含有中國傳統文化哪怕一絲絲的的獨有氣息呢?
現在我來說說何為「四維」?
「四維」是指「禮」「義」,「廉」,「恥」
「禮」
禮就是為人處世要謙恭有禮,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知書達理,與朋友交往要懂得尊重對方、彼此謙讓,不以自我為中心。
「義」
就是不顯擺自己,講誠信,重友情,大義秉公,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見到不合理不公正的人或事,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也要不計自身的得失安危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伸張正義,也就是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見義勇為」。
「廉」
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並勇於改正,為民也好,做官也罷,絕不貪圖不義之財,做到清廉,高尚,無私無欲,不貪不佔,潔身自好。古代的「士」,通常都把清廉作為最重要的操守來對待。
「恥」
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做朋友,即對於害人、害己的壞人壞事,有厭惡之心,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也是做人最起碼的底線。
古人常說「知恥為君子,不知恥為小人;知恥必忠必孝,不知恥不仁不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何為「八德」?
是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種美德
「忠」
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事業,恪盡職守.
「孝」
要孝敬父母長輩.
「仁」
要為人寬厚,具有仁愛之心,氣量宏大,不記仇,不挾私報復,不嫉賢妒能.
「愛」
要在家敬兄愛弟;在外尊重上級,體恤下屬,在社會上坦誠待人,扶助落難的朋友.
「信」
要做人誠實守信,不虛偽,不說大話,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義」
要明白什麼是正當的,什麼是邪惡的,遇到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事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哪怕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所謂「」捨身取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和」
要努力在自己的周邊營造和諧、協調的良好的社交氛圍。中心理念就是我們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萬事和為貴」.
「平」
做人做事要保持平常心,時時做到從容不迫,心平氣和,有條有理,處變不驚.
通篇看來,我沒有發現「四維八德」裡有什麼負面的內容,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管裡能重新流淌起以「四維八德」為代表的文化血液,那類似中國某頂級學府裡學生廁所中普遍排洩後不衝水導致經常遍地汙穢的中國教育的尷尬一幕就再也不會出現了吧?
當中國遊客在國外普遍被外國人貼上「謙恭有禮,素質優良,不愧來自於禮儀之邦」的標籤時,我認為那才是中國教育的真正成功,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重建文化自信,正當其時!
我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