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佳蘭,是麻江縣婦聯派駐杏山街道城關村駐村幹部,2017年至2020年服從縣委安排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一名幫扶幹部到下沉幹部又到駐村幹部,一路走來,平凡的換貧困對象和扶貧村,有心酸也有溫暖。 2017年,我還在縣衛建局工作,就已經開始接觸扶貧對象,那時幫扶的地點是龍山鎮孟江村,任務7戶,這7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李興益貧困戶,七十旬,背駝九十度,還種地、養牛。這讓我對貧困戶充滿了樂觀,踏實肯幹,何愁不脫貧。
2018年是扶貧工作最艱巨、繁忙的一年。也正在此時我被調進縣婦聯工作,單位三人,幫扶戶不變。在全縣上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過程中,縣婦聯克服種種困難讓我到鹽山下沉工作。我明白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沒退縮可言,克服重重困難,決心紮根基層,在脫貧攻堅戰場踐行初心,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 2018年9月下沉工作,我榮信地獲得了網格長職位。到村的第一個月,天天入戶走訪,了解實際生產生活現狀,與分隊長一道為全村長遠發展謀全局,理思路,定規劃。對全村貧困戶建檔立卡,逐戶分析貧困原因,制定脫貧措施,結合婦聯優勢,確定加大鹽山婦建強基固本抓脫貧,建「婦女之家」召開婦女議事會和組院壩會,通過入戶和院壩會召開群眾建言獻策,拉近了幹群關係,調動和發揮群從脫貧致富的極積性。
發展產業,實施產業脫貧,變輸血為造血,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小分隊和村兩委召開會,任務分解,流轉土地,到戶到人、發展產業、成立村種養殖合作社、開展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以「脫貧攻堅小分隊+合作社+貧困戶+訂單」模式,帶動貧困戶乃至全村群眾致富增收。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目標作務,通過村分隊和村六大叫群從代表如開會議,對鹽山村各網格貧困戶和非貧戶居住年久失修和人均住房面積透風漏雨進行改造和維修。受助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後,對生產生活有了更大信心和希望,提升了貧困戶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秋收時節,連日來持續性下雨,稻子如果不及時收割,長時間在雨水中浸泡,稻穀會發芽,今年農民群眾吃不上大米。 面對其嚴峻形勢,我與分隊積極響應縣委、政府貫徹落實縣「秋糧搶收」的決策部署,備好雨靴、鐮刀,奔赴貧困戶家田間開展「?搶秋收、解民憂」活動。在搶抓秋收的第一線,將稻穗運到打穀機上脫粒,用實際行動積極地踐行初心和使命。 在秋收的田間地頭,割稻穗、搬運稻穗,積極與農戶談心談話、宣傳黨的好政策,進一步密切了?幹群關係。稻穀搶收完畢,農戶緊鎖的眉頭逐漸展開,心頭的喜悅由內而外的展現,笑容露了出來,群眾的心踏實了,幹部的心也就踏實了許多,脫貧攻堅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全國上下開展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關鍵時刻,我由鹽山的下沉幹部變身為城關村駐村幹部,接到任務後我與村脫貧攻堅隊、村六大員、村民小組長以及黨員先鋒隊走村串戶防控排查,設卡值守,經過三個多月防控排查確保了我縣無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發生。 今年也是麻江縣「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收官」關鍵之年,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收官階段,要對扶貧專項巡查、抽查、普查和考核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整改,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查缺補漏,就業信息再次核實,分類施策。確保我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部摘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