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心踏實了,我們也就踏實了丨麻江縣杏山街道...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王佳蘭,是麻江縣婦聯派駐杏山街道城關村駐村幹部,2017年至2020年服從縣委安排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一名幫扶幹部到下沉幹部又到駐村幹部,一路走來,平凡的換貧困對象和扶貧村,有心酸也有溫暖。   2017年,我還在縣衛建局工作,就已經開始接觸扶貧對象,那時幫扶的地點是龍山鎮孟江村,任務7戶,這7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李興益貧困戶,七十旬,背駝九十度,還種地、養牛。這讓我對貧困戶充滿了樂觀,踏實肯幹,何愁不脫貧。

2018年是扶貧工作最艱巨、繁忙的一年。也正在此時我被調進縣婦聯工作,單位三人,幫扶戶不變。在全縣上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過程中,縣婦聯克服種種困難讓我到鹽山下沉工作。我明白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沒退縮可言,克服重重困難,決心紮根基層,在脫貧攻堅戰場踐行初心,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   2018年9月下沉工作,我榮信地獲得了網格長職位。到村的第一個月,天天入戶走訪,了解實際生產生活現狀,與分隊長一道為全村長遠發展謀全局,理思路,定規劃。對全村貧困戶建檔立卡,逐戶分析貧困原因,制定脫貧措施,結合婦聯優勢,確定加大鹽山婦建強基固本抓脫貧,建「婦女之家」召開婦女議事會和組院壩會,通過入戶和院壩會召開群眾建言獻策,拉近了幹群關係,調動和發揮群從脫貧致富的極積性。

發展產業,實施產業脫貧,變輸血為造血,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小分隊和村兩委召開會,任務分解,流轉土地,到戶到人、發展產業、成立村種養殖合作社、開展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以「脫貧攻堅小分隊+合作社+貧困戶+訂單」模式,帶動貧困戶乃至全村群眾致富增收。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目標作務,通過村分隊和村六大叫群從代表如開會議,對鹽山村各網格貧困戶和非貧戶居住年久失修和人均住房面積透風漏雨進行改造和維修。受助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後,對生產生活有了更大信心和希望,提升了貧困戶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秋收時節,連日來持續性下雨,稻子如果不及時收割,長時間在雨水中浸泡,稻穀會發芽,今年農民群眾吃不上大米。  面對其嚴峻形勢,我與分隊積極響應縣委、政府貫徹落實縣「秋糧搶收」的決策部署,備好雨靴、鐮刀,奔赴貧困戶家田間開展「?搶秋收、解民憂」活動。在搶抓秋收的第一線,將稻穗運到打穀機上脫粒,用實際行動積極地踐行初心和使命。   在秋收的田間地頭,割稻穗、搬運稻穗,積極與農戶談心談話、宣傳黨的好政策,進一步密切了?幹群關係。稻穀搶收完畢,農戶緊鎖的眉頭逐漸展開,心頭的喜悅由內而外的展現,笑容露了出來,群眾的心踏實了,幹部的心也就踏實了許多,脫貧攻堅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全國上下開展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關鍵時刻,我由鹽山的下沉幹部變身為城關村駐村幹部,接到任務後我與村脫貧攻堅隊、村六大員、村民小組長以及黨員先鋒隊走村串戶防控排查,設卡值守,經過三個多月防控排查確保了我縣無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發生。  今年也是麻江縣「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收官」關鍵之年,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收官階段,要對扶貧專項巡查、抽查、普查和考核發現的各項問題進行整改,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查缺補漏,就業信息再次核實,分類施策。確保我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部摘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婆媳同學藝」讓我備受鼓舞|麻江縣杏山街道群英...
    我叫周清志,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杏山街道群英社區黨支部書記。2020年9月10日,《貴州日報》11版刊發了我的一篇圖片新聞《麻江縣杏山街道:婆媳同學藝》,照片上的主角是我幫扶的7戶貧困戶中的杏山街道城關村戴洪高戶祖孫三代。回憶起我在麻江縣群英社區主導開展的針對轄區內貧困勞動力的兩期育嬰師班,酸甜苦辣湧上心頭。
  • 【我的扶貧故事】馬軍:勤懇做人 踏實做事
    【我的扶貧故事】馬軍:勤懇做人 踏實做事 2021-01-15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工作落實到群眾的「心坎」上丨岑鞏縣天星鄉山崗...
    脫貧攻堅正決勝,扶貧致富不落人。」我在自己的駐村日記裡寫道。我叫楊敦遠,中共黨員,2019年7月,在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的學校領導陪送下,經過3個多小時的顛簸,我來到岑鞏縣天星鄉山崗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復興村走上「復興路」丨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
    我叫呂忠飛,2016年,由省直機關工委派駐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擔任第一書記。  為儘快摸準村情,我帶領駐村隊員,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走訪群眾,廣泛了解村情民意,踏進全村21個村民小組,摸清了154戶貧困戶的情況,每戶家中的人口、田土、勞動力、年收入、致貧原因等,都逐一建檔立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丨荔波縣玉屏街道...
    我叫蒙瑞鑫,是黔南州荔波縣玉屏街道水撈村脫貧攻堅隊隊員。  2018年8月,作為一名新下派駐村脫貧攻堅隊員,我感覺到脫貧攻堅責任帶來的壓力,但這並不影響我的幹勁。自駐村以來,我努力適應角色的變化,工作方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等都有很大的改變。我深知要想快速適應脫貧攻堅工作,關鍵在於妥善解決好駐村扶貧遇到的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村產業發展的「引路人」|麻江縣賢昌鎮營山村...
    我叫徐永軍,2019年9月,根據工作需要,到麻江縣賢昌鎮營山村任第一書記,從此便與營山村結下了深厚情誼。到村後,為了儘快熟悉村情,便於和群眾打成一片,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我經常與村幹利用夜晚時間,到群眾家裡嗑家常、談發展,把黨的扶貧政策等內容講明白,鼓勵群眾自力更生,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要脫貧,必須要先發展,穩住錢袋子,群眾才能過上好日子。在脫貧路上,我們充分結合村情民意,挖掘群眾內生動力,激發創業激情,組建帶好致富帶頭人隊伍,引導幫助群眾發展產業,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雙龍航空港經濟區雲盤村村委會會計廖麗:河...
    我叫廖麗,是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小碧鄉雲盤村村委會會計。2016 年,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結對幫扶黔東南州麻江縣,我作為工作人員來到麻江縣金竹街道河山村開展幫扶工作,河山村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當時,河山村有貧困人口 600 餘人,扶貧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得當地村民常年靠天吃飯。我們通過多次走訪,認為實施產業項目是帶動河山村發展的第一選擇。在此背景下,採取 " 幫扶村 + 合作社 + 農戶 " 股份制經營模式的林下養雞示範基地項目應運而生。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田間那一抹綠丨龍裡縣冠山街道工作人員嚴正莉
    我叫嚴正莉,是龍裡縣冠山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4月,因為街道的工作安排,我和幾名同事一起被派到三合社區駐村,在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時候,為社區出一份力。我所幫扶的建檔立卡戶有三戶在三合社區,這也給我走訪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剛到社區報到的時候,因為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經常早上開大會,晚上開小會,工作安排得特別緊湊。我和工作隊的同事,每天都要入戶,要對自己包保網格群眾的情況知根知底,這樣在迎檢評估的時候才不會出錯。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大學生申請助學金丨貴定縣金南街道虎場村駐...
    我叫呂濤,2018年5月,我來到黔南自治州貴定縣金南街道虎場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來到虎場村後,工作隊分配4戶貧困戶由我負責網格,對他們開展精準幫扶。兩年來,在艱苦的環境中,我紮實駐村、走村串寨,貧困戶在我的幫扶下也實現了順利脫貧。同時,我與他們也產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讓搬遷群眾的「他鄉」變「故鄉」!|遵義市新蒲...
    但工作還必須得幹,為了搞清楚搬遷誰的問題,我帶領負責業務工作的同志一起,到全區五鎮三辦開展深入的調研,當時,負責這項工作的除了我自己,就只有一個辦事人員,很多工作還得依靠鎮(街道)和村一級的力量,宣傳動員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主動申請搬進城區和園區,原本以為這麼好的政策,群眾一定會踴躍申請搬遷,沒想到這項工作一啟動,就寸步難行!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孫書記來後,第一是為我們增添了5臺辦公電腦和20套會議桌,第二是他積極向黔西南州林業局爭取資金27萬,用於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他剛來時,我就感覺他很接地氣,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村支書羊啟志說到。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一線 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變丨龍裡...
    我叫熊畢海,2017年2月23日,科室負責人找我談話準備派我到龍山鎮水苔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當時我的心情既激動又不安,激動的是組織對我的信任,不安的是任重而道遠,怕自己能力不足,辜負組織的期望。半個月後的3月7日,懷著忐忑的心情,我離開了從教二十多年的三尺講臺,搬到了距學校一牆之隔的水苔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熊畢海幫助群眾採摘海花草記得到水苔村後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核實農戶繳納新農合的情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貧困戶王品輝家。合醫系統顯示他家還沒有繳納合醫,為了避免該戶因病返貧,我敲響了他家的門,想勸說戶主繳納合醫。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問題「清零」心才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副...
    故事,精彩往往在後面;攻堅,越往後越艱難。但是,有些事經歷了,是人生的閱歷和財富;有些困難克服了,會感到幸福和快樂……2018年,在貴州黔西南安龍縣減貧摘帽大盤點的關鍵時期,我聯繫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還面臨著三個「堡壘」的嚴峻考驗:最後900餘米通組路未貫通、最後一戶「危改」未落實、最後一戶「三改」(改廚、改廁、改圈)沒完成。當時,心裡一刻也不能平靜,生怕錯過機會,讓群眾工作留下遺憾。
  • 你最踏實的瞬間是什麼?聽基層幹部講述留在心間的瞬間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公安局洛旺派出所指導員許世雄和同事,緊急指揮200多名群眾趕在山體滑坡前成功避險的故事。那一瞬間他和避險群眾都是踏實的。 他說—— 6月30日凌晨4點半,我和同事們到白水江邊巡查時發現,突然暴漲的水位已經快要漫過路基,街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面臨威脅。 夜幕下,警車在行進途中被落石擊中,警燈熄滅、擴音器進水損壞。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的笑就如同蜜糖一樣甜丨望謨縣蟠桃街道蟠桃...
    我叫黃永昌,是望謨縣蟠桃街道蟠桃園社區第一書記。2018年12月,我被抽調到易地扶貧搬遷高車安置點工作,當時沒有成立社區,只掛有「易地扶貧搬遷服務中心」的牌子。那時候正是搬遷群眾入住時期,工作很繁忙,但只有4位工作人員,所以只能周末連著幹。我負責發放房屋鑰匙,帶搬遷群眾走到各自的新房,檢查水電能否正常使用,登記電錶度數,水錶噸數,講解電器安全使用方法以及日常衛生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