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帶領復興村走上「復興路」丨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呂忠飛,2016年,由省直機關工委派駐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擔任第一書記。  為儘快摸準村情,我帶領駐村隊員,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走訪群眾,廣泛了解村情民意,踏進全村21個村民小組,摸清了154戶貧困戶的情況,每戶家中的人口、田土、勞動力、年收入、致貧原因等,都逐一建檔立卡。  在深入調研摸準村情的基礎上,我與龍山鎮村幹部一起,制定了復興村三年發展規劃,提出了三年內「發展一個產業、扮靚一片村寨、建設一個堅強陣地」的目標。  給錢給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工作中,針對農村無職黨員「無事可做」、作用發揮不明顯這一「頑症固疾」,推出以「定崗、定責、定星」為主要內容的「三定」工作,設立8個志願服務工作崗位,請每名黨員根據自身實際認領1至2個崗位,定期對黨員履職情況進行評級定星。

呂忠飛(右一)同志走訪貧困戶

復興村要走好「復興路」,首先得定好發展思路,經過對走訪調查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入分析論證,我認為復興村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好「綠色牌」,念好「山字經」,由此確立了「黨建領航、旅遊主導、產業支撐」的工作思路。  「農村實現穩定脫貧,必須要有產業支撐」。如何培育出支柱產業來,這是我在駐村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灰拔豆腐」是復興村的一道傳統特色美食,在麻江小有名氣,但由於缺乏引導、缺少銷路,多年來一直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多方協調後,建成第一個村辦企業——「復興仫佬生態灰拔豆腐加工廠」。  加工廠建起來後,我帶著「灰拔豆腐」到貴陽黔農會參加農產品展銷試吃會;協調省郵政公司,將「灰拔豆腐」推介到黔郵鄉情電商平臺;同凱裡一個連鎖飲食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呂忠飛(左一)帶領村幹部幫助農戶搶收水稻

為激發群眾發展信心,點燃創業激情,我和村幹村民到花溪、安龍、普安等地學習考察,爭取省農科院現代中藥材研究所支持,在村裡推動發展了51畝中藥材白芨,預計產值800萬元左右,帶動20餘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為促進貧困群眾儘快脫貧致富,爭取縣扶貧資金,組織發展了60畝生薑,惠及24戶貧困戶,動員貧困戶發展稻田養魚91畝,養殖生豬153頭……如今,復興村貧困戶家家有了增收門路和致富產業。  「呂書記,我們家孩子高考分數出來了,請你來幫忙填一下志願。」「呂書記,我們家養的魚有幾條翻白了,麻煩你來幫忙看一下。」「呂書記,我們種的白芨長勢不太好。」只要村民們有困難,我會盡力幫助解決。  此外,我動員在廣東做生意的朋友到村裡結對幫扶了5名貧困兒童,他們每人每月獲得300元的生活補助,有效緩解了貧困家庭的生活壓力;聯繫貴州愛心橋公益服務中心到村開展獻愛心活動,捐贈價值近5萬元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物資;協調社會資金在村裡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為村裡100餘名留守兒童搭建溫馨的家……  【人物小傳】   呂忠飛,男,貴州省直屬機關工委調研督查室副主任。於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到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駐村幫扶,擔任復興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鄭潔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心踏實了,我們也就踏實了丨麻江縣杏山街道...
    我叫王佳蘭,是麻江縣婦聯派駐杏山街道城關村駐村幹部,2017年至2020年服從縣委安排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一名幫扶幹部到下沉幹部又到駐村幹部,一路走來,平凡的換貧困對象和扶貧村,有心酸也有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的牽掛丨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原第一...
    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是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的幫扶村,2017年9月,我被院黨委選派到村裡擔任第一書記,現在駐村結束,已回單位工作,但我永遠也忘不了柿花坪村的父老鄉親。到村裡後,為了改變柿花坪村的貧困面貌,我每天都與其他扶貧幹部和村黨員幹部一起,行走在柿花坪村的溝溝坎坎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收集民情民意,摸清本村致貧原因,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我認為,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職責不僅在於讓村民享受國家的普惠政策,更要讓村民掌握髮展的方法,發展扶貧產業,穩固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村產業發展的「引路人」|麻江縣賢昌鎮營山村...
    我叫徐永軍,2019年9月,根據工作需要,到麻江縣賢昌鎮營山村任第一書記,從此便與營山村結下了深厚情誼。到村後,為了儘快熟悉村情,便於和群眾打成一片,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我經常與村幹利用夜晚時間,到群眾家裡嗑家常、談發展,把黨的扶貧政策等內容講明白,鼓勵群眾自力更生,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要脫貧,必須要先發展,穩住錢袋子,群眾才能過上好日子。在脫貧路上,我們充分結合村情民意,挖掘群眾內生動力,激發創業激情,組建帶好致富帶頭人隊伍,引導幫助群眾發展產業,過上好日子。
  • 懷寧縣月山鎮復興村:文化點亮美好鄉村新生活
    同時,復產村還將拆除原廢棄的腸衣廠和制鬃廠,利用35畝集體建設用地,以村部為中心建設小型村鎮;同時遷出靠山附近的馬井、高嶺、永興、新建等4個村民組居民入住,實施退宅還耕項目獲取150餘畝土地發展綠色旅遊觀光農業,村集體將可以從中獲取物業服務收入和土地收益。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實現30萬元。復興村被評為省級集體經濟示範村。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婆媳同學藝」讓我備受鼓舞|麻江縣杏山街道群英...
    我叫周清志,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杏山街道群英社區黨支部書記。2020年9月10日,《貴州日報》11版刊發了我的一篇圖片新聞《麻江縣杏山街道:婆媳同學藝》,照片上的主角是我幫扶的7戶貧困戶中的杏山街道城關村戴洪高戶祖孫三代。回憶起我在麻江縣群英社區主導開展的針對轄區內貧困勞動力的兩期育嬰師班,酸甜苦辣湧上心頭。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駐村後,我首先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全會精髓,並把會議精髓用以指導村黨支部推動各項工作。基礎設施是發展的根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我摸清了村裡的「路況」,發現中壩村除了一組是水泥路外,其餘全是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一線 為民服務的初心不變丨龍裡...
    我叫熊畢海,2017年2月23日,科室負責人找我談話準備派我到龍山鎮水苔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當時我的心情既激動又不安,激動的是組織對我的信任,不安的是任重而道遠,怕自己能力不足,辜負組織的期望。半個月後的3月7日,懷著忐忑的心情,我離開了從教二十多年的三尺講臺,搬到了距學校一牆之隔的水苔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熊畢海幫助群眾採摘海花草記得到水苔村後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核實農戶繳納新農合的情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貧困戶王品輝家。合醫系統顯示他家還沒有繳納合醫,為了避免該戶因病返貧,我敲響了他家的門,想勸說戶主繳納合醫。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北亭村有段美麗的邂逅丨羅甸縣茂井鎮北亭村...
    盯著筆記本上的數據,我深感作為駐村工作隊長的責任重大,暗下決心:我必須當好這個帶頭人,建一個好團隊,把群眾發動起來,帶領他們一起脫貧致富。譚久平在查看油茶長勢如何把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作為駐村幹部,不熟悉村情民意就是駐村工作的最大的失誤,於是我用半年的時間走遍了溪頭村的「坡坡坎坎」,心中銘記著1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現狀,每次低保評議和扶貧項目發展時,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和發展意願都會浮現在我眼前。  事非經過不知難。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謀發展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落...
    我叫黃杰,2016年3月,根據上級部門安排,我被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駐村,2018年3月,我被選派到黑土河鎮落開村擔任第一書記。落開村屬黑土河鎮8個貧困村之一,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低,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要致富,先修路。
  • 我的流金歲月:三度走上扶貧路
    中國網訊 花甲之年的我回憶過往,能三度走上扶貧路,讓我感到特別的欣慰和幸福。2009年,廣東開始第一輪「雙到」扶貧,時任深圳市委副書記、市政法委書記王穗明同志安排我分管市政法委對口湛江遂溪的一個貧困村的扶貧工作兩年,後來我也參與對口汕尾農村第二輪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奮創造美好生活丨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駐村...
    看到他們能通過辛勤勞動增加收入,我真心替他們感到高興。現在都堡村的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在眾多勤勞的脫貧戶中,石灰窯組官尚文令我印象尤其深刻。他是一個40歲剛出頭的殘疾人,一家有四口,其愛人腰殘疾,幾乎不能直立行動,女兒在安順讀職校,兒子在鎮上讀小學。
  • 「我的脫貧故事」家裡變得亮堂堂丨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村民岑吉道
    這話雖土,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莊稼人不能懶,要講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我得感謝我的幫扶幹部王由堂老師,讓我改變邋遢習慣,把家裡弄得亮堂堂。我叫岑吉道,今年42歲,是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宜組村民,我們家有4口人。2014年,我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宜拉小學的王由堂老師就包保我家。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雙龍航空港經濟區雲盤村村委會會計廖麗:河...
    我叫廖麗,是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小碧鄉雲盤村村委會會計。2016 年,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結對幫扶黔東南州麻江縣,我作為工作人員來到麻江縣金竹街道河山村開展幫扶工作,河山村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當時,河山村有貧困人口 600 餘人,扶貧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得當地村民常年靠天吃飯。我們通過多次走訪,認為實施產業項目是帶動河山村發展的第一選擇。在此背景下,採取 " 幫扶村 + 合作社 + 農戶 " 股份制經營模式的林下養雞示範基地項目應運而生。
  • 「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
  • 【扶貧故事】扶你前行 如沐春風
    剛開始,我分不清那些岔口,在岔口前迷惘不前:哪一條才是我要走的路?後來,下鄉次數多了,便熟門熟路了。在岔口前的迷惘,就像起初我對扶貧工作的認識一樣。當時,黨中央一聲令下,脫貧攻堅任務下達我們醫院的時候,在職在編的幹部都分配到了自己的幫扶任務,平時看病、做手術的醫生,打針、換藥的護士,個個都有了自己的幫扶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