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生態環境好、人民群眾窮,有女不嫁方祥郎!」以前在雷山縣,這就是方祥鄉的真實寫照。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也就在那一年,曾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的地方得到了省州縣的大力支持,開啟了「集團幫扶」新模式。

深入農戶田間診斷水稻病情那一年,我們以貧困村為主戰場,或奔走於全鄉各村各寨的路上,或深入各個基地的途中,每天都要走上一百多裡路,有時晚飯要當早飯吃、有時腳腫到起泡,也未停下過腳步。就這樣,不論周末、不分晝夜,都是「5+2」「白+黑」的趕路,只為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短短三年多時間,方祥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打好了、產業發展了、農民增收了,最後實現了整鄉「減貧摘帽」。2016年8月,因為工作需要,我離開了工作25年的方祥,調到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工作,縣裡將我的幫扶對象從方祥鄉雀鳥村調到了郎德鎮楊柳村。離開方祥時,許多百姓都自發的到路上等候送我,久久不肯離去,令我萬分不舍。2017年6月,受組織委派,我擔任郎德鎮楊柳村第一書記。初到該村,發現該村農戶居住分散、群眾思想落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貧困農戶多等,這非但不影響我的扶貧信念,反而讓我信心滿滿。

驗收農戶的因戶施策項目楊柳村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如何讓群眾致富?是我到該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為儘快入鄉隨俗,我主動到農戶家中「套近乎」、拉家常,利用所學的農技知識幫他們幹農活,指導他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產業,共商發展大計,不到半年,我就與村裡的群眾打成一片、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2017年,藉助郎德鎮在楊柳村「馬鞍山」建設大型食用菌基地契機,我們不分晝夜、分頭到戶,各自動員群眾流轉土地來建設楊柳食用菌基地。同時,親自為廣大農戶培訓茶園管理技術,手把手地教大家改造低產茶園。通過大家努力,全村已建有茶葉基地1805畝,實現戶均6畝,茶農每年從茶青中得到68萬元以上的收益。值得點讚的是,楊柳村成了整個郎德鎮名副其實的茶葉產業村。目前,除了食用菌、茶產業,楊柳村還種植青錢柳300畝、花椒180畝、筍用竹150畝,產業發展有力地助推了全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扶貧要扶志,扶志更要扶智。除了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硬實力」上下功夫,我認為更要在解放村民思想、提升村民素質等「軟實力」上想辦法。於是,我都會定期組織協調全村持續開辦農民夜校、開展「星級黨員評定」和「感恩教育」活動,積極推行「移風易俗」,逐步糾正貧困群眾不思進取、坐等花開、懶病纏身等「等靠要」痼疾,逐步改正亂堆柴草、亂擺家具、人蓄混居等「髒亂差」習慣,使全村村容寨貌煥然一新。

楊華周在農戶基地驗收天麻產量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柳村脫貧攻堅工作成績斐然、碩果纍纍。2018年底,楊柳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2019年3月19日,楊柳村第一個以「0漏評,0錯退,100%群眾認可」的優異成績通過了省委省政府組織的第三方評估考核驗收;2019年4月至6月,因工作過硬、成效顯著,先後有黃平縣、榕江縣、臺江縣等鄉鎮黨政領導到村裡取經;2019年12月底,全村實現了「雙清零」;2020年4月29日,楊柳村代表雷山縣接受省委省政府組織的第三方脫貧攻堅成效考核;2020年5月11日,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陳志剛在州、縣黨政主要領導的陪同下深入楊柳村調研,對楊柳村的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今,雷山縣已實現脫貧,但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地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苦幹實幹,真心實意地決勝同步小康,用實際行動譜寫一曲曲「鄉村振興」的讚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石含開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查看兩洋村6組貧困戶餘當山種植的小米  作為一個甕安人,我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趕赴脫貧攻堅一線,只是到村後,有點懵。  兩洋村是雷山縣3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大塘鎮最邊遠的一個村。
  • 「我的扶貧故事」忠誠履職奔小康丨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彭...
    我叫彭仁傑,是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2017年元月,我接到組織的安排入駐楊柳村。初到村時,村寨垃圾到處亂扔,汙水亂排現象不容樂觀,儼然是一派貧困落後的景象。  鑑於楊柳村的丘陵地貌,加上生態氣候條件適宜,草木繁盛,我建議通過先建後補的方式,發展養牛,養羊,養豬等產業,發展起大大小小的種植養殖戶。   現最有成效的養牛戶:張志根從最初的8頭到現在的25頭,每年還賣掉10頭牛收益5萬以上來擴大養殖規模。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駐村作為 精準脫貧有我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
    我叫李軍,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董亥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積極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勇挑重擔,以實際行動履行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駐村幫扶兩年多來,我知難而進、腳踏實地、無私奉獻。李軍入戶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登記家庭信息(右)董亥村耕地面積少,也沒有成規模的種植業,扶貧工作從什麼地方入手?我想先摸清情況,聽聽老百姓怎麼說。駐村後,我為自己制定了「60天訪遍所有常住農戶」的工作目標,進村入戶,調研村情民意。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作為駐村幹部,不熟悉村情民意就是駐村工作的最大的失誤,於是我用半年的時間走遍了溪頭村的「坡坡坎坎」,心中銘記著1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現狀,每次低保評議和扶貧項目發展時,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和發展意願都會浮現在我眼前。  事非經過不知難。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王文杰與村幹在雨中討論綿綿細雨卷著刺骨的寒風滴在我的臉頰,吹打著我單薄的身軀,讓我頓感一陣涼意。初來乍到,這樣一份「見面禮」著實讓我肅然起敬,脫貧攻堅一刻等不起、一天耗不起,我與村兩委寒暄後,就和村幹走訪串寨、入戶了解當地村情民情。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中壩村轄4個村民組,全村401戶19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910人,貧困程度深。駐村後,我首先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全會精髓,並把會議精髓用以指導村黨支部推動各項工作。基礎設施是發展的根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我摸清了村裡的「路況」,發現中壩村除了一組是水泥路外,其餘全是土路。
  • 許昌市建安區駐村第一書記王高雷:用真心真情做扶貧
    映象網訊(記者 康世保 通訊員 朱凌磊 武書鋒)王高雷是許昌市建安區區委組織部派駐小召鄉河沿張村第一書記,2020年3月12日駐村以來,他團結村兩委幹部,帶領駐村工作員隊,堅持白天走訪入戶傾聽群眾心聲,晚上思考總結謀劃脫貧致富良策,努力做到「用真心扶貧,用真情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在這裡有了色彩|惠水縣上衙村駐村扶貧幹部羅...
    我叫羅歡歡,1995年生,2018年1月,我入職惠水縣文化館,是一名青年歌手。同年5月,帶著組織的重託和信任,我來到上衙村參與駐村扶貧工作。羅歡歡給貧困戶講解搬遷政策在我駐村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裡,發生了很多讓我記憶深刻的事情,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兩兄弟的故事」。  上衙村是非貧困村,村容整潔,民風淳樸。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家一戶丨平壩區夏雲鎮橋上村駐...
    我叫任波,是平壩區委編辦信息股股長,現為平壩區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2月開始到橋上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自2019年2月擔任橋上村第一書記以來,接近兩年的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都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幹好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回想起駐村以來的扶貧工作,心中有太多的話想說,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剛駐村時第一次去貧困戶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那時從鄉政府到哈青村的通村路還沒修好,車子在泥土砂石路上顛簸前行,一路黃沙泥土瀰漫,不到20公裡的路程足足開了近一個小時。作為一名95後,剛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就進入脫貧攻堅的戰場,心中一半是恐慌迷茫、一半是期待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當我走到他家院壩時,他拄著拐杖正在屋簷下坐著,我上前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次愉快而輕鬆的談話,沒想到他的臉一下就拉下來了,說道:「你們這些網格員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公平,村裡某某家有壯勞力,兒子又在當兵,好手好腳,還被評上貧困戶,我看你們是瞎了眼睛,被豬油蒙了心。」他說得毫不客氣,我卻連他說的是誰都不了解,一時間,我手足無措、無言以對。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簡萬祥(右)幫助群眾實施串戶路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慢慢前進,我的思緒隨著後退的山色悄悄回放。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駐村就是兩年。兩年,是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是一戶戶的政策落實,是一件件的小事辦好。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都叫我「兔子書記」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
    我叫陳鋒,大家都叫我「兔子書記」,今年6月,由於單位原下派駐也蒙村的第一書記身體出了一些狀況不適合再駐村,於是單位讓我接過接力棒。我所駐的達地水族鄉也蒙村距雷山縣城99公裡,離達地水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0公裡,從縣城出發到也蒙村最少也要花上4個小時。全村地域面積7.08平方公裡,耕地2198畝,山林6989畝。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223戶10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64人。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海發的電力扶貧人|鐘山區供電局駐海發村駐村...
    我叫朱文榮,是鐘山供電局下沉到結對幫扶地青林鄉海發村16名駐村幹部的帶隊人、海發村臨時黨支部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青林鄉海發村,地處水城縣北部,海拔達1780米。2019年7月,我和同事乘車一路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才抵達。
  • 「多彩貴州·相約2020」雷山縣西江鎮龍塘村:苗寨裡的綠色生機丨...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不久前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中,咱們村入選了!」4月23日,在雷山縣西江鎮龍塘苗寨72歲老人文家才的院壩中,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駐村人員王樹和跟鄉親們分享了這個好消息。王樹和說,來這裡駐村近兩年,當地的生態文化讓他感到驚訝和敬佩。  文家才老人講述了一段村民們植樹造林的故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雷山縣林業局發動全縣各村開展荒山造林。想到我讀過書,人年輕,大家選我當村裡的造林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