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生態環境好、人民群眾窮,有女不嫁方祥郎!」以前在雷山縣,這就是方祥鄉的真實寫照。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也就在那一年,曾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的地方得到了省州縣的大力支持,開啟了「集團幫扶」新模式。
深入農戶田間診斷水稻病情那一年,我們以貧困村為主戰場,或奔走於全鄉各村各寨的路上,或深入各個基地的途中,每天都要走上一百多裡路,有時晚飯要當早飯吃、有時腳腫到起泡,也未停下過腳步。就這樣,不論周末、不分晝夜,都是「5+2」「白+黑」的趕路,只為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短短三年多時間,方祥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打好了、產業發展了、農民增收了,最後實現了整鄉「減貧摘帽」。2016年8月,因為工作需要,我離開了工作25年的方祥,調到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工作,縣裡將我的幫扶對象從方祥鄉雀鳥村調到了郎德鎮楊柳村。離開方祥時,許多百姓都自發的到路上等候送我,久久不肯離去,令我萬分不舍。2017年6月,受組織委派,我擔任郎德鎮楊柳村第一書記。初到該村,發現該村農戶居住分散、群眾思想落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貧困農戶多等,這非但不影響我的扶貧信念,反而讓我信心滿滿。
驗收農戶的因戶施策項目楊柳村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如何讓群眾致富?是我到該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為儘快入鄉隨俗,我主動到農戶家中「套近乎」、拉家常,利用所學的農技知識幫他們幹農活,指導他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產業,共商發展大計,不到半年,我就與村裡的群眾打成一片、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2017年,藉助郎德鎮在楊柳村「馬鞍山」建設大型食用菌基地契機,我們不分晝夜、分頭到戶,各自動員群眾流轉土地來建設楊柳食用菌基地。同時,親自為廣大農戶培訓茶園管理技術,手把手地教大家改造低產茶園。通過大家努力,全村已建有茶葉基地1805畝,實現戶均6畝,茶農每年從茶青中得到68萬元以上的收益。值得點讚的是,楊柳村成了整個郎德鎮名副其實的茶葉產業村。目前,除了食用菌、茶產業,楊柳村還種植青錢柳300畝、花椒180畝、筍用竹150畝,產業發展有力地助推了全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扶貧要扶志,扶志更要扶智。除了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硬實力」上下功夫,我認為更要在解放村民思想、提升村民素質等「軟實力」上想辦法。於是,我都會定期組織協調全村持續開辦農民夜校、開展「星級黨員評定」和「感恩教育」活動,積極推行「移風易俗」,逐步糾正貧困群眾不思進取、坐等花開、懶病纏身等「等靠要」痼疾,逐步改正亂堆柴草、亂擺家具、人蓄混居等「髒亂差」習慣,使全村村容寨貌煥然一新。
楊華周在農戶基地驗收天麻產量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柳村脫貧攻堅工作成績斐然、碩果纍纍。2018年底,楊柳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2019年3月19日,楊柳村第一個以「0漏評,0錯退,100%群眾認可」的優異成績通過了省委省政府組織的第三方評估考核驗收;2019年4月至6月,因工作過硬、成效顯著,先後有黃平縣、榕江縣、臺江縣等鄉鎮黨政領導到村裡取經;2019年12月底,全村實現了「雙清零」;2020年4月29日,楊柳村代表雷山縣接受省委省政府組織的第三方脫貧攻堅成效考核;2020年5月11日,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陳志剛在州、縣黨政主要領導的陪同下深入楊柳村調研,對楊柳村的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今,雷山縣已實現脫貧,但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地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苦幹實幹,真心實意地決勝同步小康,用實際行動譜寫一曲曲「鄉村振興」的讚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石含開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