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真情駐村作為 精準脫貧有我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李軍,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董亥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積極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勇挑重擔,以實際行動履行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駐村幫扶兩年多來,我知難而進、腳踏實地、無私奉獻。

李軍入戶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登記家庭信息(右)董亥村耕地面積少,也沒有成規模的種植業,扶貧工作從什麼地方入手?我想先摸清情況,聽聽老百姓怎麼說。駐村後,我為自己制定了「60天訪遍所有常住農戶」的工作目標,進村入戶,調研村情民意。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我走遍了董亥村6個村民小組。雖然鞋子磨壞了,腳磨起了泡,但我的心裡踏實了。調查摸底讓我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下一步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走訪結束後,我認真梳理,反覆思考,擬定了長期的工作規劃。  通過全面的調研摸底,我迅速融入到基層工作中。作為駐村幹部要真情投入,只有實實在在為農民辦實事,解難題,全心全意幫助他們,才能取得群眾和村支兩委的信任。

李軍幫助解決村組飲水問題,與村民一起修建蓄水池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我以黨支部為核心,充分發揮村黨支部「領頭雁」的作用,緊緊抓住村黨組織建設,通過規範「三會一課」制度、組織外出學習、開展大討論等,幹部和黨員群眾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我走訪調研,與群眾一起幹農活、擺家常、吃連心飯、召開院壩會等,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用實際行動拉近了與貧困群眾的距離、增進了感情,讓群眾從「要我做」轉變到「我要做」,為幫扶工作奠定了群眾基礎,打開了工作局面。

李軍帶領黨員幹部到紅色教育基地遵義會址參觀學習,增強黨員黨性

一天,蒙朝石大伯拉著我的手說:「寨子上現在用的水池是在20年前修建的,太小了,每年在乾旱季節就會缺水。能不能幫修建一個大一點的水池,解決旱季停水的問題?」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幫大家解決困難,通過我的積極協調,爭取到幫扶資金4.3萬元,為寨子上新修建了蓄水池,組上51戶農戶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徹底解決了多年的季節性缺水問題,贏得了鄉親們的笑臉。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包保責任人,兩年多來,我見證了董亥一草一木的變化,也目睹了農村的貧困和老百姓生活的艱辛,也收穫了群眾的燦爛微笑。

李軍與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談心交流進行思想開導我總是對自己說:「既然組織信任我,把我派到村裡扶貧,村民又那麼渴望我能為他們做點事,我就必須竭盡全力完成,這也是我的價值。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是我一生的榮幸和自豪。」  現在,董亥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順利脫貧出列。我將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繼續走前列、作表率,踐行使命和擔當,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真意做好幫扶工作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
    我叫練軍,2018年3月,由貴州省教育廳選派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西竹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摸清楚村情村況。練軍走訪農戶(中)我拜訪離任村幹、鄉賢寨老了解村情村史,了解西竹的發展史,請教村支兩委掌握在西竹村開展工作的難點、存在的問題,全面掌握西竹村壩區基本農田的特點,尋求產業發展的路子,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情 一生懂朋人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懂朋...
    正在工作中的莫朝俊我叫莫朝俊,2017年9月被組織選派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懂朋村任第一書記,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抓黨建、抓扶貧、抓發展,這一幹就是3年多。  要想致富,必先修路  懂朋村是荔波縣黎明關鄉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長期的交通閉塞是該村發展的最大瓶頸,2017年該村仍然有5個自然寨未通公路,老百姓趕集做買賣極不方便,甚至有的老人一輩子都沒出過山,和外面的世界接觸少,群眾的觀念很保守,很少有外面的姑娘嫁進去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這時村裡面了解到我家情況後,村裡面正缺一個民生監督員,對村裡面的每一項工作進行監督,平時到村委開會,每個月工資是500元,一年有6000元左右收入,這個崗位不需要做重活路,非常適合現在的我,所以我毫不疑問的接下了,也因此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事情很多,不能因為僅僅肢體殘疾了,就等著國家給和向國家索要,我在心裡想著,我一定要在國家好政策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致富
  • ...用責任實現價值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木朝村駐村幹部覃曉貴
    2018年3月12日,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水族鄉木朝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工作中的覃曉貴剛來到村裡面,為了儘快了解我所包的網格情況。每天我堅持拿著筆記本走村串戶,每到一戶,仔細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致貧原因,以及目前的所思所想所盼。對於他們反應的問題我都仔細記在本子上,也記在心裡。同時,每到一戶我都耐心向他們宣傳黨的好政策、傳遞黨的好聲音。  我深知,只有增強自身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幫助和解答群眾的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荔波縣力書村第一書記韋紅姬
    2018年3月,我很榮幸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力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奔赴村寨開展群眾工作。自己能夠成為全縣下派脫貧攻堅隊眾多隊員中的其中一員,深感榮幸與驕傲。從此,我踏上扶貧之路,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 ...做勞動致富帶頭人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久安村坡恆組村民姚加旭
    我叫姚加旭,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久安村坡恆組村民。當你來到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久安村坡恆組山腳下遊覽「拉灘瀑布」「螃蠏溝」時,便會聽到頭頂山巔傳來陣陣悅耳動聽的雄雞「歌唱」聲,若你好奇,想一睹為快,沿著蜿蜒的林蔭小道向深山緩緩而上,步行約20分鐘,便可發現成群結隊歡快可愛小雞時而追逐、時而覓食,熱鬧非凡。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生態環境好、人民群眾窮,有女不嫁方祥郎!」以前在雷山縣,這就是方祥鄉的真實寫照。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使命,摘掉「後進村」帽子丨荔波縣立化村駐村...
    我叫吳榮杏,是荔波縣茂蘭鎮立化村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從黔南州生態環境局荔波分局派駐到茂蘭鎮立化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剛駐村時,為了精準掌握內群眾存在的困難和貧困情況,我每天至少走村入戶調研3次,短短半個月,伍家組內群眾的家庭情況記滿了一本嶄新的筆記本,由陌生變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駐村工作隊關懷的「暖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工作令我終生難忘丨黎平縣德化鄉培基村...
    我叫伍銘禮,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政府扶貧工作站的工作人員。2017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考入德化鄉參加工作,同月我被委派到德化鄉最偏遠的培基村任扶貧駐村幹部,負責培基村的脫貧攻堅相關工作。到村的第一天,我和村支書沿著泥濘的泥巴路緩緩向村裡走時,村裡貧困的景象讓我驚訝。那時,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紮根於此,讓村子變得更好。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不脫貧,我絕不離開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駐...
    我叫李章勇,今年34歲,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擔任駐村幹部。茶花村是輔處鄉的深度貧困村,土地貧瘠,產業單一,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想改變這兒的貧困面貌,我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截止2019年我們搬遷了55戶302人,現在我們村有331戶156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131戶604人。  深度貧困村要脫貧,要打好產業與就業的組合拳,茶花村產業結構調整種植了中藥材、矮化蘋果、桑樹、刺梨等優勢產業。我們實現了一戶多產業覆蓋,讓群眾實現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脫貧門路。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黎老鬼」扶貧,扶出真感情丨荔波縣拉片村脫貧...
    「黎老鬼,我的好夥計,經常來跟我們做活路,喝酒擺門子,誰家有困難,他都熱心幫忙。」走進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就會聽到瑤族同胞經常講這麼一句話。群眾所說的「黎老鬼」是荔波縣財政局派駐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脫貧攻堅隊員。
  • 暖心,三元裡街赴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開展結對幫扶工作
    ,落實攜手奔小康結對幫扶措施,7月8日-10日,三元裡街道辦帶領三元裡街愛心企業家一行8人,前往貴州省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開展結對扶貧工作。7月9日,幫扶組一行先後到黎明關水族鄉懂朋村、己隴村走訪慰問困難家庭全心章、覃秀國2戶。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查看兩洋村6組貧困戶餘當山種植的小米  作為一個甕安人,我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趕赴脫貧攻堅一線,只是到村後,有點懵。  兩洋村是雷山縣3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大塘鎮最邊遠的一個村。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丨荔波縣玉屏街道...
    我叫蒙瑞鑫,是黔南州荔波縣玉屏街道水撈村脫貧攻堅隊隊員。  2018年8月,作為一名新下派駐村脫貧攻堅隊員,我感覺到脫貧攻堅責任帶來的壓力,但這並不影響我的幹勁。自駐村以來,我努力適應角色的變化,工作方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等都有很大的改變。我深知要想快速適應脫貧攻堅工作,關鍵在於妥善解決好駐村扶貧遇到的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情打開心扉 用實幹換取信任丨織金縣新場村...
    我叫陳井彬,2016年10月,在鄉黨委的安排下,我有幸成為新場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和包村幹部,擁有了雙重身份。  雙重身份幹一件事情,就是脫貧攻堅,怎樣幹好這件大事,我的秘訣就是用真情打開心扉、用實幹換取信任。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   在我的幫扶戶中,像龍開元戶一樣從山村搬到縣城居住的還有寨歐村十二組龍開明戶,搬遷人口6人,享受易地搬遷面積120平米;寨歐村二組龍本富戶,搬遷人口3人,享受易地搬遷面積60平米。看著我的幫扶戶一個個的住進了新房,作為幫扶幹部,我為他們高興,他們也心懷感恩,每次去入戶走訪的時候,總是留我吃飯,一起話家長裡短,感覺就像一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駐村帶貨達人熊江睿
    我叫熊江睿,是一名普通的駐村幹部,2017年,根據工作安排,我從貴州日報融媒體集團來到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開啟我的扶貧工作之旅,作為一名駐村幹部,職責就是讓群眾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是脫貧攻堅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