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軍,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董亥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積極奔赴脫貧攻堅一線,勇挑重擔,以實際行動履行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駐村幫扶兩年多來,我知難而進、腳踏實地、無私奉獻。
李軍入戶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登記家庭信息(右)董亥村耕地面積少,也沒有成規模的種植業,扶貧工作從什麼地方入手?我想先摸清情況,聽聽老百姓怎麼說。駐村後,我為自己制定了「60天訪遍所有常住農戶」的工作目標,進村入戶,調研村情民意。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我走遍了董亥村6個村民小組。雖然鞋子磨壞了,腳磨起了泡,但我的心裡踏實了。調查摸底讓我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下一步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走訪結束後,我認真梳理,反覆思考,擬定了長期的工作規劃。 通過全面的調研摸底,我迅速融入到基層工作中。作為駐村幹部要真情投入,只有實實在在為農民辦實事,解難題,全心全意幫助他們,才能取得群眾和村支兩委的信任。
李軍幫助解決村組飲水問題,與村民一起修建蓄水池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我以黨支部為核心,充分發揮村黨支部「領頭雁」的作用,緊緊抓住村黨組織建設,通過規範「三會一課」制度、組織外出學習、開展大討論等,幹部和黨員群眾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我走訪調研,與群眾一起幹農活、擺家常、吃連心飯、召開院壩會等,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用實際行動拉近了與貧困群眾的距離、增進了感情,讓群眾從「要我做」轉變到「我要做」,為幫扶工作奠定了群眾基礎,打開了工作局面。
李軍帶領黨員幹部到紅色教育基地遵義會址參觀學習,增強黨員黨性
一天,蒙朝石大伯拉著我的手說:「寨子上現在用的水池是在20年前修建的,太小了,每年在乾旱季節就會缺水。能不能幫修建一個大一點的水池,解決旱季停水的問題?」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幫大家解決困難,通過我的積極協調,爭取到幫扶資金4.3萬元,為寨子上新修建了蓄水池,組上51戶農戶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徹底解決了多年的季節性缺水問題,贏得了鄉親們的笑臉。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包保責任人,兩年多來,我見證了董亥一草一木的變化,也目睹了農村的貧困和老百姓生活的艱辛,也收穫了群眾的燦爛微笑。
李軍與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談心交流進行思想開導我總是對自己說:「既然組織信任我,把我派到村裡扶貧,村民又那麼渴望我能為他們做點事,我就必須竭盡全力完成,這也是我的價值。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是我一生的榮幸和自豪。」 現在,董亥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順利脫貧出列。我將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繼續走前列、作表率,踐行使命和擔當,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