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2020-12-16 天眼新聞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楊勇和貧困戶合影

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

「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

2018年,我把火把箐的通組路形成書面報告,向鄉裡申請修路。得到批覆後,6月,我們帶著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開始測量路段。但修該路段需要開山破巖,找了好久都沒有一個施工隊接手,後來還是請縣裡面的相關單位聯繫了湖北的一個施工隊修建。資金到位、路線劃定,施工隊就緒,但在土地協調上又遇到了問題。該路段涉及到其他村民組的土地,很多群眾不願讓地。我們到晚上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連續跑了十幾天,腳底都磨出了老繭,村民們才全部答應讓出土地。火把箐的通組路這才得以動工修建,2019年底完成。我們村人手不夠,要把國家的惠農政策宣傳到位,開群眾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剛開始,很多群眾不願意來參加群眾會,我們只能慢慢做工作,漸漸地,我們的群眾會從十幾人到一百多人。每次開群眾會,都是我宣講,這一講就是4年多。幹群齊心,齊力斷金。現在,火把村發生了極大變化。新修了村委辦公樓,組組路相通、戶戶路相連,農戶院壩整潔乾淨、物件擺放整齊、水直接到戶,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農戶收入高了,很多群眾買了小轎車……2019年,火把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78%,穩定脫貧,今年貧困發生率降為0。

楊勇走訪貧困戶

記得火把村的一位苗族老人楊貴英對我說過,她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姑開街上,而現在,她大學畢業的孫子買了車,經常帶她到縣城裡逛,她對幹部們說:「真沒想到會過上現在的日子。」四年多來,我從一名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有辛酸,也有感動。但能見證火把日新月異的變化,又非常欣慰,自己和同事們的付出終究有了回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丨初心」火把點亮「奔康」之路
    平整的路通向幸福的遠方,黃牆紅瓦裝配式的房,是重山裡的火把還是新開出的花。」這是中國五冶派駐四川省涼山州喜德縣扶貧幹部秦永紅寫的詩歌。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喜德縣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的山區,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四川省2020年計劃脫貧摘帽的最後7個縣之一,90%以上是彝族百姓,脫貧攻堅難度極大。
  • 「我的扶貧故事」苗寨來了個飛歌傳承人丨納雍縣化作鄉槍桿巖村駐...
    我叫李俊美,民革黨員,納雍縣文體廣電旅遊局職工。  我是土生土長的納雍苗家姑娘。因心系苗家千年文化傳承,大學畢業後,我回到納雍,決然地做一個文藝工作者,常常穿梭在苗寨之中,收集整理納雍縣《苗族飛歌》,並於2009年把《苗族飛歌》申報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我的扶貧故事」這份工作讓我收穫良多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
    我叫董桂美,2015年12月,我從雲南西雙版納嫁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2016年6月起,我有幸成為納雍縣509名扶貧特崗中的一員,工作地點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從此,我就以魚塘社區為家,把魚塘群眾當親人,用實際行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通過我和大家的努力,僅僅花了半年時間,魚塘社區就走出二類貧困村行列,貧困發生率從10.14%降至4.63%。一到魚塘社區,我就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由於社區幹部都不懂電腦,我不僅要把扶貧工作抓好,還要兼顧做全村工作的所有軟體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小李」 丨納雍縣厙東關鄉黑沙...
    駐村幾年,「小李」漸漸成了我的標籤。我叫李榮華,2016年5月,我考上納雍的扶貧特崗,從家鄉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來到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帶著稚氣和衝勁,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初到李子,村裡正在進行貧困戶再識別工作。作為深度貧困村,李子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這項工作做起來很是繁複,要用「四看法」,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綜合評分,識別才會精準,需要對全村每戶情況瞭然於胸。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漫漫 上下而求索 l 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
    我叫鄒艾,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在乍暖還寒的初春,我一個人背上行囊,從凱裡市驅車來到了燒茶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在村裡,直面農村最基層的工作,一改以前的工作方式,開始了基層扶貧探索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從適齡兒童早早放棄學業,到青壯年好逸貪杯,再到貧困戶對現狀的「自我滿足」,來到谷坪鄉後,我重新審視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幫助群眾拆除舊房從第一次去走訪被「碰壁」,到後來把田間地埂和鄉間路旁都變成走訪現場,我實現了第一個轉變——要和村民做朋友,而且要做能說心裡話、能擺家長裡短的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情 一生懂朋人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懂朋...
    正在工作中的莫朝俊我叫莫朝俊,2017年9月被組織選派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懂朋村任第一書記,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抓黨建、抓扶貧、抓發展,這一幹就是3年多。  「要想致富,必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才能打通發展之路。」於是我多方奔走,向鄉扶貧站申請,向縣交通局申請,向「娘家」荔波縣紀委縣監委請求支援。
  • 「我的扶貧故事」義無反顧扶貧路 不獲全勝誓不休丨安龍縣海子鎮石...
    我叫丁富祥,安龍縣菸草局職工,2018年3月,我響應組織輪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召,依依告別臨盆待產的妻子,從一名企業員工搖身變為一名駐村幫扶幹部。面對脫貧攻堅的嚴峻挑戰,我沒有退縮,勇往直前,用真誠去獲取群眾的信任,用實在去落實每一項工作,為脫貧攻堅大獲全勝而奮鬥。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做脫貧攻堅路上的「排頭兵」丨黔西縣甘棠鎮扶貧...
    我叫張奎,今年40歲,畢節市大方縣人,2013年4月參加工作,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2月任黔西縣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擔任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8個貧困村和3539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堅持「實」的工作標準和「嚴」的工作要求,力爭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實績。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警察身影丨從江縣谷坪鄉幫大村脫貧...
    我是從江縣公安局黨委委員、副政委鄧立峰,作為人民警察,人民哪裡需要我就在哪裡。2019年8月26日,我接任從江縣谷坪鄉幫大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併兼任一網格區網格員。剛到村一個月,「5+2」「白加黑」,多次組織召開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會,下發扶貧政策手冊,並根據幫大村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對照扶貧政策,充分利用各項扶貧政策,有重點及針對性地宣傳醫療、金融、教育等政策,確保扶貧政策戶戶知情、人人知曉。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一時,情牽一生丨江口縣漆樹村原駐村幹部楊聰訓
    作為一名老乾工作者的我,2015年到江口縣漆樹村駐村。把自己探索總結出的老乾工作經驗和與老幹部「忘年交」情誼得到的寶貴財富,用於扶貧工作,如今花繁葉茂,果實纍纍。其體會是:傳承優良傳統是我做扶貧工作的動力和源泉。
  • 「我的扶貧故事」摸清底數 用政策扶貧
    我叫馮元松,是福泉市氣象局派駐羅坳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我從2018年3月至今駐村雖然已經3個年頭了,還清楚的記得那是在2018年3月9日的一個早晨,我背上行囊,來到了陸坪鎮羅坳村脫貧攻堅一線戰場。剛到羅坳村的時候,沒有基層經驗的我,害怕會拖累我的隊員們,害怕會耽誤國家脫貧的步伐......我思考了好幾個日日夜夜,既然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那我就從零開始,加強學習,把國家的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才是我當前考慮的問題。就這樣,我帶著對扶貧工作的熱情,帶著對群眾的真情,加強對脫貧政策的學習,為老百姓辦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中壩村轄4個村民組,全村401戶19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910人,貧困程度深。駐村後,我首先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全會精髓,並把會議精髓用以指導村黨支部推動各項工作。基礎設施是發展的根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我摸清了村裡的「路況」,發現中壩村除了一組是水泥路外,其餘全是土路。
  • 從稅務局長到扶貧隊長 納雍有支50後「藍色扶貧隊」
    從稅務局長到駐村隊長,50後隊長們積極發揮餘熱,補短板強弱項,抓產業促致富,讓稅務藍在脫貧攻堅一線熠熠生輝。徐朝軍(左二)幫助楊興華解決用水問題。(何振華/攝)輸血,從最弱的短板補起納雍縣是貴州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攻堅壓力大。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群眾 不懼幫扶艱丨從江縣東朗鎮關雄村第一...
    「徐書記、楊局長,這次局裡派我去關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覺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管怎麼樣,只要心中裝有責任和群眾,就不怕脫貧幫扶路的艱辛,請領導們放心,我保證完成任務……」這是我到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東朗鎮關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臨走時,向局領導承諾的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