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楊勇和貧困戶合影
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
「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
2018年,我把火把箐的通組路形成書面報告,向鄉裡申請修路。得到批覆後,6月,我們帶著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開始測量路段。但修該路段需要開山破巖,找了好久都沒有一個施工隊接手,後來還是請縣裡面的相關單位聯繫了湖北的一個施工隊修建。資金到位、路線劃定,施工隊就緒,但在土地協調上又遇到了問題。該路段涉及到其他村民組的土地,很多群眾不願讓地。我們到晚上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連續跑了十幾天,腳底都磨出了老繭,村民們才全部答應讓出土地。火把箐的通組路這才得以動工修建,2019年底完成。我們村人手不夠,要把國家的惠農政策宣傳到位,開群眾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剛開始,很多群眾不願意來參加群眾會,我們只能慢慢做工作,漸漸地,我們的群眾會從十幾人到一百多人。每次開群眾會,都是我宣講,這一講就是4年多。幹群齊心,齊力斷金。現在,火把村發生了極大變化。新修了村委辦公樓,組組路相通、戶戶路相連,農戶院壩整潔乾淨、物件擺放整齊、水直接到戶,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農戶收入高了,很多群眾買了小轎車……2019年,火把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78%,穩定脫貧,今年貧困發生率降為0。
楊勇走訪貧困戶
記得火把村的一位苗族老人楊貴英對我說過,她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姑開街上,而現在,她大學畢業的孫子買了車,經常帶她到縣城裡逛,她對幹部們說:「真沒想到會過上現在的日子。」四年多來,我從一名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有辛酸,也有感動。但能見證火把日新月異的變化,又非常欣慰,自己和同事們的付出終究有了回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