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漫漫 上下而求索 l 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

2020-12-03 天眼新聞

我叫鄒艾,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在乍暖還寒的初春,我一個人背上行囊,從凱裡市驅車來到了燒茶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在村裡,直面農村最基層的工作,一改以前的工作方式,開始了基層扶貧探索之路。

2018年,鄒艾在燒茶村產業基地查看吊瓜長勢

剛到的時候,聽不懂本地方言,對我來說是最困難的。開會聽不懂群眾說什麼,與村民無法交流,為此,我每天都用大量時間和當地幹部學習,慢慢的,我才開始聽懂了當地方言,現在我不僅能聽懂當地方言,還能比較流利的說,和群眾交流無障礙。  那時村裡藍莓、吊瓜等產業剛開始發展,很多群眾並不相信我們,畢竟老百姓祖祖輩輩一直在種水稻、玉米、紅薯等作物,形成了習慣。總是會有人擔心,「這產業能有成效嗎?」「我們能拿到流轉費嗎?」「工資能按時結嗎?」「土地流轉了我們沒土地耕種了還能做什麼吃?」  每周,我近半的時間走在村裡的各條小道上,在不同的村民小組和農戶間穿梭,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打消他們的顧慮。我也懂,在中國農民的思想中,土地大於天,從農民手裡拿出土地來發展,難度可想而知。如何讓村能能有發展,讓群眾富起來,是扶貧工作中一直在探索的事。

鄒艾在走訪村裡群眾

要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們只能是先說服部分有發展意願的群眾先流轉土地發展,尤其是村幹先帶頭。2018年,燒茶村吊瓜產業收入了十五萬元,2019年獲得東西部協助項目又發展了300畝吊瓜套種板藍根,全村吊瓜種植面積達到700畝,再加上藍莓的發展,預計村合作社可以突破100萬的產值。  「書記,我看這個吊瓜確實不錯,看來我們的發展方向沒有錯,選擇的產業沒有錯」。2019年,村支書楊秀賢拉著我到村裡吊瓜基地,滿滿成就感地對我說。楊秀賢自己的土地也完全流轉出來發展產業了,看著村裡產業發展越來越好,他心裡滿是歡喜。每天早晨,楊秀賢都喜歡騎著他的摩託,走在村裡的產業路上,一遍又一遍,看著村裡的產業,不少村民給他取名「摩託支書」。我心裡感嘆,我的扶貧探索之路總算出了成績。

鄒艾在村裡主持村民大會

還記得,一場場討論不休的院壩會,一次次不厭其煩的講解,一個個加班的深夜,這兩年,我走在扶貧的路上,從一開始無從下手、處處碰壁,到現如今的熟門熟路、幹群和諧,也是經歷良多,不斷摸索的結果。  走在扶貧路上,用腳步去丈量村裡面的每一寸土地,懷揣著「赤子之心」,積極樂觀的面對工作和生活,永遠保持謙遜的學習態度。脫貧不是終點,只是開始,在振興鄉村,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應了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楊羽

編審周文君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幫扶戶「打夥計」丨丹寨縣菸草專賣局楊軍
    我叫楊軍,是丹寨縣菸草專賣局的一名員工。我今年已經60歲了,沒想到,在即將退休的年紀,我踏上扶貧路,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一些有趣、有意義的故事,讓我這輩子難以忘懷。1981年我從雲南退伍,1985年,我入職丹寨縣菸草專賣局,這幾十年來,我的職業生涯一直平平靜靜,波瀾不驚。然而,在即將退休的前幾年,我的人生有了一些不一樣,也讓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衣帶漸寬終不悔 不破樓蘭誓不還丨丹寨縣興仁鎮巖...
    「不破樓蘭誓不還,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這是家人詢問我何時完成駐村任務返回原單位時,我的豪言壯語。我叫王大林,是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駐村第一書記。在貧困戶王正高家,他告訴我,「兒子30多了,帶兒媳婦回來,看到家裡的房子,兒媳婦就跑了,只有一間房子沒有地方睡覺。」看著只有1間臥室的房子,我深深了解了農村深度貧困的含義。於是,我動員王正高家參加了易地扶貧搬遷。就這樣不斷走訪宣傳,巖英村共有22戶群眾參加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房困難問題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
  • 「聚焦東西部扶貧協作」濱江與丹寨:三年,「微笑是最好的回報」
    消息傳開,現如今除了本校學生,丹寨各地都有家長把孩子送來做心理輔導。好事成雙,不可偏廢。濱江理念的深度傳遞,同樣發生在醫療領域。現如今丹寨的教育醫療系統中,跟金鐘一小心理諮詢室同樣出名的,就有縣人民醫院的醫學模擬實訓基地。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從適齡兒童早早放棄學業,到青壯年好逸貪杯,再到貧困戶對現狀的「自我滿足」,來到谷坪鄉後,我重新審視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幫助群眾拆除舊房從第一次去走訪被「碰壁」,到後來把田間地埂和鄉間路旁都變成走訪現場,我實現了第一個轉變——要和村民做朋友,而且要做能說心裡話、能擺家長裡短的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
  • 「我的脫貧故事」重殘不怨天 脫貧不等靠丨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村民...
    我叫莫興華,是貴州黔東南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村民。年輕時,我也是一個健康帥小夥,24歲就遇到了我媳婦王阿鬧。婚後我們兩人一起外出廣東浙江等地務工,收入很高,家庭幸福,羨煞旁人。這一年,我的雙腿不知為何不聽使喚了,醫治2年花去了很多錢不說,還沒有醫治好。到2013年,確診為股骨頭壞死。走一步路都異常艱難,無法躬身彎腰,抬不動重東西,坐不得矮板凳,上廁所蹲下都困難。  剛開始,我自己接受不了,經常在想,為什麼是我?村委會叫我去辦理殘疾證我都不想辦理,不想承認自己是殘疾人,怕低人一等別人瞧不起。
  • 「我的扶貧故事」了解群眾需求,才能讓我的幫扶落到實處|從江縣往...
    我叫塗越,是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鎮增盈村指揮所駐村幹部第八網格的網格員。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來駐村工作已經一年多了,其間種種感慨良多。我所在的網格區的65戶293人農戶,13戶59人貧困戶,4戶危改戶,1戶透風漏雨戶,1戶人畜混居戶的情況依然歷歷在目,我相信這將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是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筆。使我完成了從一個不諳世事剛畢業大學生到扶貧幹部的蛻變,接受了心靈上的洗禮。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城江村原第一書記楊秀政「回訪」數變化談...
    楊興橋(左三)與愛人陶春梅(左二)展示撿拾好的原生態鴨蛋2016年4月,我有幸從黔東南州直機關奔赴丹寨縣興仁城江村脫貧攻堅一線,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25個月,與父老鄉親結下了深厚情誼。回首駐村往事,有苦有樂,有滋有味。
  • 袁尚勇:脫貧後 丹寨旅遊的廣告詞變了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文/彭典 張鴻傑 視頻/吳蔚)「幾年前,丹寨打出的廣告詞是『遊丹寨就是扶貧』;現在丹寨脫貧了,我們的廣告詞變成了『歡迎來丹寨度假』!」12月7日,在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聊起丹寨縣的變化,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 「我的扶貧故事」留下青春,帶回故事丨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駐村幹部...
    我叫陳安祥,是貴州省凱裡高速公路管理處的一名路政員。2019年8月,受貴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指派,赴黔東南州從江縣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開始了與這片風光秀麗、民情多姿的土地的緣分。村委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看起來已年代久遠。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 「我的扶貧故事」一粒砂子也有力量︱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社區第...
    我叫馬鵬宇,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選派到金鬥鎮勺白村,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生涯。同年7月,又被調到該鎮高田社區擔任第一書記。  通過走訪,我發現個別貧困戶還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國家的扶貧政策當成「鐵飯碗」。扶貧先扶志,為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帶領村支兩委幹部大力宣傳扶貧政策,解答群眾的疑問,引導群眾轉變思想。  對於部分特殊人群,我們能幫盡幫。社區有位叫馮花蘭的獨居老人,今年滿60歲,符合納入特困供養條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扶貧工坊一年開出十四家 杭州模式引領黔東南州脫貧致富
    這裡是貴州省乃至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之一,全州16個縣市曾有15個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吉利集團捐資打造的黔東南州雷山雲尖公司茶園。2018年至今,杭州落實產業幫扶舉措,聚焦「一縣一業」,深入推進共建工程,投入21.12億元幫扶資金建設了685個幫扶項目,形成食用菌、中藥材、茶葉、非遺文創等十大幫扶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苗村迎來「網際網路+」新時代丨從江縣丙妹鎮滾玉村...
    我是石勝昌,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任黔東南州電信公司從江縣電信分公司脫產派駐雍裡鄉滾玉村駐村幹部,現任丙妹鎮滾玉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兼三網格網格員。一晃眼駐村已有四載,扶貧的艱辛歲月在記憶中慢慢沉澱,內心感到既充實又自豪。在駐村的日子裡,我體驗到了基層工作的不易,也與苗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用愛心送去溫暖,用真心贏得信賴。2016年4月21日,是我工作生涯的新起點,我迎來了新崗位、新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從熟悉的城市來到陌生的地域,心中沒有泛起一絲波瀾,我知道這裡需要我,我知道我的初心就是想為老百姓做實事。王文杰與村幹在雨中討論綿綿細雨卷著刺骨的寒風滴在我的臉頰,吹打著我單薄的身軀,讓我頓感一陣涼意。初來乍到,這樣一份「見面禮」著實讓我肅然起敬,脫貧攻堅一刻等不起、一天耗不起,我與村兩委寒暄後,就和村幹走訪串寨、入戶了解當地村情民情。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日子要過好總是有辦法的 丹寨縣巖英村第一書記王...
    我是王大林,瘦了15斤,膽子卻有些大的大林。王大林(右)記得兩年多前,我剛到巖英村貧困戶王正高就拉著我訴苦,因為家裡窮只有一間房,兒子三十好幾總算找著個媳婦兒,帶回家一進門就給嚇跑了。我一打聽,村裡有著各種住房困難問題的群眾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