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鄒艾,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在乍暖還寒的初春,我一個人背上行囊,從凱裡市驅車來到了燒茶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在村裡,直面農村最基層的工作,一改以前的工作方式,開始了基層扶貧探索之路。
2018年,鄒艾在燒茶村產業基地查看吊瓜長勢
剛到的時候,聽不懂本地方言,對我來說是最困難的。開會聽不懂群眾說什麼,與村民無法交流,為此,我每天都用大量時間和當地幹部學習,慢慢的,我才開始聽懂了當地方言,現在我不僅能聽懂當地方言,還能比較流利的說,和群眾交流無障礙。 那時村裡藍莓、吊瓜等產業剛開始發展,很多群眾並不相信我們,畢竟老百姓祖祖輩輩一直在種水稻、玉米、紅薯等作物,形成了習慣。總是會有人擔心,「這產業能有成效嗎?」「我們能拿到流轉費嗎?」「工資能按時結嗎?」「土地流轉了我們沒土地耕種了還能做什麼吃?」 每周,我近半的時間走在村裡的各條小道上,在不同的村民小組和農戶間穿梭,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打消他們的顧慮。我也懂,在中國農民的思想中,土地大於天,從農民手裡拿出土地來發展,難度可想而知。如何讓村能能有發展,讓群眾富起來,是扶貧工作中一直在探索的事。
鄒艾在走訪村裡群眾
要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們只能是先說服部分有發展意願的群眾先流轉土地發展,尤其是村幹先帶頭。2018年,燒茶村吊瓜產業收入了十五萬元,2019年獲得東西部協助項目又發展了300畝吊瓜套種板藍根,全村吊瓜種植面積達到700畝,再加上藍莓的發展,預計村合作社可以突破100萬的產值。 「書記,我看這個吊瓜確實不錯,看來我們的發展方向沒有錯,選擇的產業沒有錯」。2019年,村支書楊秀賢拉著我到村裡吊瓜基地,滿滿成就感地對我說。楊秀賢自己的土地也完全流轉出來發展產業了,看著村裡產業發展越來越好,他心裡滿是歡喜。每天早晨,楊秀賢都喜歡騎著他的摩託,走在村裡的產業路上,一遍又一遍,看著村裡的產業,不少村民給他取名「摩託支書」。我心裡感嘆,我的扶貧探索之路總算出了成績。
鄒艾在村裡主持村民大會
還記得,一場場討論不休的院壩會,一次次不厭其煩的講解,一個個加班的深夜,這兩年,我走在扶貧的路上,從一開始無從下手、處處碰壁,到現如今的熟門熟路、幹群和諧,也是經歷良多,不斷摸索的結果。 走在扶貧路上,用腳步去丈量村裡面的每一寸土地,懷揣著「赤子之心」,積極樂觀的面對工作和生活,永遠保持謙遜的學習態度。脫貧不是終點,只是開始,在振興鄉村,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應了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楊羽
編審周文君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