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日子要過好總是有辦法的 丹寨縣巖英村第一書記王...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是王大林,瘦了15斤,膽子卻有些大的大林。

王大林(右)

記得兩年多前,我剛到巖英村貧困戶王正高就拉著我訴苦,因為家裡窮只有一間房,兒子三十好幾總算找著個媳婦兒,帶回家一進門就給嚇跑了。我一打聽,村裡有著各種住房困難問題的群眾還不少。  怎麼辦?那就搬吧。幾經動員下,大家終於舍下故土難離的情緒,全村21戶群眾高高興興的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房子,過上了敞亮的新生活。  能搬的搬了,那餘下的村民怎麼發展?首當其衝的「用水」難題被擺到了前面,大家提起這個事兒苦不堪言,因為每年村裡一到七八月盛夏就斷水,這個季節性缺水問題,困擾了巖英村上百年。為了解決大家的心頭大患,我與村支書決定去尋找新水源,我們尋遍全村,沿著懸崖峭壁翻山越嶺,終於到了新水源,立即申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實施項目,巖英的夏天終於通水了。

就這樣,村裡的基礎設施短板和民生痛點,逐一擊破和解決。但要長久的改善了群眾生活,產業是必然條件。「巖英村前不沿公路,後不接平地,搞產業是真難,我們村裡的合作社就叫『珍楠』(真難)產業合作社。」剛到村裡時,聽到這個介紹令人啼笑皆非,但確實真切的反應了村裡產業發展的短板和困境。  日子要過好,辦法總是會有的。考慮到村裡的條件,我們決定在茶山上作文章,首先把用電和交通問題先解決,再逐步擴大茶山規模,經過兩年時間,茶山終於擴建到400畝,2018年至今為村民們創造了80多萬元的收入。  山裡能發展的產業其實不少,我又向黔東南州委申請到10萬元幫扶資金,鼓勵村民們發展林下養雞,同時對接州醫院和職校,擴大養雞銷路,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務工10萬元,養雞純收入6萬元,貧困戶得以分紅2.2萬元。

2019年巖英村終於摘掉了深度貧困的帽子。當然,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我相信未來的巖英村還有更多的「可能」等待我們去挖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聖

編輯 唐怒嬌 吳採麗

編審 趙勇軍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衣帶漸寬終不悔 不破樓蘭誓不還丨丹寨縣興仁鎮巖...
    「不破樓蘭誓不還,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這是家人詢問我何時完成駐村任務返回原單位時,我的豪言壯語。我叫王大林,是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駐村第一書記。在貧困戶王正高家,他告訴我,「兒子30多了,帶兒媳婦回來,看到家裡的房子,兒媳婦就跑了,只有一間房子沒有地方睡覺。」看著只有1間臥室的房子,我深深了解了農村深度貧困的含義。於是,我動員王正高家參加了易地扶貧搬遷。就這樣不斷走訪宣傳,巖英村共有22戶群眾參加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房困難問題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漫漫 上下而求索 l 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
    我叫鄒艾,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興仁鎮燒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在乍暖還寒的初春,我一個人背上行囊,從凱裡市驅車來到了燒茶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在村裡,直面農村最基層的工作,一改以前的工作方式,開始了基層扶貧探索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重殘不怨天 脫貧不等靠丨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村民...
    我叫莫興華,是貴州黔東南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村民。年輕時,我也是一個健康帥小夥,24歲就遇到了我媳婦王阿鬧。婚後我們兩人一起外出廣東浙江等地務工,收入很高,家庭幸福,羨煞旁人。在政策的支持下,2016年我和媳婦開始嘗試養殖蜜蜂,但是因為對技術掌握不夠,結果一到冬天死的死、跑的跑,剩下一堆空箱子,看著一個個空箱子很是難過,我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2017年,巖英村發動群眾種植冬瓜,我種植了2畝,毛收入7000元,雖然賺到的也不多,但總算看到了一些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幫扶戶「打夥計」丨丹寨縣菸草專賣局楊軍
    我叫楊軍,是丹寨縣菸草專賣局的一名員工。我今年已經60歲了,沒想到,在即將退休的年紀,我踏上扶貧路,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一些有趣、有意義的故事,讓我這輩子難以忘懷。1981年我從雲南退伍,1985年,我入職丹寨縣菸草專賣局,這幾十年來,我的職業生涯一直平平靜靜,波瀾不驚。然而,在即將退休的前幾年,我的人生有了一些不一樣,也讓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 「聚焦東西部扶貧協作」濱江與丹寨:三年,「微笑是最好的回報」
    「我吃好了,你們有沒吃?」不管多忙,每天吃完晚飯,徐建剛有兩件事一定要做:一是到丹寨的東湖畔去走上幾圈,二是給老婆打個電話。東湖不多大,但每天幾圈下來,給了他一個好身體;跟老婆的話也不算多,來來回回幾句家常,但這就是夫妻倆異地日久,還能維護好感情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城江村原第一書記楊秀政「回訪」數變化談...
    楊興橋(左三)與愛人陶春梅(左二)展示撿拾好的原生態鴨蛋2016年4月,我有幸從黔東南州直機關奔赴丹寨縣興仁城江村脫貧攻堅一線,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25個月,與父老鄉親結下了深厚情誼。回首駐村往事,有苦有樂,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群眾 不懼幫扶艱丨從江縣東朗鎮關雄村第一...
    「徐書記、楊局長,這次局裡派我去關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覺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管怎麼樣,只要心中裝有責任和群眾,就不怕脫貧幫扶路的艱辛,請領導們放心,我保證完成任務……」這是我到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東朗鎮關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臨走時,向局領導承諾的一番話。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王書記我家糧食直補存摺還沒補回來,我知道你調走了,我又不認識鎮裡面的人,還是請你幫忙問一下?」「好的,我問鎮農業服務中心辦理情況後給你回話。」   「王書記,我在鎮上開了個裝飾裝潢店,是三級殘疾,縣殘聯對殘疾人創業有哪些優惠政策,請你幫忙問一下?」
  • 從江縣下江鎮聯心村 第一書記吳秀恆:奏響扶貧「三部曲」
    從江縣下江鎮聯心村 第一書記吳秀恆:奏響扶貧「三部曲」 2020-09-12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
  • 袁尚勇:脫貧後 丹寨旅遊的廣告詞變了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文/彭典 張鴻傑 視頻/吳蔚)「幾年前,丹寨打出的廣告詞是『遊丹寨就是扶貧』;現在丹寨脫貧了,我們的廣告詞變成了『歡迎來丹寨度假』!」12月7日,在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聊起丹寨縣的變化,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懷遠縣包集鎮石元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肖坡
    安徽網蚌埠消息  懷遠縣包集鎮石元村39戶貧困戶全部用上了衛生廁所,昔日又髒又臭的旱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三格式化糞池和精緻的綠色鐵皮廁房。而這些廁房全部是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肖坡爭取社會愛心捐贈援建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群眾說他是「自家人」:有什麼難事找他「穩當」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突出,2019年6月,楊光海被任命為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楊光海剛剛滿25歲。剛上任時,一些村民對這個90後「娃娃書記」表示質疑:「一個毛頭小子,能幹些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民心丨從江縣剛邊鄉良田村第一書記田...
    我叫田興偉,是共青團黔東南州委一名在職幹部,2018年4月到從江縣剛邊鄉良田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剛到村,為了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基本情況,找到工作切入點,我走村串戶,與群眾拉家常、聊農事,聽取群眾訴求和發展意願,初步掌握了良田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給妻子的一封信:老婆,這些年你辛苦了丨丹寨縣排...
    親愛的妻子,2018年4月,我來到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方勝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現已有800多個日夜。這800多個日夜,你為我們這個家付出了太多。有多少苦你默默承受,有多少難你咬牙堅挺,我永記在心。這幾年下來,多少辛酸,多少無奈,也只能化成一聲:對不起!
  • 「我的扶貧故事」苗鄉追夢人丨黎平縣口江鄉德腦村第一書記唐永榮
    我叫唐永榮,是黎平縣委黨校派駐口江鄉德腦村的第一書記。口江鄉德腦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村寨,坐落在高坡深處,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2017年8月,受組織選派,我來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幫扶之路。
  • 濱江與丹寨:三年,「微笑是最好的回報」
    「我吃好了,你們有沒吃?」  不管多忙,每天吃完晚飯,濱江幫扶丹寨的幹部徐建剛有兩件事一定要做:一是到丹寨的東湖畔去走上幾圈,二是給老婆打個電話。  東湖不大,但每天幾圈下來,給了他一個好身體;跟老婆的話也不算多,來來回回幾句家常,但這就是夫妻倆異地日久,還能維護好感情的基礎。  轉眼,這已經是徐建剛來丹寨的第3年。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