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軍,是丹寨縣菸草專賣局的一名員工。我今年已經60歲了,沒想到,在即將退休的年紀,我踏上扶貧路,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一些有趣、有意義的故事,讓我這輩子難以忘懷。
1981年我從雲南退伍,1985年,我入職丹寨縣菸草專賣局,這幾十年來,我的職業生涯一直平平靜靜,波瀾不驚。然而,在即將退休的前幾年,我的人生有了一些不一樣,也讓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2017年5月,丹寨縣菸草專賣局正式接手興仁鎮宰雅村的對口幫扶工作,開始派遣駐村幹部開展扶貧工作,我受命擔任駐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的隊長,自己對口幫扶5戶貧困戶。 剛到村裡,面對偏僻、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的宰雅村,我們有點無從下手,但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知道,要儘快摸清底數,了解全村的情況。一開始,我們召集村民開展了不少次村民大會,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
駐村的工作是很苦的,村民們更苦,2017年宰雅村全村64戶人家282人,其中貧困戶39戶16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9%。通村的路是泥巴路,喝水靠抬井水,房子破破爛爛,到處汙水牛屎,村容村貌很是糟糕,村裡年輕人幾乎沒有,全部外出務工和讀書,只剩下些老幼在家。 到村裡後,我們給他們硬化了路面,拉起了給水管網到家家戶戶,買了抽水機,從井裡把水抽送到各家各戶,讓村民們再也不用抬水吃,還記得剛建成的前兩個月,抽水產生的電費,還是我自己出錢墊付的。
頻繁入戶,也是工作之一,一來二去,我們和村民們打成了一片,一起吃飯喝酒也是常有的事。在一次村裡的飯桌上,我和我的幫扶戶周祥標,竟然結成了「夥計」。「打夥計」是我們丹寨的方言,意思就是結拜成異姓兄弟。在此之前,我發現周祥標是個心細直爽的人,為人正直,常常為村裡群眾調解矛盾,我也是常常帶著肉去他家吃飯,一來二去,我們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為了讓村裡群眾有更好的生活,我們還安排村民們去茶場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給他們搞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有一技之長,能夠找到工作謀生。通過努力,宰雅村全村村民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達100%,2018年,還給我們工作隊送了一面錦旗,當時,全體駐村工作隊都沸騰了,一年來付出的辛苦,一下都煙消雲散了。 前段時間,我母親過世,宰雅村有一半的村民都來了。現在我即將退休,把隊長的接力棒交給其他同志,了但是我依舊忘不了在宰雅村和其他同事、幹部、村民們一起奮鬥、打成一片的日子,這些故事值得我用一輩子來懷念。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編輯 齊青楊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