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2020-12-05 天眼新聞

我叫岑桂剛,2017年9月,單位選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2018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木引鎮打金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岑桂剛(左)幫助危改群眾拆除舊房

我所在的打金村地處麻山腹地,與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接壤,土地面積16.72平方公裡,境內山高坡陡,耕地破碎。263戶1214人分散居住在7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寨,苗族人口佔80%,全村的農田僅224畝,還都是集中在平橋組冗林壩區一個地方。

人均佔有糧田不足0.2畝,貧困程度深,全村的建檔立卡戶就有167戶762人,貧困發生率62%,2018年全村還有106戶422人,貧困發生率還高達34.8%。路、水、訊等設施還未完善,教育、衛生、文體廣場、組織陣地等公共服務設施還未健全,是全鎮深度貧困村中最為深度貧困的村。

剛到打金村時,我們的工作環境就是一臺電腦、幾張桌椅,網絡沒拉通,用原小學教學樓改建的辦公樓還沒有啟用,大家就擠在村衛生室裡辦公。我想還是先從建強組織抓起來,便立即向鎮政府報告加快村新辦公樓建設,向單位爭取2.5萬元購置辦公桌、電腦、配置各功能室,我也將自己在單位用的電腦、印表機也搬來村裡。

不到半個月村級組織陣地得到換然一新,新辦公樓用起來了,我們有了工作的地方,群眾到村委辦事也找到人了,黨員群眾有了村級場所學習開會。村級組織陣地建設讓打金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讓全村看到了脫貧的信心。

2018年,打金村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後,大部分群眾飲用水還是水窖水。我們用水都很拘謹節約,還有4個自然寨還沒實現「組組通」硬化路,雨天下組滿腳泥,生產生活條件很艱苦。

駐村後,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主動想辦法出點子,深入各自然寨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聽聽群眾想法,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共商村級發展大計。

2018年4月份,我們制定了《木引鎮打金村全域推進脫貧攻堅三年工作方案》,羅列了涵蓋生產扶貧、教育、醫療、住房、就業、金融、基礎設施等10大類60個項目庫,並積極向鎮政府申報納入縣級扶貧項目規劃的盤子。通過上級政策資金的扶持,及我們和全村群眾的不懈努力,2018年下半年,積極推進了平橋、打龍、平地3.98公裡的通組路硬化建設,完成70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廣場建設。

2019年實施打金村單村單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讓144戶675人吃上了「自來水」,解決了千百年來群眾的吃水問題。2019年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村級幼兒園改造、各自然寨聯戶路、串寨路建設、垃圾池、公共衛生廁所、路燈亮化工程等項目接二連三地全面推進,如今,打金村路通了,水有了,寨乾淨了,打金貧窮的村貌一去不復返。

精準扶貧最難啃的骨頭其實就是如何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貧困戶致貧原因多,貧困情況複雜。三年來,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聚集在貧困戶的「兩不愁三保障」工作上,母親生病我沒好好陪、孩子學習不好我沒好好帶,每個月看望最多的不是家人,而是我的扶貧對象。我白天奮力工作,晚上加班加點,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岑桂剛(右)走訪群眾

一是把入戶走訪作為工作常態。三年來,走村串寨與群眾談心交流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每一次的入戶走訪,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都更拉近我與群眾的距離,只有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我才明白怎麼去幫扶。現在「串門」多了,不僅是農戶都很熱情的打招呼,有時連家中的小孩看到我到門口,也會跑回家告訴大人「岑書記又來我們家了」。

岑桂剛和駐村工作隊走訪群眾

二是下定決心戰到最後。2019年打金村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我有一次撤回單位的機會,但我拒絕了。我知道打金村脫貧後,扶貧工作也不是很輕鬆,剩下的工作都是最難做的。還有一部分貧困戶未脫貧,我不能丟下擔子就走了,我下決心未到完全收官絕不回,不讓人生留遺憾。

岑桂剛(左)指導群眾種植金花茶

三是聚集問題落實扶貧政策。三年來,我和駐村隊員、村支「兩委」堅持每周一次例會,對精準幫扶工作認真進行分析研判,並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精準落實幫扶政策。2018年以來實施24個產業項目到村到戶,投入扶貧資金286.74萬元幫扶167戶,實現戶戶有產業帶動扶持。幫助了13戶特殊困難家庭落實低保保障,動員了87戶400人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並穩定入住,佔總貧困人口52%,幫助了30戶申報自主特惠貸貼息,扶持貸款130.45萬元,解決了36個公益崗位幫助零就業家庭實現1人以上穩定就業。通過落實一系列扶貧政策落實,2020年9月,實現全村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駐村三年,在打金留下了很多辛酸苦樂,是扶貧讓我與打金結下不解緣,這會是我工作生涯中做得最有意義的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
  • 羅甸縣木引鎮:產業春天裡 果滿山綠群眾富
    近日,貴州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組走進羅甸縣木引鎮叢裡村、水井村等地,深入了解木引鎮在產業選擇、發展方式、利益聯結、群眾增收等方面的詳細情況以及經驗做法,並用鏡頭記錄羅甸在脫分攻堅中產業扶貧取得的喜人成績。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班洪貝(右一)給農戶宣傳扶貧政策村委會,村支書在會議桌前激情的演講著歡迎詞,窗外透過的一束陽光整好打在他那樸素的臉龐,鐵窗上懸掛著一隻正在假寐的蜘蛛輕輕晃了晃,感覺到我們的打擾,晃眼便逃離不見。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羅甸縣木引鎮:麻山種出甜蜜果
    羅甸縣木引鎮:麻山種出甜蜜果 發布時間:2020-07-05 11:39:47      來源:黔南日報
  • 羅甸縣木引鎮花果山舉辦蜂糖李採摘節 農村產業釋放「發展動能」
    6月下旬以來,羅甸縣木引鎮花果山蜂糖李種植基地裡的半邊紅、貴妃李、蜂糖李等多個品種相繼進入採摘季節。近日,木引鎮舉辦了第一屆蜂糖李採摘節活動,邀請來自全省各地的水果經銷商、遊客以及媒體記者進基地採摘蜂糖李,與當地人民一起共享豐收喜悅,見證甜蜜時刻。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來到大井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小井組村民羅秀黎的一個問題問懵了,她說:「請問你是大井村新來的駐村幹部吧,來駐村的幹部是不是啥都懂,我家在小井公路邊,我也想像其他家一樣開辦個農家樂,賺點生活費,但是我不知道開辦農家樂需要哪些程序,哪些證件,不知道怎麼開,你能教教我嗎?」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這一年丨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第一書記田漢
    我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總隊副總隊長田漢,2019年5月派駐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任第一書記。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喧鬧的城市,駐在了羅甸縣南部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羅暮村。彎彎曲曲的村組路、參差不齊的民房、畜糞遍地的院落、破舊的豬圈牛棚、荒廢的土地等讓我在寂寞的夜晚深思。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年邁的父母、離開愛我的妻子、離開了年幼的女兒,在這裡替打工的群眾孝敬父母、照顧兒女。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北亭村有段美麗的邂逅丨羅甸縣茂井鎮北亭村...
    我叫譚久平,是羅甸縣公安局派駐茂井鎮北亭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盯著筆記本上的數據,我深感作為駐村工作隊長的責任重大,暗下決心:我必須當好這個帶頭人,建一個好團隊,把群眾發動起來,帶領他們一起脫貧致富。譚久平在查看油茶長勢如何把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工作令我終生難忘丨黎平縣德化鄉培基村...
    我叫伍銘禮,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政府扶貧工作站的工作人員。2017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考入德化鄉參加工作,同月我被委派到德化鄉最偏遠的培基村任扶貧駐村幹部,負責培基村的脫貧攻堅相關工作。為了解村情,在駐村工作開始後,我便開始對全村農戶摸底走訪,了解村民的發展意願,建立家庭基本信息情況檔案。在走訪中我發現培基村勞動力大量流出,基礎條件差,產業發展難度大。
  • 「我的扶貧故事」摸清底數 用政策扶貧
    在村裡,我不僅是一名網格員,還是系統管理員和資料員,擁有三個身份。扶貧至今,我換過很多個網格小組,包保過7個網格,共計46戶貧困戶147人。為了儘快摸清情況,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去走訪調查,了解貧困群眾的家庭基本情況,分析每戶的致貧原因,才能更好更精準幫到群眾,把「精準脫貧」措施落到實處,確保扶貧工作不流於形式,不斷推動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情懷 不辱使命不負村丨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
    夜晚,在村民陳順榮的農家小院裡,月色空明,樹影橫斜,一碟花生米,燒酒一杯,與村民小酌話真情。掐指算來,我在關口村駐村扶貧已是第三個年頭了,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人,早已成了心頭揮之不去的牽掛。我叫李俊,2018年1月8日,對我來說是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組織安排我從區財政局派駐到齊伯鎮關口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與這個苗族村寨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個稱職的隊長|羅甸縣龍坪鎮八木村工作隊隊長...
    我叫陸安國,是羅甸縣龍坪鎮的一名幹部。2017年7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帶著家人在河邊給剛提來的小汽車進行清洗,女兒正在小樹下拿著手機給家人拍照,一家人沉浸在夏天陽光沐浴中;突然電話鈴響了,組織部通知我過兩天到裡免村進行駐村報到,凝望著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天真快樂樣子、心中百感交集,就這樣要跟她們分開了,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我還是接受組織的安排,駕駛心愛的小汽車承載著駐村任務駛向深度貧困村,開啟向貧困宣戰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然而,見我到來,村民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自我介紹完後,就有人開玩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