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一個3年加上一個2年,從稚嫩懵懂到稜角磨遍,5年青春汗水灑遍半個大亭,從深度貧困村到非貧困村的跨度,變的是離縣城又拉開了10公裡的距離和肩上越來越重的擔子,不變的是夜以繼日地奔赴在5+2、白+黑的忙碌。5年來,也有幸見證了大亭這個仿佛被貧窮烙印的故鄉,在脫貧攻堅這個歷史難得的洪流中蝶變。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胡白豪(右一)入戶核實群眾信息

家就在十餘公裡之外,家中父母親也已年邁古稀,但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每當開展村級交叉檢查路過家門口時,常常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但脫貧就是使命,攻堅就是命令,只好化壓力為動力,以樂觀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從農村長大的我,深知貧困使多少家庭常年聚少離多,既然黨賦予了我們這一代人戰貧的光榮使命,那就用具體行動去踐行初心。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自來到田壩村擔任工作隊長以來,村雖然不大,但並沒有少哪一項工作不用做,面對人少事多的困難局面,我悉心的指導好工作隊每一位幹部,最大程度發揮每個人的潛能,除了帶好隊伍,我還不斷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在隊內相互交流學習,與鎮各站所部門之間相互溝通協調,不斷強化自己「十指彈琴」能力。在工作落實上,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認真做好謀劃,確保各項工作在時間節點上精準精確,力求各項工作的落實做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用高標準的要求樹立排頭兵的榜樣,以統籌推進全村的各項工作。

胡白豪查看油茶生長情況

村級是各項政策的具體落腳點,可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白天各個站所安排的工作太繁雜,需要的報表太多,接打電話也十分頻繁,根本無法靜下心來思考和謀划具體工作,只有在寧靜的夜裡加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常常都是白天在田間地頭奔波,了解群眾最真實的想法,堅持每天早出晚歸,除了自己要深入了解實情,還要統籌謀劃和指導整個工作隊,並牽頭督促一一落實,親自指導把關項目推進的每一個環節,組織群眾開展交流心得,講解相關技巧,嚴格把關項目落實的每一個環節。在全隊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累計發展油茶種植800餘畝,金花茶種植240餘畝,田壩村終於實現了戶戶用上衛生廁所,戶戶通硬化路,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庭院經濟,告別了集體經濟零收入的歷史。

胡白豪進行住房補短測量

髒、亂、差,仿佛一直是作為南部鄉鎮環境衛生陋習的標籤,也是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阻力。在2019年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廚拆舊房建新房工作中,群眾想建大面積卻無力補助超出部分,面對群眾不願意拆除舊房的困難局面,工作一度陷入窘境。工作隊採用了先斬後奏的辦法,在全隊分文全無的情況下,帶領群眾先拆除舊房,後向各部門申請幫扶資金,幾經周折,終於解決了三戶貧困戶改廚困難問題,打開整村推進的口子,田壩村實現了村容村貌歷史性的改頭換面,全村煥然一新,新農村的面貌得以嶄露出來。群眾獲得感更加強烈了,脫貧信心更加堅定了,路上打招呼的次數也增多了,笑容也更加燦爛了。

胡白豪(右)夜訪貧困戶

群眾都是很淳樸的,同時也是實在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得什麼就說什麼,沒有就是沒有」,這是實在可愛的地方,也是最考驗幹部的地方,幹部表什麼態、做了什麼事,他們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最好的滿意度,就是為他們多辦一些實事、多做些好事,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用行動去爭取每一個獲得感,用情去感化每一位群眾。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北亭村有段美麗的邂逅丨羅甸縣茂井鎮北亭村...
    我叫譚久平,是羅甸縣公安局派駐茂井鎮北亭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盯著筆記本上的數據,我深感作為駐村工作隊長的責任重大,暗下決心:我必須當好這個帶頭人,建一個好團隊,把群眾發動起來,帶領他們一起脫貧致富。譚久平在查看油茶長勢如何把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簡萬祥(右)幫助群眾實施串戶路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慢慢前進,我的思緒隨著後退的山色悄悄回放。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駐村就是兩年。兩年,是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是一戶戶的政策落實,是一件件的小事辦好。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   猶記得……曾經的村委會辦公場所春去秋來,時光驚豔了青春,駐村的第五年,我從一個同步小康隊員成長為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在這片土地上揮灑了不悔的青春,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扶貧人在一線為群眾奔波,盤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這一年丨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第一書記田漢
    我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總隊副總隊長田漢,2019年5月派駐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任第一書記。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喧鬧的城市,駐在了羅甸縣南部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羅暮村。彎彎曲曲的村組路、參差不齊的民房、畜糞遍地的院落、破舊的豬圈牛棚、荒廢的土地等讓我在寂寞的夜晚深思。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年邁的父母、離開愛我的妻子、離開了年幼的女兒,在這裡替打工的群眾孝敬父母、照顧兒女。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投身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我一生的驕傲!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
    我叫方明軍,是羅甸縣教育局一名幹部,現為茂井鎮高田村駐村幹部。今年3月16日,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我被安排到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深感責任重大,在脫貧攻堅即將結束之際,有幸成為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戰爭中的一員,我倍感榮幸,這是我的目標,我一直想走到脫貧攻堅的前線,能為脫貧攻堅盡我的微薄之力。
  • 「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我叫岑桂剛,2017年9月,單位選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2018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木引鎮打金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後,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主動想辦法出點子,深入各自然寨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聽聽群眾想法,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共商村級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為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我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2018年2月23日,我提著行囊,來到了美麗的沫陽鎮大井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來到大井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小井組村民羅秀黎的一個問題問懵了,她說:「請問你是大井村新來的駐村幹部吧,來駐村的幹部是不是啥都懂,我家在小井公路邊,我也想像其他家一樣開辦個農家樂,賺點生活費,但是我不知道開辦農家樂需要哪些程序,哪些證件,不知道怎麼開,你能教教我嗎?」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是我的第二個故鄉|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駐村...
    我叫唐麟,是甕安縣綜合執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扶貧路上的故事和感悟。作為戰鬥在一線的駐村幹部,由衷的自豪!所有汗水沒有白流!   在我的網格中李茂君戶,之前夫妻二人一直在外務工,由於文化不高,又有三個子女,由於身體原因返回家中,收入不高,生活壓力大,一家人住在老木房裡面,年久失修很不安全。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在這裡有了色彩|惠水縣上衙村駐村扶貧幹部羅...
    我叫羅歡歡,1995年生,2018年1月,我入職惠水縣文化館,是一名青年歌手。同年5月,帶著組織的重託和信任,我來到上衙村參與駐村扶貧工作。羅歡歡給貧困戶講解搬遷政策在我駐村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裡,發生了很多讓我記憶深刻的事情,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兩兄弟的故事」。  上衙村是非貧困村,村容整潔,民風淳樸。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 兢兢業業辦扶貧,真心實意暖人心——縣農業農村局駐衛莊鎮任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海發的電力扶貧人|鐘山區供電局駐海發村駐村...
    我叫朱文榮,是鐘山供電局下沉到結對幫扶地青林鄉海發村16名駐村幹部的帶隊人、海發村臨時黨支部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青林鄉海發村,地處水城縣北部,海拔達1780米。2019年7月,我和同事乘車一路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才抵達。
  • 新蔡縣南湖街道沈莊駐村第一書記張玖鋒「我的青春在扶貧」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彬 通訊員 梅澤華)2020年12月21日,新蔡縣南湖街道舉辦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會上縣紀委派駐南湖街道沈莊任駐村第一書記張玖鋒做了主題「我的青春在扶貧」的報告。
  • 「我的扶貧故事」張先朕:駐村工作的苦與樂
    我是興義市生態移民局(市扶貧辦)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4月2日,單位選派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擔任第一書記。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便讓我體驗到了基層工作的不容易。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更好地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到梅家灣村後,我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入戶走訪,跑遍9個村寨,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等村情民意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駐村的每一項工作都充滿了艱辛和汗水。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