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一個3年加上一個2年,從稚嫩懵懂到稜角磨遍,5年青春汗水灑遍半個大亭,從深度貧困村到非貧困村的跨度,變的是離縣城又拉開了10公裡的距離和肩上越來越重的擔子,不變的是夜以繼日地奔赴在5+2、白+黑的忙碌。5年來,也有幸見證了大亭這個仿佛被貧窮烙印的故鄉,在脫貧攻堅這個歷史難得的洪流中蝶變。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胡白豪(右一)入戶核實群眾信息
家就在十餘公裡之外,家中父母親也已年邁古稀,但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每當開展村級交叉檢查路過家門口時,常常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但脫貧就是使命,攻堅就是命令,只好化壓力為動力,以樂觀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從農村長大的我,深知貧困使多少家庭常年聚少離多,既然黨賦予了我們這一代人戰貧的光榮使命,那就用具體行動去踐行初心。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自來到田壩村擔任工作隊長以來,村雖然不大,但並沒有少哪一項工作不用做,面對人少事多的困難局面,我悉心的指導好工作隊每一位幹部,最大程度發揮每個人的潛能,除了帶好隊伍,我還不斷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在隊內相互交流學習,與鎮各站所部門之間相互溝通協調,不斷強化自己「十指彈琴」能力。在工作落實上,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認真做好謀劃,確保各項工作在時間節點上精準精確,力求各項工作的落實做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用高標準的要求樹立排頭兵的榜樣,以統籌推進全村的各項工作。
胡白豪查看油茶生長情況
村級是各項政策的具體落腳點,可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白天各個站所安排的工作太繁雜,需要的報表太多,接打電話也十分頻繁,根本無法靜下心來思考和謀划具體工作,只有在寧靜的夜裡加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常常都是白天在田間地頭奔波,了解群眾最真實的想法,堅持每天早出晚歸,除了自己要深入了解實情,還要統籌謀劃和指導整個工作隊,並牽頭督促一一落實,親自指導把關項目推進的每一個環節,組織群眾開展交流心得,講解相關技巧,嚴格把關項目落實的每一個環節。在全隊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累計發展油茶種植800餘畝,金花茶種植240餘畝,田壩村終於實現了戶戶用上衛生廁所,戶戶通硬化路,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庭院經濟,告別了集體經濟零收入的歷史。
胡白豪進行住房補短測量
髒、亂、差,仿佛一直是作為南部鄉鎮環境衛生陋習的標籤,也是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阻力。在2019年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廚拆舊房建新房工作中,群眾想建大面積卻無力補助超出部分,面對群眾不願意拆除舊房的困難局面,工作一度陷入窘境。工作隊採用了先斬後奏的辦法,在全隊分文全無的情況下,帶領群眾先拆除舊房,後向各部門申請幫扶資金,幾經周折,終於解決了三戶貧困戶改廚困難問題,打開整村推進的口子,田壩村實現了村容村貌歷史性的改頭換面,全村煥然一新,新農村的面貌得以嶄露出來。群眾獲得感更加強烈了,脫貧信心更加堅定了,路上打招呼的次數也增多了,笑容也更加燦爛了。
胡白豪(右)夜訪貧困戶
群眾都是很淳樸的,同時也是實在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得什麼就說什麼,沒有就是沒有」,這是實在可愛的地方,也是最考驗幹部的地方,幹部表什麼態、做了什麼事,他們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最好的滿意度,就是為他們多辦一些實事、多做些好事,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用行動去爭取每一個獲得感,用情去感化每一位群眾。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