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張雪雪(右二)和村民談心、了解村民困難

初當網格員,做村民「百科全書」  「不懂你就百度一下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慣用的說法,而對於村裡老一輩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百度」就是問問身邊有經驗的人,實在不行,就用一些「土法子」解決。  為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我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2018年2月23日,我提著行囊,來到了美麗的沫陽鎮大井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來到大井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小井組村民羅秀黎的一個問題問懵了,她說:「請問你是大井村新來的駐村幹部吧,來駐村的幹部是不是啥都懂,我家在小井公路邊,我也想像其他家一樣開辦個農家樂,賺點生活費,但是我不知道開辦農家樂需要哪些程序,哪些證件,不知道怎麼開,你能教教我嗎?」我當時愣住了,來之前是在沫陽鎮黨建辦上班,所謂術業有專攻,平時接觸的都是些黨建的知識,對開辦農家樂這件事情還真不知道從何下手,我思考了兩分鐘以後,對她說:「姐,我回去問問這方面的工作人員,明天答覆你。」當時我就感覺到了作為一名一線駐村幹部,肩上的擔子是沉甸甸的,它就像是早晨的太陽承載著村民春種秋收的夢,是一年的希望。於是,我下定決心,多學習、多取經,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  做好每一件小事,做群眾小幫手  村裡的工作遠比我想像中的複雜,所謂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一件小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變成一件大事,一件大事如果處理得當就會變成一件小事,駐村經驗「小白」的我為解決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學習的太多,於是初到大井村的我打算先從了解村民的困難開始做起。每天早晨,我都跟在工作隊長的身後,走到村民農忙的田間地頭,詢問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早晨沒遇到的,晚上趁村民吃飯閒聊時又到村民家中走訪了解,然後記在我的小本子上,回來把問題梳理通透,之後再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問題紛繁複雜,涉及方方面面,有不懂手機轉帳的父母想為外出讀書的孩子轉發生活費的,有為自己家雞鴨等家禽生病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有為想外出務工找不到合適的工廠而苦惱的......每次我都是絞盡腦汁,盡我所能去幫村民解決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到問題被解決後村民露出臉上滿意的笑容,我就覺得很幸福,很踏實,心裡樂開了花。   我的網格有一戶貧困戶,戶主叫劉權付,是全村最條件最「老火」的一戶,家中兩人,戶主已經八十的高齡,我初來大井時他兒子還在讀初中,全家沒有勞動力,沒有收入來源,靠領低保維持生活。記得第一次去他家的時候,我忍不住哭了,那是一個年邁的老人坐在門邊,微弱的望著早晨的太陽光,明明是希望的光明可他卻滿臉落空,好像在等待什麼,我慢慢走過去問:「爺爺,大冬天早上這麼冷,你怎麼不休息呢?」他說他肚子不舒服,拉肚子,來不及走到廁所,把大便拉在屋裡了,他說他在等他兒子放學回來看他,幫他清理屋子的糞便,而且他好久沒吃到熱乎的飯菜了,想念孩子了。聽了他的話,我想起了過世許久的爺爺,以前也經常這樣等我回家,我不禁落淚,我悄悄擦掉眼淚,哽咽地說:「你在這裡坐著等我一下。」轉身往屋裡走,看到了地上的糞便,忍不住心酸,我拿起掃把和鏟子把糞便清理乾淨,之後再把他家裡全部打掃了一遍,床單也換洗了,收拾完這些快到中午了,我說:「爺爺,餓了吧,等我去買點東西回來做給你吃。」轉身我跑到董當街上買了一隻雞和一些白菜回來,用柴火給他燉了一隻雞,看著老人喜歡吃我做的東西,心裡很是欣慰。之後這一戶也被列入了我重點關注的對象。羅福興在沫陽中學讀書,離家有一段距離,我平時除了對他給予生活上的幫助外,有事沒事給他打個電話說:「羅福興,好好讀書哈,你爸爸這邊有事情我會幫忙照看的。」他也是會經常給我打電話說:「姐姐,姐姐,我在學校,隔壁的說我爸爸尿褲子了,你快去看看我爸爸」「姐姐,我在學校,你去幫我看看我爸爸還有沒有油鹽、白菜」我一接到電話,就急忙跑去,期間也無數次給老人打掃糞便換洗衣服。

來年冬天,看著老人的棉衣棉鞋又破舊了,我就買了新棉衣和棉鞋送去,試穿的時候,老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如今羅福興初中畢業,他執意要出來上班說是要靠自己的雙手賺錢養家,照顧年邁的父親,因他剛畢業,沒有很好的社會經驗找工作,我便給他申請了沫陽鎮就業扶貧專崗(大井村保潔員)的崗位,保證他每個月都有收入。近幾年在鎮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他家生活也越來越好。夕陽下,看著他扛著水泥的小小肩膀,不禁心疼,但想到他那顆堅定執著不放棄的心,是真正的男子漢,心裡不禁感到欣慰。

2020年2月16日的早晨,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早晨,與往日不同,天剛蒙蒙亮,我接到貧困戶汪發兵打來的電話,他聲音哽咽著急的說「雪雪妹,我家汪一生病住院了,在縣醫院住院,醫生說救不了,現在已經轉院來貴陽醫院,被確診為海綿狀血管瘤,費用要10萬元左右,我們本來就家境貧寒,現在更是雪上加霜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做了,你幫我問哈政府能不能有什麼補助,我女兒還小,我不能眼睜睜看著她不能救治啊。」聽到電話那頭小聲哭泣,我也是揪心的痛,急忙安慰他說「我幫你諮詢相關工作人員,咱們想辦法解決,你別急,好好照顧她,注意身體。」掛完電話,我便向隊長匯報這件事情,隊長也很著急,大家都幫忙諮詢、想辦法,後來鎮裡民政辦的同事說可以申請大病救助,但是金額也是有限的,聽到我這些也是焦急萬分,急忙到處尋找救助的方法,突然想起「水滴籌」「360大病籌」等救助平臺,便邊百度邊詢問身邊的人,終於一個好心姐姐幫我聯繫到了360大病籌的愛心志願者魏鑫,在一番溝通了解後,魏鑫很熱心的到醫院了解情況,並在當天發起了救助連結,得到連結後大家積極轉發,後共收到561份愛心捐款,共一萬七千二百九十四元,這筆善款雪中送炭,為汪發兵家解決了部分困難。  不懼困苦艱辛,村民需要我就是最幸福的事  大井村是旅遊景區,風景秀麗,每年節假日,當別人都出去遊玩的時候,我們依然堅守崗位,協助交警等各個部門做好景區遊客服務工作,今年因疫情的來襲,除了原本的基本工作之外,還增加了疫情防控。「五一節」五月三號這天我值班,天未亮我就到了村委會,一到村委會,黃元飛支書就安排我協助疫情防控,維護好秩序讓遊客排隊掃碼登記,一開始遊客較少可以很好的維護,上午11點左右到了高峰期,大巴車一輛接一輛的來,遊客密密麻麻,很多遊客不按規定走,我一下子慌了,心想不能就這樣「亂了」,於是急忙跑到辦公室拿起喇叭,跑到一輛又一輛的大巴車旁,一遍又一遍的喊著「各位遊客,您們好,請到這邊排隊掃碼登記,感謝大家的配合。」羅甸俗稱「小三亞」,五月份已是炙熱的天氣,一天下來,皮膚已經被曬脫了皮,由於長時間奔跑,腳已經踩出了「騰空」感,腳底也磨出了水泡,但是一想到我圓滿完成任務,為保護村民及遊客健康貢獻一份力,一天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張雪雪(左)和村民談心、幫助村民解決困難

我們都是大大宇宙中小小的一員,生命的用途並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麼利用它,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把自己的微薄力量奉獻給他人。也許我不能做出什麼驚天地之事,但是我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村民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會不斷學習,用知識的力量來武裝自己,做好村民的「小百科全書」,做一名稱職的「一線扶貧幹部」。每每村民來村委會找我辦事,我都會熱情接待,給他們倒上一杯熱水,聽他們訴說困難,然後幫他們解決困難,直到他們滿意的離開,村民的笑容就是我前行中最好的動力,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聽到村民說:「雪雪妹,你在哪裡,我有事需要幫忙,我要過來找你......」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王琳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丨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王嬋娟
    我叫王嬋娟,是沫陽鎮大井村的駐村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踏上徵程,義無反顧  2018年6月25日早晨,正在縣城做房屋徵收工作的我接到電話。我被選派到沫陽鎮大井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聽到這句話時我愣了很久。但是一周後,我毅然背上行囊奔赴大井。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我叫岑桂剛,2017年9月,單位選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2018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木引鎮打金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後,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主動想辦法出點子,深入各自然寨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聽聽群眾想法,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共商村級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這一年丨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第一書記田漢
    我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總隊副總隊長田漢,2019年5月派駐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任第一書記。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喧鬧的城市,駐在了羅甸縣南部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羅暮村。彎彎曲曲的村組路、參差不齊的民房、畜糞遍地的院落、破舊的豬圈牛棚、荒廢的土地等讓我在寂寞的夜晚深思。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年邁的父母、離開愛我的妻子、離開了年幼的女兒,在這裡替打工的群眾孝敬父母、照顧兒女。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   猶記得……曾經的村委會辦公場所春去秋來,時光驚豔了青春,駐村的第五年,我從一個同步小康隊員成長為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在這片土地上揮灑了不悔的青春,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扶貧人在一線為群眾奔波,盤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 兢兢業業辦扶貧,真心實意暖人心——縣農業農村局駐衛莊鎮任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北亭村有段美麗的邂逅丨羅甸縣茂井鎮北亭村...
    我叫譚久平,是羅甸縣公安局派駐茂井鎮北亭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盯著筆記本上的數據,我深感作為駐村工作隊長的責任重大,暗下決心:我必須當好這個帶頭人,建一個好團隊,把群眾發動起來,帶領他們一起脫貧致富。譚久平在查看油茶長勢如何把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然而,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我想簡單了。走訪建檔立卡朱德華、朱德實戶駐村以前,村裡的「爺爺」「奶奶」大都是笑眯眯的,叔伯們也溫和待人、遇事講道理。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做翁寨村村民的貼心人和知心人|白水鎮翁寨村駐村...
    我叫楊世焜,原是黃果樹旅遊區紀檢監察工委的一名工作員,2017年8月,按照組織安排,擔任白水鎮翁寨村駐村第一書記。回想過去近四年的駐村工作,已經成為我人生中一段最難以忘記的人生經歷。在我看來,「駐村第一書記」意味著組織的一份信任和重託。原本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我,接觸過駐村督查工作,但駐村具體是做什麼?怎麼做?我毫無頭緒!楊世焜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想要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和知心人,一切得從頭開始。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從單位到村裡,工作的對象變成了最基層的老百姓,我努力克服語言不通的障礙,一邊不斷給自己充電,努力學習脫貧攻堅及國家惠農政策的相關知識,一邊走家串戶熟悉並掌握全村的基本情況。  「兩洋村轄2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共101戶,4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