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連大井,嬋娟解千愁,古有木蘭從軍行,今有嬋娟護大井。我叫王嬋娟,是沫陽鎮大井村的駐村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
踏上徵程,義無反顧 2018年6月25日早晨,正在縣城做房屋徵收工作的我接到電話。我被選派到沫陽鎮大井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聽到這句話時我愣了很久。但是一周後,我毅然背上行囊奔赴大井。 初到大井,走進村委會大門時,我竟然看到一張熟悉又親切的臉,那就是我的初中老師,也是原大井村工作隊長——楊忠,當時我的心裡滿是激動和安心,但誰知,老師開口對我說的第一句卻是:「嬋娟,你來接我的擔子了,老師年紀大了,要回去了,你要好好幹,有你在,老師放心,大井村村民未來的幸福就交給你了。」我剛平靜下來的心頓時又泛起漣漪。
王嬋娟(右)走訪群眾
從老師那裡我了解到大井村正在面臨著工作隊伍力量銳減的棘手問題,即將上任的新支書和我都是「新手」,加上當時的大井村因諸多歷史遺留問題未得到妥善處理導致幹群關係緊張、幹群關係僵硬、村民參與性不高、入戶走訪見面率低、景區環境衛生髒亂等等,駐村經驗空白的我心裡只剩下緊張,生怕自己也會被這些困難壓倒。 次日早晨,我懷著激動和不安到村裡進行走訪,想深入了解老師口中「問題」。剛入寨,就看到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坐在自家門前,我高興地小跑過去,老人看到我時還笑眯眯地問我從哪兒來,有什麼事,但等我一介紹自己是新來的隊長後。老人立馬「翻臉」,惡狠狠的看著我說:「新來的隊長也不是什麼好人吧,天下烏鴉一般黑,我不歡迎你來我家。」說完,便轉身走進屋裡再沒出來。我心底頓時充滿挫敗感。我本想就此放棄返回村委會,但又想再試試,所以我便繼續往上走。沒走一會兒,我又看到幾個婦孺在路邊聊天,心裡覺著跟她們應該聊得來,便走上前去打招呼。沒想到,待我介紹完自己的身份後,就有個大街斜眼看著我冷冷的說:「你是隊長?你們工作隊不是來扶貧的嗎?怎麼你們來了我們也沒過上好日子,還是靠自己的雙手掙錢?」說完,她們便各自轉身走開了,此情此景,我積攢的所有勇氣都沒了,心底的委屈翻湧而出,眼角泛起淚花。 整頓隊伍,了解民情 夜裡,我站在村委會門口,望著近在眼前的大井寨,內心卻覺得無比遙遠。隊員離職、工作隊伍力量銳減、「戰友」戰鬥信心缺失,我暗暗在想,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改變這個狀況。我思緒良久後返回村委會,在工作筆記上寫下大井村工作計劃。
王嬋娟(右)與駐村工作隊隊員談心
二日早晨,我召集全體工作隊員及村「兩委」召開隊務會,會上我認真聽取他們對大井村發展的建議,記錄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安撫他們的擔心,並承諾自己將向上級組織匯報,申請增派人手,以此重振「戰友」們戰鬥的信心。之後,我們還找到了小組長、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對歷史遺留問題進行詳細了解和商議。經過商議,大家一致決定從村級辦公經費中擠出部分來組織群眾吃連心飯。 會議時間到了,前來參會的村民寥寥無幾。大家一坐下來就是七嘴八舌的「亂吼」,期間還不忘對我「指指點點」,我不得不尷尬的收起臉上的笑臉,拿起喇叭喊到:「請大家安靜,大家的心情我們能理解,今天我們就是來解決大家心底擔憂許久的問題的,請大家按順序依次反應問題,對於大家今天反應的問題,我們會一一記下,並解答落實,當場解釋不了的,我們隊內研討後,也會一一答覆!」話音剛落,大家又是你一句我一句爭先恐後的「吼」起來,他們的話語聲震耳欲聾,如同剛卸閘的洪水洶洶而至,似乎每個人都想要一口氣把這些年的積怨全部發洩出來,現場亂成一團。 見此場景,我不得不再次拿出喇叭讓大家安靜下來,喊了不知道多少遍,所有人才算是慢慢安靜下來,一個接一個地反應遇到的問題,情形得到緩和後,原本沒開會的村民看到此情此景也趕了過來,看著冷冰冰沒人氣的現場終於有了些人間煙火氣。 心繫群眾,志智雙扶 在吃透村情,了解民意後,我和「戰友們」悉心研討,共同制定出大井村脫貧攻堅工作計劃和大井村幫扶計劃,共同解決村民群眾的各項疑難問題。截止2020年11月,大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91戶364人,已脫貧91戶364人。解決了4戶危房戶問題,完成了14戶老舊房整治,易地移民搬遷13戶,新修主幹道及串戶路9條2228.5米,加高穩固大井寨通組路300米,完成改廁36戶、改廚1戶、改圈2戶,新栽電線桿50根,引進農業灌溉工程項目及水車項目,組織群眾修建碼頭步梯,增設沿河垃圾池,整治河道、寨內衛生,建造標準化村衛生室等。
王嬋娟(右)走訪困難群眾
除了住房安全、完善基礎設施等「硬性條件」,村民就業、子女就學、發展產業等村民關心的「軟性條件」也必須同步跟進。我組織工作隊員、村「兩委」深入網格開展拉網式排查。查找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對存在的問題採取一天一次隊務會的方式,集中分析、分類處理,並針對具體貧困問題,制定出具體的幫扶計劃。 目前,全村345戶均達到1人以上就業,大力發動村民發展種養殖產業,共發展早春蔬菜176.77畝,養殖土雞4750羽、生豬259頭;積極推動發展旅遊+農家樂+竹筏載客鄉村旅遊,共發展農家樂餐飲、住宿服務業帶動了17戶84人就業,竹筏載客服務帶動了93人就業。如今,村內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更加便利,村內環境乾淨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臉上時常掛著溫暖的笑容。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近三年的駐村工作中,我遇到過「絆腳石」「攔路虎」「硬骨頭」,但我堅決不退縮、不放棄,始終保持初心,不忘使命,努力學習,更新自我,堅持不懈抓工作落實,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的為群眾服務。村民「心中不愁」、「臉上不焦」是我駐村工作中最大的追求。今生有機會做大井河畔的「女兒」,並將這份「女兒情」淋漓盡致的揮灑在這片熱土上,我倍感驕傲和自豪,望著鏡中又悄然長出的幾顆白髮,我開心的笑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