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11: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駐村幫扶見真情 產業發展穩增收
——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
第一書記蔣小波駐村記
「感謝蔣書記,帶領我們第一時間搶通道路,沒有影響萵筍銷售。」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萵筍種植戶羅桂康告訴筆者,前不久,受汛期影響,丹波村道路被衝毀,該村第一書記蔣小波帶領村民即時搶通便道,並將萵筍運出去,最大限度降低村民損失。
如今,每天都到村裡走一走已成為蔣小波的工作常態,或看看莊稼長勢,或到村民家中了解情況。從剛來時的不適應到現在的「全村通」,他用兩年時間,把自己變成了丹波村的一員,並帶領村民們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18年7月,省統計局工作人員蔣小波被選派到丹波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到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情況,承包村內蔬菜大棚和流轉村民土地的公司資金周轉出了問題,村民擔心公司不能及時支付務工費。
蔣小波的行李都還沒搬下車就立即去處理這個問題。召集公司負責人進行緊急會商後,在二季蔬菜種植、務工用工分配、工資兌現等環節達成了一致意見。第二天,公司拿出8萬餘元現金,支付村民務工工資。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加班加點核對務工清單,當日就將工資發放至村民手中,矛盾得以解決,村民喜笑顏開。
2016年,丹波村實現整村脫貧,但村民們的收入主要依靠生態獎補、退耕還林、糧食直補等政策性收入。之前因探索特色養殖未成功,村民們的內生動力不足,發展積極性不高。如何轉變村民的思維,形成「全民參與、全民共興」的氛圍,成了丹波村發展產業的當務之急,也是蔣小波關心關注的事。
經過多次走訪和召開村民大會,蔣小波和隊員們發現,村民都不願「拖後腿」,但是苦於缺乏發展產業的技術和經驗,沒有銷售渠道,丹波村的產業發展滯後。在了解到相關情況後,蔣小波立即向省統計局申請,分3批次組織村內黨員幹部和致富帶頭人40餘人次到崇州、彭山等地學習先進經驗,駐村工作隊還組織村民學習先進案例,汲取「養分」、積累經驗。
2019年,蔣小波協調省統計局落實產業扶持資金10萬元,購進阿壩中蜂80餘箱,分散在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戶家中養殖,並在當地聘請技術專家進行入戶指導。目前,該村中蜂養殖初顯成效,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戶開始養殖中蜂,15箱以上的養蜂大戶有6家。4戶貧困戶養殖的中蜂也有了成效,其中捌爾青家蜂箱突破10箱,預計今年養蜂增收可超過10000元;王金秀家開始自主網銷,成了養蜂「小能手」。「村民示範帶動是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有人帶頭示範成功,促進農戶自主發展的措施就能有效推行。」蔣小波說道。
有了成功案例,村民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丹波村阿壩中蜂存量超過200箱。駐村工作隊還重點扶持了有一定技術基礎的養殖戶仁木初養殖土雞100餘只,預計年內銷售收入17000元;扶持貧困戶阿青種植花椒近40畝。
丹波村平均海拔2760米,全村有耕地600餘畝,土地資源豐富。在脫貧之前,該村主要種植傳統農作物,每畝地收入僅600元左右,土地附加值不高。如何提升土地附加值,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蔣小波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多次召開村民大會,收集村民意見,最終制定了穩步發展的長遠規劃。
——整合全村土地資源,建設「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業發展模式。2019年全村生產蔬菜突破100萬斤,村民流轉土地收益25萬元、在村務工收入31萬餘元,村集體大棚租賃收益8萬元,種植業帶來各項收入近65萬元,實現戶均增收10000元;
——建立臘肉生產基地。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益1萬餘元;
——投資6000萬元的「丹波·雲舍」民宿項目落地。「雲上·丹波」農產品品牌逐步有了成效,去年,村內老樹核桃銷售額突破5萬元;
……
如今,丹波村初步形成了「以種養殖業為基礎、文旅產業為引領、特色農產品銷售為突破,農戶經濟多樣化協調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村集體經濟實現從零到有的突破,並逐步發展壯大。隨著產業不斷發展,村民收入穩步增加,2019年,村民在村務工收入35萬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3000元。
如今,在蔣小波和駐村工作的帶領下,丹波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正闊步邁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總編輯:何君
總審讀:周智泉
值班副總編輯:華文軍
編委:周旺波
主編:梁敏
執行主編:陳勇強 趙凌
原標題:《【脫貧故事】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第一書記蔣小波駐村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