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為民之心 常恤群眾之苦
——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第一書記熊平的駐村故事
熊平在清鎮市脫貧攻堅表彰會上作交流發言
「駐村五年以來的扶貧工作,可謂「三多」:經歷多,感觸多,體會多。過程中充滿了汗水、艱辛和曲折,經過這五年的磨礪,讓我成長成熟了許多。」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白雲區沙文鎮派駐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的第一書記熊平五年駐村生涯即將進入尾聲。
2018年,組織選派熊平到新店鎮歸宗村駐村。此前,他在白雲區牛場鄉已有過年的駐村經歷。
初到歸宗村,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導致欠帳多,發展底子也比較薄,這是歸宗村給熊平的第一感覺。「但這裡人卻很勤勞,李子也特別好吃,風景也美得醉人,可是貧困人口數量也多。」熊平說。
經和駐村工作組交流,大家認為,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支撐不夠、村集體經濟薄弱,是制約歸宗村脫貧奔小康的突出問題,要實現長遠發展,必須補齊短板,增強歸宗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到扶智、扶志相結合,才能真脫貧、脫真貧。
與村民一起勞動
曾經,熊平在和一位分管駐村幫扶的領導聊天時,他告訴熊平:駐村幫扶就是要常懷為民之心,常恤群眾之苦,不要求你做多大的事,但一定要多做好事實事。
要發展,必須先走進群眾,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當我開始駐村走訪時,發現全村有好多李子樹,但卻疏於管理,作為專修果樹種植科班出生的我,找到了幫扶工作的第一個突破口——教大家如何種好李子。」熊平說,可第一次組織上午9點開始的培訓只來了三個一瘸一拐的老年人,是大家對種植李子樹不感興趣麼?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季節正是收油菜的農忙時節,要想做好培訓,就必須利用村民的閒暇時間。
從此,他把集中培訓時間改在晚上8點,白天就在田間地頭手把手的教大家怎麼施肥、怎麼疏果,怎麼修枝,幫助群眾掌握果樹管理技術……就這樣,全村12個村民組他都培訓了一遍。
現場查看機耕道建設
轉眼李子熟了,但結果銷路不好,甚至5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看著滿樹又甜又大的李子落了一地,熊平心裡特別難過。「有產要有銷,群眾才能鼓荷包。坐著等可不是辦法,我發現現在微商那麼火,要不就試著發朋友圈幫大家賣。」熊平說。
熊平把李子滯銷的信息通過朋友圈、QQ群、微信群發出去,沒想到立馬見效。「信息很快被快速轉發,媒體也在給我們宣傳,第二天,我的電話直接被打爆,我一邊接電話一邊登記,生怕把哪一筆漏掉,一天時間就賣了8000斤,短短幾天就把滯銷的李子全部賣完了。」熊平說,原先5毛一斤都沒人要的李子被賣到了3元一斤,老百姓的收入也翻了幾番,村民給熊平取了個「李子書記」的綽號。
在開展李子培訓的時候就有村民反映:「你教我們這樣修枝、那樣施肥是好事,可路不通,光靠人力運輸,即使種好了我也收不回來,別說拿去賣了!」基礎設施的薄弱制約了歸宗村產業的發展。
為解決這一問題,熊平帶著駐村工作組一起,一家一家部門匯報,一家一家單位協調,錢好不容易籌到了,可修路還涉及到長度、寬度以及徵用村民土地等問題還需解決,於是,工作組又一戶一戶的走訪,徵求意見,做思想工作,連續召開8次院壩會,最終解決了所有問題。
培訓
從2019年6月開始,歸宗村村民自發組織起來,出工、出力,連續大幹3個月,直至路修通那天,村民們敲鑼打鼓熱烈的慶祝。一個村民親切的拉著我的手說:「熊書記多虧了你們呀,路通了,我們再也不用人背馬駝了,太謝謝你們了!」
「看到村民的笑臉,我們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熊平說,後來,通過積極協調,一期3.1公裡,二期6公裡,三期6.15公裡、四期2.7公裡、五期6.9公裡的機耕道陸續申報獲批修建。一條條修通的機耕道就像經濟發展的動脈,為歸宗村的振興按下了快進鍵。
到歸宗村的兩年多時間裡,熊平從貴陽市、白雲區、清鎮市的15個部門和企業協調到了項目及幫扶資金1000餘萬元,為歸宗村新建機耕道和硬化道路31.825公裡,新建500多平方米的綜合樓和文化廣場,協調10萬元入股到合作社建設歸宗村第一家加工企業--歸宗村麵條加工廠,打破了歸宗村無集體經濟支撐的局面,也激勵了老百姓和村支兩委對產業發展的信心。
現在歸宗村已整體脫貧,陣地建好了、自來水通了、路修好了……村容村貌日新月異,形成了「一花一果一寶楓,李子樹下紅彤彤」的產業布局。
2019年,黨支部獲得了「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村社一體」的合作社獲得了「省級示範社」的稱號。
今年,在省、貴陽市、清鎮市的脫貧攻堅「七一」表彰中,熊平獲得了「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貴陽市脫貧攻堅優秀黨務工作者」「清鎮市脫貧攻堅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楊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