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子書記 ",是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的鄉親們給我取的 " 外號 "。得到這個 " 外號 ",是因為我的駐村幫扶工作跟李子有很大關係。
2018 年,我被選派到國家級貧困村歸宗村擔任第一書記。到歸宗村後,對如何抓好駐村工作、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我是一頭霧水。於是,我從摸清家底入手,與村兩委幹部、駐村隊員一起,在農家院壩、田溝土坎,與群眾拉家常、聽民聲、問民意、話發展。
通過走訪,我發現當地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種植李子樹,而且本地李子具有成熟早、口感清脆香甜的特性,全村每家每戶都有李子樹,但疏於管理,生長情況良莠不齊,大家都沒想把它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聯想到自己本科修的就是果樹種植專業,我當時想:何不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組織開展培訓,引導村民種好李子樹,創造收益呢?
說幹就幹。然而,第一次培訓,只來了三個老年人。
難道大家對種植李子樹不感興趣?一打聽才知道,那時正是收油菜的農忙時節。我意識到,農村工作和機關不同,要想做好培訓,必須利用村民的閒暇時間。隨後,我把集中培訓時間從早上 9 點改為晚上 8 點,白天就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大家怎麼施肥、疏果、修枝。三個月時間裡,我幾乎走遍了每一戶農戶的李子地,把全村 12 個村民組的人全部培訓了一遍,還給所有貧困戶專門 " 開小灶 ",多培訓一遍。自此,歸宗村的李子得到了專業管護,還建起了鴨池河畫廊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李子種植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分紅。
樹管護好了,產銷銜接難題仍需破解。2018 年,歸宗村的李子迎來大豐收,但到了銷售時,大家又犯起了難。由於沒有銷售農產品的經驗,村民們只能肩挑背扛帶到集市上零賣。李子多了,有時 5 毛錢一斤都沒人要,有時村民費力搬上市集賣不出去的李子又要原封不動搬回去,有的村民實在無力搬回家,只好忍痛將李子倒進路邊的山溝裡 …… 眼看原本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村民們因為李子滯銷愁眉不展,一樹樹又大又甜的李子落了一地,我心急如焚。
" 不行!坐著等沒有出路,得想辦法!"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編輯圖片、信息,把李子滯銷的信息通過朋友圈、QQ 群、微信群發了出去。
" 白雲區駐村幹部幫扶地清鎮歸宗村的鴨池河李子成熟了,批發價 3 塊一斤 …… 我們將組織農戶直接送貨到白雲區,聯繫人熊平,電話 ……" 消息一經發出,我的手機提示音響個不停,各界人士紛紛通過微信、電話、QQ 等方式諮詢對接。白雲區有關領導也積極幫助 " 推銷 ",最終我聯繫上了合力超市等幾家大型生活超市和水果超市進村進貨,原先 5 毛一斤都沒人要的滯銷李子,最終全部以 3 元一斤的價格賣出,種植戶的收入也增加了幾倍。
帶頭發展致富李,我的努力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也得到了組織的肯定。今年,被大家叫做 " 李子書記 " 的我還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對我來說,這份榮譽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今年,我又爭取到白雲區幫扶資金 358 萬元,幫助歸宗村修了機耕道;協調 200 餘萬元,讓村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
回首我的駐村經歷,我無怨無悔,我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自責,因為我用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踐行了一名黨員在脫貧攻堅中應該堅守的初心和使命,認真履行了一名扶貧幹部的應盡職責,帶領群眾順利奔小康。在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階段,我時刻準備著。
貴陽晚報 +/ZAKER 貴陽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衣瓊 整理
編輯 段筠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