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培訓很實際,不僅讓我們殘疾人士學得到技能,還能就近務工或者在家務工,既增加了收入也照顧了家庭。」近日,在清鎮市犁倭鎮右八村胡一刀雕塑工作室,村民周波波邊給模型修胚邊說。
學員在黑砂陶製作工坊實操
在帶動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進程中,清鎮非遺人充分利用工坊資源舉辦非遺製作技藝培訓班,著力幫助殘疾人、低保戶等真正掌握一門技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8月,清鎮市犁倭鎮非遺工坊「胡一刀雕刻工作室」黑砂陶手工藝培訓班、紅楓湖鎮非遺工坊「貴州熙筘裡民族手工藝坊」就業培訓班相繼開班。為期8天的黑砂陶手工藝培訓,主要根據學員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包括修胚、打磨、車模、編手鍊等,參訓的人員有20餘人;貴州熙筘裡民族手工藝坊就業培訓為期5天,培訓內容主要為蠟染、刺繡、縫紉等,參訓的學員有30餘人。參訓學員完成學業後,可在非遺工坊工作,也可將原材料拿回家中製作,由非遺工坊對合格產品進行回收,以計件的方式結算工資。在正常情況下,工人每人每月可收入1500元至3500元不等。
黑砂陶手工藝培訓現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工坊以培訓幫扶的方式從源頭上幫助困難群眾解決職業技能和勞動就業問題,「造血」與「輸血」並舉,既讓困難群眾掌握了職業技能,又幫助他們順利實現了就業增收,有效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前,清鎮市已掛牌非遺工坊共有5家。
餘天國 周名丁 胡春生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