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市:打造「非遺工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12-27 天眼新聞

「這次的培訓很實際,不僅讓我們殘疾人士學得到技能,還能就近務工或者在家務工,既增加了收入也照顧了家庭。」近日,在清鎮市犁倭鎮右八村胡一刀雕塑工作室,村民周波波邊給模型修胚邊說。

學員在黑砂陶製作工坊實操

在帶動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進程中,清鎮非遺人充分利用工坊資源舉辦非遺製作技藝培訓班,著力幫助殘疾人、低保戶等真正掌握一門技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8月,清鎮市犁倭鎮非遺工坊「胡一刀雕刻工作室」黑砂陶手工藝培訓班、紅楓湖鎮非遺工坊「貴州熙筘裡民族手工藝坊」就業培訓班相繼開班。為期8天的黑砂陶手工藝培訓,主要根據學員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包括修胚、打磨、車模、編手鍊等,參訓的人員有20餘人;貴州熙筘裡民族手工藝坊就業培訓為期5天,培訓內容主要為蠟染、刺繡、縫紉等,參訓的學員有30餘人。參訓學員完成學業後,可在非遺工坊工作,也可將原材料拿回家中製作,由非遺工坊對合格產品進行回收,以計件的方式結算工資。在正常情況下,工人每人每月可收入1500元至3500元不等。

黑砂陶手工藝培訓現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非遺工坊以培訓幫扶的方式從源頭上幫助困難群眾解決職業技能和勞動就業問題,「造血」與「輸血」並舉,既讓困難群眾掌握了職業技能,又幫助他們順利實現了就業增收,有效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前,清鎮市已掛牌非遺工坊共有5家。

餘天國 周名丁 胡春生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王莉

相關焦點

  • 日照全力打造「非遺工坊」
    在日照浩如煙海的非遺文化中,越來越多的傳統民俗文化和珍貴技藝得以藉由這一創造性的平臺煥發新的生機;在眾多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參與到非遺產品生產中脫貧增收;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當下,越來越多的非遺瑰寶開始融於日常生活語境,在交流中傳播,在實踐中傳承。
  • 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 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近年來,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 文旅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文旅部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支持各地結合本地區的發展情況,選取從業人員較多、適宜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充分發動地方政府部門、企業、院校、設計師等各方力量,共同推進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
  • 王方周:帶動群眾增收 傳承傳統手藝
    王方周:帶動群眾增收 傳承傳統手藝  評論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20-12-02 14:03:27
  • 文旅部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8日電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在今年受疫情影響的特殊背景下,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產業復工復產方面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充分發揮傳統工藝類非遺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聯繫緊密,具有帶動城鄉就業、促進脫貧增收的資源優勢。文旅部與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印發《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以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抓手,指導各地以市場潛力大、帶動就業強的傳統工藝項目為依託,以培訓為重要抓手,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學習傳統工藝和相關技能,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解決無法外出務工人員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問題。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文旅部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支持各地結合本地區的發展情況,選取從業人員較多、適宜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充分發動地方政府部門、企業、院校、設計師等各方力量,共同推進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第二,培養非遺扶貧的帶頭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文旅部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支持各地結合本地區的發展情況,選取從業人員較多、適宜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充分發動地方政府部門、企業、院校、設計師等各方力量,共同推進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第二,培養非遺扶貧的帶頭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 寧夏命名1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就業工坊
    其中銀川市3個,石嘴山市1個,吳忠市5個,固原市5個,中衛市1個。據介紹,此次命名是按照《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要求,通過五市文化旅遊局推薦申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實地核查評估後共同確定的。
  • 扶貧工坊一年開出十四家 杭州模式引領黔東南州脫貧致富
    這裡是貴州省乃至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之一,全州16個縣市曾有15個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吉利集團捐資打造的黔東南州雷山雲尖公司茶園。2018年至今,杭州落實產業幫扶舉措,聚焦「一縣一業」,深入推進共建工程,投入21.12億元幫扶資金建設了685個幫扶項目,形成食用菌、中藥材、茶葉、非遺文創等十大幫扶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村民彭和軍:為美好生活繼續...
    我叫彭和軍,是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村民。白泥村地處紅楓湖畔,是典型的城郊接合部村寨。這樣的地理位置既有發展優勢,也受保護紅楓湖環境的限制,使我的脫貧致富之路與其他地方的貧困戶不太一樣。我認為,想要提高家庭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就要跳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尋找新的致富之路。白泥村靠近電建二公司,我圍繞該公司職工的生活需求,將家中種植的糯玉米加工成粑粑,拿到市場上去賣。由於我製作的粑粑品質較好,總是供不應求。但是做粑粑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如何維持持久性的收入?於是,做豆腐成了我家的另外一個選擇。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村民彭和軍:為美好生活繼續...
    2020-12-21 15:29:42 來源: 貴陽晚報 舉報   我叫彭和軍,是清鎮市紅楓湖鎮白泥村村民
  • 貴州大力實施國儲林項目帶動群眾增收
    為國儲良材 為民謀福祉貴州大力實施國儲林項目帶動群眾增收不沿海不沿邊,深處西南山區的貴州,是「兩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先天條件,決定了貴州林業肩負著生態建設和助力百姓脫貧的時代使命。
  • 時光輝到清鎮市、觀山湖區調研貴陽市農投集團蔬菜基地建設和生產...
    9月16日,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時光輝到清鎮市、觀山湖區調研貴陽市農投集團蔬菜基地建設和生產情況,並與有關部門企業座談交流。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方濤,省商務廳副廳長黃築筠,省國資委副主任熊杉,貴州現代物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仁,貴州蔬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貴,貴州省冷鏈物流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嚴愛中,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向虹翔,市領導劉本立、冉斌、劉曉萍參加調研或座談。
  • 黃平白及,讓群眾增收致富的「大引擎」
    近幾年,黃平縣搶抓國家大健康生態項目發展機遇,以建設現代高效大健康產業為著力點,積極優調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招商引資,黃平成功引進了多家實力強、科技水平高的優質企業,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白及藥材種植產業,使貧困群眾從白及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大引擎」。
  • 瓜州縣「四駕齊驅」拓寬群眾增收路
    今年以來,瓜州縣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四不摘」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促進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堅持園區示範帶動,打造富民增收合力。
  • 13家企業入選西寧河湟文化創意扶貧工坊
    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西寧市積極培育壯大非遺產業,通過特色文化旅遊體驗、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生產等,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此次公示的13家河湟文化創意扶貧工坊,涵蓋民族手工藝行業刺繡、金銀銅器、雕刻雕塑、工藝品製作、創意產品等種類,扶貧工坊將凸顯文化和旅遊行業「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成效和作用,擴大就業崗位,為西寧脫貧攻堅提供產業支撐。
  • 平遠:南藥梅片產業引領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耕山致富
    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南藥梅片產業,引領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耕山致富,打造了梅州南藥經濟一張靚麗「名片」。今春,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下,我縣計劃新種南藥梅片樹3萬畝。
  • 肇東鮮食玉米特色產業帶動農戶致富增收
    東北網綏化12月18日訊(楊柳特約記者霍永祥)近年來,位於肇東市的黑龍江振祥農業有限公司按照「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理念,積極發展鮮食玉米特色種植,通過流轉土地種植鮮食玉米,發展訂單農業,讓一穗穗香甜軟糯的鮮食玉米變成了「金棒棒」,幫助企業和農民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 肇東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產增收
    東北網綏化9月29日訊(特約記者霍永祥)仲秋時節,在肇東市裡木店鎮旺秋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們正忙碌著進行鮮食玉米塑封冷藏,爭搶時間差賣個好價錢。今年,該合作社與周邊農戶籤訂1500畝黏玉米種植回收合同,由合作社提供種子化肥,農戶種植管理,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統一回收,每畝增收300元以上。
  • 寧洱縣:特色產業拓寬群眾致富之路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這一主線,積極探索實施多元發展、立體推進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做優做強特色產業,實現了「四個一」產業精準到戶,拓寬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路徑,提高脫貧發展質量,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用「多元化發展」方式確立產業扶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