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全力打造「非遺工坊」

2020-12-22 閃電新聞

日前,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2019年度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其中,日照市打造「非遺工坊」探索非遺生產性轉化新模式的典型做法榮登榜單,廣獲讚揚。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日照「非遺工坊」第一次獲得官方肯定。去年以來,《日照市積極打造「非遺工坊」助推非遺生產性轉化》發布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官方網站上,該典型做法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工作簡報上進行推廣交流,得到省政府分管領導的批示。之後,文化和旅遊部《文旅中國》平臺、《中國文化報》專題刊發了《山東日照將利用3年時間建設100處「非遺工坊」》,獲業界一致讚譽。自2019年4月日照首家「非遺工坊」正式入駐東夷小鎮以來,不到兩年時間,全市及各區縣已陸續掛牌成立了60餘家「非遺工坊」。在日照浩如煙海的非遺文化中,越來越多的傳統民俗文化和珍貴技藝得以藉由這一創造性的平臺煥發新的生機;在眾多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參與到非遺產品生產中脫貧增收;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當下,越來越多的非遺瑰寶開始融於日常生活語境,在交流中傳播,在實踐中傳承。

初心遇上匠心打造多彩非遺集聚「破圈」的新平臺精細別致的剪紙,裝進了時尚的裝飾相框;色彩鮮明的農民畫,繡上了舒適的抱枕;傳統素雅的手工染藝,製成了實用又美觀的桌飾和圍巾……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東夷小鎮的「非遺工坊」拙樸藝術工坊,看到古色古香的展廳內,「海量」非遺產品以嶄新精美的面貌陳列其中,吸引著眾多旅客駐足。

自去年掛牌至今,這家「非遺工坊」已經聚集了近萬件非遺文化產品,他們在行之有效的生產性轉化中實現了傳襲和「破圈」,從停滯的「文化標本」,變為流動的現代藝術。  日照的非遺文化如同璀璨的星河,僅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就有126項。然而,非遺因無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非遺傳承人頻頻出現斷代,導致非遺逐漸失去活力,面臨消失的危險。為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喚醒非遺文化活力,守護日照人的精神家園,日照在非遺生產性保護和文創產品開發方面不斷創新,逐漸探索實踐出「非遺工坊」的新路子。  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依託黑陶、農民畫、民間雕刻、剪紙、皮影、草柳編等適合帶動就業、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根據項目特點和工作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利用當地非遺保護設施、傳統工藝傳習所、閒置場所或企業廠房等進行改造或新建,打造「非遺工坊」,形成一個相對集中的傳統工藝生產、培訓和交流展示空間,發展具有日照特色的文化產業。到2020年,日照將建成「非遺工坊」100處,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推動全市非遺項目實現生產性轉化,助力鄉村振興。  現在,「非遺工坊」的「足跡」已遍布日照各個區縣,深入數十個村鎮街道。各地紛紛以當地傳統文化為基底,搭建起非遺文化的聚合性資源平臺。三莊鎮以石雕石刻為主題成立了影雕非遺工坊,黃墩鎮成立了皮影戲傳習所、草編非遺工坊、農民畫非遺工坊等,開發區立足黑陶工藝,設立了藝寶齋黑陶非遺工坊。值得一提的是,莒縣夏莊鎮先後設立「媽媽製造非遺工坊」「孟晏土陶非遺工坊」等在非遺文化傳承方面的先進做法,還曾被省文旅廳評為「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  「非遺工坊」的打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不變的初心。而在建設過程中,傳承人們精雕細琢、精耕細作的匠心,讓非遺文化在創造性轉化中升華。當「初心」遇到「匠心」,必然會使非遺文化升發出不一樣的芳華。  「非遺工坊+」模式讓精神財富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源遠流長的非遺文化,並非只是簡單的民俗或技藝,而是千百年來的藝術結晶,沉澱著生生不息的生活智慧,是時代饋贈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日照星羅棋布的「非遺工坊」無疑為非遺文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是,在傳統文化熱潮持續高漲的當下,如何將這種精神財富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市級非遺傳承人唐立果如今在文化圈已是小有名氣,憑藉一手鋦瓷絕活,他將祖上世代相傳的唐氏陶瓷修補鑲嵌錫器打造技藝不斷延伸升華,被國家級、省級媒體爭相報導,還曾代表非遺傳承人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去年,莒縣依託唐氏陶瓷修補鑲嵌錫器打造了「非遺工坊」,由唐立果負責運營。爐火純青的鋦瓷技藝和互動式的非遺體驗,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前往拜師學藝,也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黑龍江、浙江等全國各地的大量訂單。  謝氏古典家具工坊作為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重要項目,依託市級非遺項目———謝氏古典家具製作技藝,每年可實現創收60萬元。  這是市文化和旅遊局以「非遺工坊+傳承人」模式帶動非遺文化生產性轉化的生動縮影。  「在長期非遺保護和傳承實踐工作中,我們結合實際,根據產業集聚的程度、非遺項目的影響範圍,逐漸探索出三種『非遺工坊+』模式。」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共服務科負責人介紹,除「非遺工坊+傳承人」模式外,「非遺工坊+合作社」「非遺工坊+企業」兩種模式也成績斐然。  在非遺資源集聚的鄉鎮,結合開展傳統工藝振興工程,我市大力推動「非遺工坊+合作社」模式。依託莒縣夏莊鎮「媽媽製造」合作社、嵐山區黃墩鎮任家董旺莊村的「草編車間」、五蓮縣汪湖鎮「老粗布車間」等建設了一批草編、刺繡等「非遺工坊」,進一步促進非遺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以莒縣閻莊大柏林過門箋工坊為例,2019年,依託合作社打造了剪紙「非遺工坊」,聚集10餘個非遺傳承人,探索製作出婚禮用紅喜字、窗花、門花等各式剪紙,幫扶帶動周邊困難群眾450餘人進行剪紙加工,人均每天最高收入達到300元,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此外,日照錦麗工藝品有限公司、日照黑陶邢藝術廠等文化企業,利用自身規模化生產優勢打造企業式「非遺工坊」,大力推動非遺項目與產業融合發展;日照東坡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依託五蓮縣縣級非遺項目「地瓜悠」,加工製作地瓜類食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年產值達70萬元;日照瑞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依託省級非遺項目「五蓮割花」技藝進行各種手工藝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年產值達80萬元,帶動困難群眾100餘人實現增收,真正實現了非遺產業化保護發展之路。  文旅深度共融讓非遺在生活日常中綻放光華  八月盛夏,日照迎來旅遊的黃金季節。在「網紅」景點東夷小鎮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處處是前來休閒遊玩的旅人。  來自濟南的遊客劉採虹就是其中之一。  與其他遊客不同的是,這次她的腳步停留在了東夷小鎮的「非遺工坊」裡。偌大的展廳一側,她正拿起精緻鮮豔的農民畫裝飾細細端詳。她告訴記者,慕名來日照東夷小鎮遊玩,卻偶然發現了這家非遺工坊,沒想到一逛就停不下來。她說:「這裡的文創產品都很有情懷,製作也很精美。這個農民畫裝飾跟我家的裝修風格很搭,又極富日照特色,值得紀念,買幾個放在家裡裝飾一定很美。」

另一邊,時尚雅致的服飾區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光顧購買。傳統的盤扣工藝、染布技藝,通過與現代生活完美結合的方式變成時尚服飾穿在人們身上,讓購買者變成了日照非遺的「代言人」。  紮根於景區的非遺工坊,讓旅遊與文化發生了奇妙而完美的碰撞,完成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非遺資源「特」的屬性,正是旅遊產品以「特」制勝的需要。文旅融合,非遺無疑是講好特色故事的一張好牌。  近年來,日照市依託「非遺工坊」,不斷充實旅遊商品、豐富旅遊體驗、提升景區內涵。  在充實旅遊商品方面。不斷豐富旅遊商品的種類,提升旅遊商品品質,助力旅遊商品「後備廂」工程。目前,依託非遺項目開發的旅遊商品多達20餘類。其中,日照黑陶研發企業已發展到30餘家,形成仿製、複製、創新三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山東晨韻文化有限公司註冊品牌「世唯一」,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原創手繪用品60餘種,產品遠銷歐美10餘個國家。日照錦麗工藝品有限公司以農民畫繡為主打產品,日照農民畫繡《喜盈門》被推薦為候選國禮。  在旅遊體驗方面。抓住近年來研學旅遊新熱點,依託「非遺工坊」打造非遺研學基地。日照市非遺傳習大課堂、陶藝課堂等多個非遺研學項目都在「非遺工坊」中開展,其中,日照順風陽光海洋牧場開發的魚拓非遺體驗項目,參與人數超過4000人次。舉辦「小小工匠成大器」系列活動,共有學員及家長千餘人參與,收集優秀作品300餘件。全市依託「非遺工坊」搭建的非遺研學平臺已有1萬餘人參加,有30餘位非遺傳承人對黑陶燒制、農民畫、葫蘆烙畫、剪紙等10餘個非遺項目進行現場演示和教學,真正實現非遺活態傳承,再現非遺動態魅力。

在景區內涵方面,拙樸坊民俗文化交流館現場設立非遺體驗專區,開展日照非遺傳承人走進東夷小鎮活動,實現遊客與非遺傳承人的近距離互動,深受遊客喜愛。莒縣嗡嗡樂園在遊客集散中心設立非遺項目體驗專區,增加了景區景點的娛樂性、參與性,使遊客在遊玩中感受文化與景點融合的魅力。  通過平臺搭建、模式創新、文旅融合,日照的「非遺工坊」建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造性轉化之路,打破了非遺文化「深居閨閣」的桎梏,那些經匠人之心、靈巧之手打造的作品,以及沉澱著人生智慧、傳統認知的工藝,有機地融入日常生活,涵養出城市更深厚的文化自信,點亮了人們的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探店天台山非遺工坊
    非遺工坊 『拙樸文化』天台山非遺工坊,位於中國(日照)東方太陽城天台山旅遊區太陽街市的盡頭。 伴著冬日暖陽,一路拾級而上,「拙樸文化」的牌匾與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
  • 清鎮市:打造「非遺工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學員在黑砂陶製作工坊實操在帶動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進程中,清鎮非遺人充分利用工坊資源舉辦非遺製作技藝培訓班,著力幫助殘疾人、低保戶等真正掌握一門技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8月,清鎮市犁倭鎮非遺工坊「胡一刀雕刻工作室」黑砂陶手工藝培訓班、紅楓湖鎮非遺工坊「貴州熙筘裡民族手工藝坊」就業培訓班相繼開班。為期8天的黑砂陶手工藝培訓,主要根據學員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包括修胚、打磨、車模、編手鍊等,參訓的人員有20餘人;貴州熙筘裡民族手工藝坊就業培訓為期5天,培訓內容主要為蠟染、刺繡、縫紉等,參訓的學員有30餘人。
  • 日照海曲印象文化廣場項目建設進度公布!集合休閒廣場、音樂廳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鄭玥10月16日上午,日照市東港區在項目建設現場召開日照海曲印象文化廣場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對日照海曲印象文化廣場相關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介紹。通過與多方合作,推進日照的公共文化、市政道路、安置區等項目建設,並大力招引大型商業綜合體、商務樓宇、星級酒店等特色商業項目,全力打造集文體服務、特色商業、休閒娛樂、居住生活於一體的日照城市大客堂、老城中央活力區。
  • 鄉裡有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雲南省福貢縣鹿馬登鄉阿路底安置點的傈僳族非遺工坊裡,有張桌子上放了塊「黨員先鋒崗」的牌子,39歲的餘李妹和4個工人正在縫製傈僳族傳統服裝,穿針引線非常熟練。「我是殘疾人,13歲時得了肌肉萎縮症,沒有了力氣。」
  • 文旅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其中,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資料圖:甘肅山丹縣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楊豔敏 攝國新辦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情況,並答記者問。
  • 日照全力打造「北方能源樞紐」!推動綜合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9年,山東港口日照港貨物吞吐量達4.6億噸,其中原油5500萬噸、煤炭3700萬噸,均居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累計交易額突破647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5%。亮眼「成績單」背後,是日照綜合能源產業蓬勃和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 文旅部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8日電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在今年受疫情影響的特殊背景下,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產業復工復產方面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充分發揮傳統工藝類非遺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聯繫緊密,具有帶動城鄉就業、促進脫貧增收的資源優勢。文旅部與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印發《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以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抓手,指導各地以市場潛力大、帶動就業強的傳統工藝項目為依託,以培訓為重要抓手,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學習傳統工藝和相關技能,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解決無法外出務工人員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問題。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日照航海工程職業學院在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中取得殊榮
    11月15日-17日,在重慶舉行的第二屆「黃炎培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中,我校參賽的三項作品均獲獎,成績優異,為山東省職業教育贏得榮譽。>農民畫《日出先照》榮獲二等獎;農民畫《航院——逐夢揚帆》榮獲三等獎;王萍萍老師榮獲「最佳指導教師獎」這次大賽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重慶市中華職業教育社、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承辦,是國家層次的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
  • 日照五蓮石場鄉:全力打響重點工作總攻戰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8日訊 今年,日照五蓮石場鄉將以貫徹落實省市縣重點工作攻堅動員會議精神為契機,充分發揮黨建統領作用,重點圍繞八項重點工作進行攻堅突破,著力打造「現代農牧之鄉、運動康養小鎮」。今年,石場鄉還將聚焦攻堅人居環境整治,在已建成16個市級美麗鄉村的基礎上,實行「二二三三」工作法,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聚焦攻堅黨的建設,創新實行「五評五抓五帶頭」工作法,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活力,打造石場黨建品牌。聚焦攻堅雙招雙引,全力推進華能農光互補發電、豐牧現代養殖和霞客院民宿旅遊開發等7個項目建設。
  • 回放 吾鄉丨戲院、工坊和非遺,這個小鎮把越劇玩出了新花樣
    回放 吾鄉丨戲院、工坊和非遺,這個小鎮把越劇玩出了新花樣
  • 第三屆非遺精品展暨第二屆非遺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
    非遺專家大家暢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語,都表達出了非遺的初心與熱情,積極獻言獻策,就如何將非遺文化傳播出去和繼承給下一代,並傳播到世界。非遺專家表示,非遺不止是東方的,非遺是世界的,專家們用非遺智慧的高度和眼界傳承華夏文明。非遺作為載道的文化,凝結於中華傳統文脈,呈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有序傳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匯聚。
  • 「壯美廣西·多彩非遺」2020 廣西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展示...
    為落實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廣西非遺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和促進基層群眾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全區非遺扶貧工坊和非遺企業拓展市場,12 月 12 日,「壯美廣西·多彩非遺」2020 廣西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非遺產業的國際名片亮了
    在和平縣各級黨政部門和幫扶單位支持下,樓鎮村由村集體、全體637戶村民和傳統彩扎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陳金明家族共同出資1500萬元成立了和平縣福樓醒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簡稱「工坊」),包括該村全部貧困戶在內的村民成為了公司股東,享受公司盈利分紅。
  • 13家企業入選西寧河湟文化創意扶貧工坊
    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西寧市積極培育壯大非遺產業,通過特色文化旅遊體驗、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生產等,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此次公示的13家河湟文化創意扶貧工坊,涵蓋民族手工藝行業刺繡、金銀銅器、雕刻雕塑、工藝品製作、創意產品等種類,扶貧工坊將凸顯文化和旅遊行業「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成效和作用,擴大就業崗位,為西寧脫貧攻堅提供產業支撐。
  • 寧夏命名1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就業工坊
    據悉,此次命名的15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將由各市、縣(區)文化旅遊局、扶貧辦納入當地扶貧項目計劃給予支持,並協同管理,指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展扶貧工作,建立非遺扶貧臺帳,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學習非遺技藝、製作銷售非遺產品,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 日照東港:老城新生初綻芳華
    今年,一到周末閒暇,年輕人愛往日照老城區「扎」了。   「破落的老城角落」要重生   「要書卷氣,有圖書館、檔案館;要文化味,有非遺工坊、音樂廳;要現代化、煙火氣,有特色商業綜合體和星級酒店;要休閒,有佔地4482平方米的南溪潭公園。」
  •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2018年起,淮安策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戰略,連續舉辦兩屆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讓千年運河綻放新的時代光彩。2020年,作為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淮安將分會場活動與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合二為一,以「守多彩非遺、創時尚生活」為主題,切切實實地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 扶貧工坊一年開出十四家 杭州模式引領黔東南州脫貧致富
    吉利集團捐資打造的黔東南州雷山雲尖公司茶園。2018年至今,杭州落實產業幫扶舉措,聚焦「一縣一業」,深入推進共建工程,投入21.12億元幫扶資金建設了685個幫扶項目,形成食用菌、中藥材、茶葉、非遺文創等十大幫扶產業。這些項目不僅直接帶動了22.7萬名貧困戶增收脫貧,更成為杭州幫扶經驗的樣本,引領黔東南走上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