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第一書記·故事|馮芙蓉:五年駐村是生命中最美的花

2020-12-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

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

駐村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點。從2018年起,澎湃新聞連續三年推出「90後第一書記」專題,聚焦這一年輕群體。同時,我們也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更多的90後駐村第一書記,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邊就有,歡迎發郵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馮芙蓉(左一)慰問貧困戶

【人物檔案】

姓名:

馮芙蓉

出生年月:

1991年5月

駐村前職務: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民政局城鄉低保管理中心普通科員

駐村職務: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萬泉鄉北澗村第一書記

出任第一書記時間:

2015年7月

「出門三尺無平路,土窯土炕石頭多,七溝八嶺一面坡,梯田層層難勞作,送糞收穫憑肩挑,羊腸小道上下坡……」馮芙蓉告訴澎湃新聞,這就是她對北澗村的第一印象。

2015年7月,馮芙蓉來到北澗村任第一書記。那時她的孩子才十來個月,剛斷奶。接到這項工作時,馮芙蓉的內心很複雜:「作為一名工作時間並不長的90後,不知道前方要面對的是什麼。也擔心自己太年輕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完成不了領導的信任與重託。」

北澗村蔬菜大棚

北澗村位於孤峰山腳下,全村138戶512人。其中,貧困戶64戶257人,佔了約一半。多年來北澗村受困於土地稀少、缺水、交通不便,缺乏主導產業。如何帶領200多名貧困百姓脫貧摘帽?如何儘快讓這個小山村改頭換面?如何幫助村民尋找出一條致富路徑?這是駐村的每個夜晚,縈繞在馮芙蓉腦海裡的三個問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初到北澗村,我就被這個小山村的景象驚住了,一道道起伏的山溝中間,夾雜著七零八落的耕地,老舊的窯洞星羅棋布地排列在崖壁上。村民們對我也很質疑,覺得縣城裡來的年輕女娃娃在農村安下心工作就不錯了,還能摘除貧困村的帽子?」這樣毫不避諱的聲音讓馮芙蓉很失落,「但骨子裡我是個執拗的人,這些質疑聲連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統統在我的心中化作一股不服輸的力量,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就這樣,這個在村民看來「嬌滴滴」的城裡姑娘,開始了不一般的徵程。清晨,馮芙蓉伴著露水走進田間地頭進行摸底調查;中午,趁著村民吃飯時間,她走村串巷傳達講解各項政策;夜晚,她還要建立貧困戶信息檔案,與村幹部一起商議村裡的脫貧計劃。僅僅1個月的時間,馮芙蓉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誰家有幾口人、身體狀況如何、因何致貧,誰家女兒還在上初中,哪家兒子到了娶媳婦的年齡……每一戶的情況馮芙蓉都了如指掌。

「我也成了北澗村一個黑瘦黑瘦的『小村姑』,村民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己人』。」這個轉變讓馮芙蓉很欣慰,更是讓她對之後的工作有了信心和方向。

馮芙蓉在蔬菜大棚內

馮芙蓉意識到,精準扶貧貴在「精」,產業才是脫貧最為關鍵的環節,她決定帶領工作隊把脫貧攻堅「第一針」打在北澗村主導產業上。在走訪中馮芙蓉發現,北澗村的土壤氣候和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大棚蔬菜。春秋大棚種植是個長期產業,如果能在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種購銷一條龍全管。馮芙蓉想,這樣沒有風險、無任何後顧之憂的產業一定會得到村民們的大力支持。

然而,事情進展得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好不容易在溝溝岔岔中找了塊背風、向陽的平地,正準備建蔬菜大棚時,質疑聲紛至沓來:「祖墳在那兒,遷墳多不吉利。」「什麼都不懂,怎麼種?」

「那一刻,我深切地懂得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馮芙蓉只得和工作隊員一起,一次次上門去做工作。村民聲大了,她就好言相勸,等人家消消氣。今天說不通,明天再去。有時候,馮芙蓉乾脆褲腿一卷,和村民一起下地幹活,邊幹邊聊。

經過努力,1座、2座、3座……如今74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以前村民露天種菜,一年只能收成一次,而大棚菜只要管理到位,收入比以前能翻10番。2016年底,北澗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800元以上,完成了整村脫貧摘帽的任務。

「去年以來,我們又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開展消費扶貧工作,對接縣消費扶貧中心,邀請他們到我們大棚基地來採購蔬菜。不僅幫助貧困人口培養造血能力,而且還持續穩定增了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受到了廣大貧困戶的認可。同時我們還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棚內打工,通過勞務輸出來增加收入。」馮芙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打造黃土高原第一生態古村落

蔬菜大棚計劃大獲成功,但馮芙蓉沒有停下腳步尋找新的致富產業。2017年,為鞏固2016年的脫貧成果,馮芙蓉多次組織村兩委召開座談會,對北澗村傳統村落的發展定位、規劃建設、宣傳推介等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

北澗村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村內共有六、七十年代的窯洞138眼,五、六十年代的房屋院落115間。康熙年間的民間戲臺、龍王廟,具有地方特色的門窗、門罩、院牆等隨處可見。藉助全市推進全域旅遊的機遇,馮芙蓉決定將北澗村閒置的老村落開發,發展「澗溝煙村」特色旅遊項目。

「澗溝煙村」風貌

澗溝煙村從前叫澗溝村,也就是北澗村的老村。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村子整體搬遷,澗溝村也就人去屋空,長期閒置。

「我們支村兩委去鄰縣發展好的古村落旅遊景點進行了學習考察,經研究決定,將北澗老村與春秋蔬菜大棚結合,形成觀光採摘農家樂為一體的旅遊產業。」據馮芙蓉介紹,村委會牽頭成立了泉澗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村委會控股,全村村民參股的形式經營,年底按收益給村民分紅,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還以此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此基礎之上,馮芙蓉邀請了北京農林科學院專家來實地考察,對北澗村進行整體規劃。為了提高北澗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馮芙蓉還邀請攝影愛好者、旅遊達人採風觀光,聯繫當地知名微信公眾號對北澗村進行宣傳。

目前,澗溝煙村已經打造了幾個別具特色的窯洞院落,有鄉愁文化印象館、窯洞主題館、窯洞賓館等。2019年初,澗溝煙村被山西省評委了3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

「我們還將繼續帶領、指導村民發展農家樂經營,完善大棚採摘、餐飲等旅遊相關配套設施。」馮芙蓉說,未來的北澗村將成為四季有景、特色突出、原汁原味的黃土高原第一生態古村落。春來北澗賞花、夏來北澗避暑、秋來北澗採摘、冬來北澗休閒。旅遊業搞起來,村民在傳統種植業基礎上可增加收入,由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鄉村旅遊業可以為這座小村落帶來新的生機。

澗溝煙村風貌

「第一」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現在的農村正經歷巨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轉向現代化農業方式,村莊『空心化』『老齡化』加劇,懂種養、能種養、會種養的新型農民極度缺乏。因此做好當代農村青年工作極其重要。一是他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二是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快、有成長為新型農民的能力。三是他們幹事創業有激情,是建設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馮芙蓉告訴記者,如今她已從一名90後「小白」蛻變為一名農村第一書記,這些經歷也讓她更加明白青年在鄉村工作中的重要性。

五年的駐村幫扶生活,馮芙蓉遠離了夏天空調、冬天暖氣的小日子,和昔日的朋友同學也漸漸疏遠。但看到北澗村一天一個變化,全村戶戶都安上了自來水、通上了天然氣、鋪設了下水管道,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馮芙蓉感覺所有的苦與累都太值了。

「如今的我,不會再因為一丁點的困難而退縮,不會再因為辛苦而患得患失。我真的很自豪,因為我的名字,在老支書手機通訊錄裡。我的名字,在貧困戶的感謝裡。鋪管道、修水池,村民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我的名字出現在鄉親們的歡呼裡。」在她的理解裡,「第一書記」的「第一」不僅僅只是「一把手」、「第一負責人」,還是一種模範、一根標杆,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

馮芙蓉說,這一段駐村時光是她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歷程,是她人生中盛開的一朵最美麗的花,使她成長,也讓她更加努力地去面對人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第一書記熊平的駐村故事
    常懷為民之心 常恤群眾之苦——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第一書記熊平的駐村故事熊平在清鎮市脫貧攻堅表彰會上作交流發言  「駐村五年以來的扶貧工作,可謂「三多」:經歷多,感觸多,體會多。過程中充滿了汗水、艱辛和曲折,經過這五年的磨礪,讓我成長成熟了許多。」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白雲區沙文鎮派駐清鎮市新店鎮歸宗村的第一書記熊平五年駐村生涯即將進入尾聲。  2018年,組織選派熊平到新店鎮歸宗村駐村。此前,他在白雲區牛場鄉已有過年的駐村經歷。  初到歸宗村,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導致欠帳多,發展底子也比較薄,這是歸宗村給熊平的第一感覺。
  • 平凡中的堅守——記安圖縣亮兵鎮新城村駐村第一書記武旭文
    為紮實開展「黨建引領脫真貧、凝心聚力奔小康」活動,深入挖掘選樹扶貧路上的先進典型,充分展示安圖縣脫貧攻堅新舉措、新進展、新成效,現決定在全縣開展「脫貧攻堅·一路有你」大型宣傳展示活動,用心講好安圖脫貧故事、樹立安圖脫貧榜樣、銘記安圖脫貧精神,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完美收官。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亮兵鎮,來看看亮兵鎮新城村駐村第一書記武旭文帶給我們的最美扶貧印記!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張書濤倒不怕捎人帶物,他擔心的是通往曾莊村的山路不好走。
  • 【脫貧故事】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第一書記蔣小波駐村記
    【脫貧故事】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第一書記蔣小波駐村記 2020-09-18 11: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防疫前線的稅務駐村第一書記
    這天,雲隘村飄起了雪花,駐村扶貧第一書記陳夕才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深夜,發放1000多份宣傳單,對382名返鄉人員全部排查到位。    為了有效「整村隔離」,陳夕才和村幹部一起,根據全村的道路情況,在進村必經之路設立防控點,24小時不間斷登記過往人員車輛信息。
  • 袁莊鄉袁莊村第一書記錢靖元的駐村故事向您解釋
    ,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由此,「第一書記」們朝氣蓬勃的身影成為村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馬不停蹄,加強村裡黨建工作,為村裡制定長遠經濟發展規劃,幫助貧困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第一書記」從舒適的辦公室來到廣闊的農村,從茫然無措到與農民打成一片,他們的青春在基層錘鍊中得到升華,他們的人生在扶貧攻堅戰中得到歷練。為此,我們特將駐紮袁莊鄉的16個行政村的「第一書記」,來聽他們講述駐村故事。
  • 31名駐村第一書記這樣工作
    挺身而出,奔赴前線,不分晝夜連軸轉,團結帶領廣大黨員群眾開展部署、宣傳、排查、值守和應急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番禺區31名駐村第一書記為抓牢抓實基層疫情防控作了突出貢獻,彰顯了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近這些駐村第一書記,了解他們的故事。
  • 銅川駐村第一書記: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踐行初心使命
    面對疫情嚴肅考驗和重大風險,銅川駐村第一書記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中省市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務,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大戰場、大考場,作為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大事項來抓,萬眾一心、全力以赴,衝在一線、幹在實處,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 姬中三:五年駐村路 一腔熱血為民情
    7月2日,在魯山縣團城鄉花園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姬中三正在給遊客介紹村裡的土特產。「姬書記來我們村已經快五年了,村子現在變化這麼大,有人家的大功勞。」一旁的村黨支部書記周現發說道。今年38歲的姬中三2015年9月來到花園溝村任第一書記。
  • 戰鬥在農村防疫一線的氣象駐村書記們|戰「疫」故事⑤
    這是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氣象局駐清源村扶貧第一書記蔣蜀南連日來走訪最常掛在嘴邊的話。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村幹部最為擔心的就是村民思想頑固,不聽疫情防控勸阻,集中開展紅白喜事、拜年聚餐、廟會集會等群體性活動。蔣蜀南在了解到村幹部的顧慮後,年初二便自發取消休假,重回扶貧一線,投入農村疫情防控工作中。
  • 駐村第一書記將要換崗,臨潁這個村村民聯名寫信要求留任
    發布會上,多位駐村第一書記介紹了他們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工作。邱建鋒是省僑聯派駐漯河市臨潁縣石橋鄉橋南村第一書記,2017年10月開始駐村任第一書記,為了能全身心投入到駐村工作中,避免鄭州、蘭考、臨潁三地跑,他就在橋南村租了個房子,把母親、弟弟(智力障礙)、小女兒(三歲)接到村裡,由他的愛人帶著大女兒(9歲)在鄭州,省去了很多奔波之苦。
  • 救人又扶貧 駐村第一書記王俊男捐獻造血幹細胞
    8月25日上午,周口西華駐村第一書記王俊男捐獻造血幹細胞,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15年前,王俊男的一位發小得了白血病,經多方努力,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配型。發小最終離世,這讓他看到了一家人陰陽相隔的悲悽。在那一刻,王俊男暗下決定,一定要加入中華骨髓庫,在患者需要時捐獻造血幹細胞,救人生命,給人希望。
  • 駐村第一書記羅孝明:駐村不走過場 實幹贏得民心
    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嘮嗑,聊起村裡的變化,大家都說,他們村裡有福氣,省裡派來了一位好書記。鄉親們口中的這位好書記是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派駐到石阡縣國榮鄉登坪村第一書記羅孝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就是大家的貼心人。」提起羅孝明,村裡人紛紛豎起大拇指。
  • 魯山縣辛集鄉範店村駐村第一書記孔維韜:做群眾的貼心人
    12月15日上午,在魯山縣辛集鄉範店村魯關韻食品有限公司車間內,海關總署駐該村第一書記孔維韜介紹。12月14日上午,孔維韜驅車到鄭州辦理產品代碼,隨後到一家印刷廠取包裝盒樣品,15日凌晨1點才回到村裡。「包裝盒圖案、樣式都是我找朋友幫忙設計的,你看這包裝盒能吸引人嗎?」他笑著問。
  • 「背包書記」鄢宏回村「探親」 曾在四川宣漢駐村幫扶三年半丨第一...
    離開時,不少村民自發聚集在村口,揮手送別這位曾駐村幫扶他們三年半的「遠親」。鄢宏將腦袋探出車窗,使勁地點頭,眼眶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簌簌落下。 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羌山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兩年時間實現全村脫貧!
    羅小剛,國網北川供電公司派駐小壩鎮酒廠村的第一書記,為了給村民拓寬銷售渠道,他化身主播,為村民家的蜂蜜代言。「我們這是土蜂蜜,蜜都是在附近藥材花上採到的。蜂蜜非常黏稠,色澤透亮,味道香甜。」對羅小剛來說,通過錄製視頻發送朋友圈銷售農副產品還是頭一回,不過能用這種方式,將村民家的蜂蜜賣出去那就最好了。「之前銷售渠道不穩定,村民家的蜂蜜出現了積壓。
  • 人社第一書記丨龍桑寺鎮李官村駐村第一書記邱雷:阻擊疫情勇擔當
    邱雷是濟南市技師學院派駐商河縣龍桑寺鎮李官村第一書記。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心系李官村民,與家人商量後,提前結束假期,驅車100多公裡到派駐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前結束假期,第一時間召開村兩委會議】邱雷到村後按照相關要求,緊急召開村兩委會議,討論制定防控細則,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為組長的李官村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分析當前疫情形勢,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鄧州小楊營鎮駐村第一書記全力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
    映象網鄧州訊(記者 燕天舉 通訊員 周會戰)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不斷蔓延擴散,小楊營鎮駐村第一書記接到市委組織部通知後,不怕危險,全面返崗,在鎮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協助村裡全力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
  • 鹿邑縣人防辦張益偉榮獲全縣「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
    映象網訊(記者 申學南 實習生 凌輝 通訊員 董緒武 馮淑娟)近日,中共鹿邑縣委、縣政府辦公室聯合發文,表彰了2019年全縣脫貧攻堅「整改提升百日會戰」工作中,積極投身扶貧一線,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的先進典型,縣人防辦張益偉同志獲得「優秀駐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