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2020-12-05 天眼新聞

飛鳥還樹,松針披露,好一個林間漫步;

雲霧抵城,細雨散處,記一幅美不辜負。  正值秋葉初泛黃,葉尖微風輕拂,划過旗杆上莊嚴的五星紅旗,吹響了新一輪的脫貧攻堅號角。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

班洪貝(右一)給農戶宣傳扶貧政策

村委會,村支書在會議桌前激情的演講著歡迎詞,窗外透過的一束陽光整好打在他那樸素的臉龐,鐵窗上懸掛著一隻正在假寐的蜘蛛輕輕晃了晃,感覺到我們的打擾,晃眼便逃離不見。我們甚至沒怎麼走動,便將這破舊的一層建築物—老村委會走完,這座視覺衝突極強的建築便是我們未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堡壘,我心裡泛起了一股無奈,連村委會都如此,群眾的起居又將會是如何……   猶記得,那年身著精準扶貧隊服走在略微鬆軟的稀泥路上,走到一戶人家,看見一個年邁的老人坐在門框上抽著竹筒煙,門框略顯陳舊,門欄轉合處油亮的磨損無聲昭示著年代感,房子是泥瓦房,牆體已大幅度傾斜,支柱為整株老樹幹,顏色黝黑,遺留著許多歲月痕跡。廚房傳來霹靂吧啦的柴火聲,兩個扎著凌亂辮子,滿臉髒兮兮的孩童正在燒著柴火做飯,姐姐大概六歲,妹妹大概4歲,姐姐嫻熟的在油鍋內炒著米飯,妹妹烏黑的小手往火坑內添柴。老人告知我,姐姐準備吃炒飯去上學,妹妹吵著餓。說話間姐姐從漆黑的碗架上提來一桶黑乎乎的醬油瓶子,費力的往鍋裡輕撒著,然後和妹妹一人一碗的吃著最喜歡的「營養餐」,甚至暖心的為我和老人各盛了一碗,手上端著帶著缺口的瓷碗,裡面冒著熱氣的米飯就是今天姐姐一天的能量來源,望著兩張略微髒亂的臉和清澈的眼神,我拿著筷子的手不經意間顫抖了一下。簡單吃了兩口,我主動送姐姐去學校,老人房子距離學校很遠,需要步行3公裡,抬頭望著林間小道,道路有點陰暗溼滑,兩雙腳步,一雙輕快,一雙沉重……

班洪貝(中)挨家挨戶宣傳扶貧政策

猶記得清晨牛圈上公雞打鳴聲未消,房東叮鈴噹噹的提著水桶,孩子帶著睡意木然的提著小塑料桶跟在後面,我也不知是第幾次同樣的提著水桶跟在大叔後面,枯水季節水資源稀缺,我們總得提著水桶去取水,來回兩次取水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今天要回板庚社區送材料,鄰居孩子打著咳嗽賴在家長懷裡,說要蹭車去板庚社區衛生院看病,小孩已經感冒兩天,因為村裡沒有衛生室,離板庚社區衛生院又有幾十公裡,來回不方便,孩子已經高燒不斷,孩子縮在父親懷裡,清晨的風有點凜礪,摩託車在山路上沉悶的咆哮著,正如鄰居不安的吶喊……

如今的村委會大樓

猶記得大坪村還是深度貧困村,全村貧困戶352戶145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4%,全村主要收入為勞動力勞務輸出,沒有規模產業,土地零散、破碎,全村因地勢險要,基礎設施滯後,婚姻嫁娶成功率低,村內光棍漢成群蹲在村口,到老還是單身成為鎮裡面供養對象;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自我發展動力不足的現狀很大程度成為致貧的原因,走在鄰裡鄉間都是垂頭喪氣,毫無精氣神,仿佛被下了咒語,如同行屍走肉。   猶記得……

曾經的村委會辦公場所

春去秋來,時光驚豔了青春,駐村的第五年,我從一個同步小康隊員成長為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在這片土地上揮灑了不悔的青春,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扶貧人在一線為群眾奔波,盤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攻破了貧困壁壘,推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絕對貧困消除,鞏固了脫貧成果。   如今大坪村建成佔地近一畝半的村級戰鬥堡壘,300㎡村委會辦公樓,寬敞的村級活動場所,支架著玻璃籃球板、桌球桌、村級舞臺等活動設備,容納十餘名駐村工作隊起居生活、辦公服務的辦公區域和食堂,幫扶單位幫扶的辦公桌椅塗著油亮的美漆,十餘臺辦公電腦在工作隊員指尖高速運轉,工作氛圍嚴肅不失活潑。門口兩塊金色泛新的村支兩委牌子莊嚴肅穆,門口院壩全部水泥硬化,村支書依舊站在會議桌前,背後的彩色寬屏電視正在連接著新時代講堂畫面,寬屏電視旁豎立著三塊獎牌,一塊「村級評比三等獎」,兩塊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窗外依舊陽光普照,照在室內明亮乾淨,玻璃窗乾淨整潔,或許今後會有蜘蛛再次爬上窗臺,但是絕不在是我們打擾它的清夢,而是欣欣向榮的村支兩委激勵著他們奮力向前,向美好生活前進。

帶領工作隊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工作

如今還是身著脫貧工作隊隊服,開著嶄新的汽車走在寬敞的村寨硬化道路上,歷時一年的道路硬化工程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完成的村寨硬化工程面積近58000平方米,實現村寨道路硬化寨寨通,戶戶通硬化路目標。穿著乾淨帆布鞋回訪貧困戶,還是第一次走訪的那戶人家,汽車直接開到家門口,老人依舊坐在房門口,滿臉微笑的呼喚我,房屋已然通過危房改造修成嶄新的磚混房,房前裝飾著時下流行的瓷磚,房內兩個可愛女孩正在觀看著動畫片,一身得體的校服和乾淨的臉龐,還是那雙清澈的眼神,我還是留下來吃了午飯,乾淨的灶臺、電磁爐上滾動的肉湯,姐姐開心的述說著學校內的趣事和不停展示的獎狀,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經過工作隊的努力,利用危房改造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解決了全村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實現137戶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安置點;同時精準落實教育扶貧政策,保障學生教育保障問題,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離別時換姐姐送的我,還是兩雙腳步,不過我們都是那麼默契的一致,一致得輕快。

群眾危房改造後

如今共投入資金350萬元,新建二級提水工程1個、鞏固提升二級提水工程1個、新建灌溉水池39個,覆蓋全村農戶,人畜飲水有保障。家家戶戶飲水水管遷到戶,一開水龍頭,淡水源源滾滾的到各家各戶,同時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消毒、管護,徹底擺脫了挑水吃情況。建成120㎡的村級衛生室,並配備兩名村醫在村開展村級醫療服務,落實醫療參合補助政策、大病保險政策和扶貧保險等醫療保障政策,解決群眾看病難、醫療費用高等直接問題。原來鄰居也買上轎車,送孩子上學、看病都方便,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貧困戶危房改造前

如今大坪村實現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54%,截止2020年實現現有貧困人口12戶45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永久摘掉貧困村帽子,與全國同步實現同步小康。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實施了桃、李種植900畝、累計實施秋延晚蔬菜種植1000畝(3年每年350畝左右)、臍橙種植300畝、庭院經濟覆蓋到家家戶戶。發展肉牛養殖場2個,肉牛存欄50頭。累計扶持生豬飼養929頭、土雞養殖37632羽。投入生態雞養殖扶貧資金63.44萬元,撬動社會發展資金200萬元,帶動10個養殖場建設,實現生態雞養殖年出欄25萬羽,產值達到825萬元。村內實現板慄種植、桃李種植、土雞養殖、桑蠶養殖、黃牛養殖等規模化發展生產,群眾經濟收入多元化,群眾經濟收入穩定增長,基礎設施等提升更是加速了經濟、文化等發展,群眾精氣神煥然一新,群眾奔著幸福生活的動力幹勁十足,黨支部感恩教育實施,影響著所有群眾,幹群關係進一步提升,工作隊網格員與群眾關係親如手足,全村一片欣欣向然。  微風鼓動,划過旗杆,五星紅旗迎風起帆,村委會喇叭緩緩響起《走進新時代》,歌聲悠揚,泛起的層層記憶,心志堅定如當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們還在路上,浪口上最後一役即將灑下句點,鞏固脫貧成果,戰鄉村振興何須再言畏懼。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深入基層,與老百姓打交道,為人民群眾服務。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個稱職的隊長|羅甸縣龍坪鎮八木村工作隊隊長...
    我叫陸安國,是羅甸縣龍坪鎮的一名幹部。2017年7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帶著家人在河邊給剛提來的小汽車進行清洗,女兒正在小樹下拿著手機給家人拍照,一家人沉浸在夏天陽光沐浴中;突然電話鈴響了,組織部通知我過兩天到裡免村進行駐村報到,凝望著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天真快樂樣子、心中百感交集,就這樣要跟她們分開了,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我還是接受組織的安排,駕駛心愛的小汽車承載著駐村任務駛向深度貧困村,開啟向貧困宣戰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我叫岑桂剛,2017年9月,單位選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2018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木引鎮打金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後,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主動想辦法出點子,深入各自然寨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聽聽群眾想法,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共商村級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我叫王小拎,家住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裡況二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布依族婦女。七一村是一個美麗的布依村寨,坐落在貴百高速公路旁,距羅甸縣城8公裡,下轄12個村民組348戶1558人,村內交通阡陌,小樓林立,嶄新的村容村貌使得它成為高速沿線一道亮麗的風景。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
  • 「我的扶貧故事」黎蘭:這是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
    我叫黎蘭,開陽縣米坪鄉大坪村的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懷著雄心壯志,帶著簡單的行李,加入到貴陽市開陽縣米坪鄉大坪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伍中。駐村以來,我每年聯繫幫扶單位,深入開陽縣米坪鄉大坪村開展春節前建檔立卡貧困戶「送溫暖」走訪慰問活動,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送去糧、油及慰問金。並與他們談心,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貧困家庭的關懷和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這一年丨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第一書記田漢
    我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總隊副總隊長田漢,2019年5月派駐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任第一書記。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喧鬧的城市,駐在了羅甸縣南部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羅暮村。彎彎曲曲的村組路、參差不齊的民房、畜糞遍地的院落、破舊的豬圈牛棚、荒廢的土地等讓我在寂寞的夜晚深思。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年邁的父母、離開愛我的妻子、離開了年幼的女兒,在這裡替打工的群眾孝敬父母、照顧兒女。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北亭村有段美麗的邂逅丨羅甸縣茂井鎮北亭村...
    我叫譚久平,是羅甸縣公安局派駐茂井鎮北亭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曾有人這樣讚美北亭村。駐村的第一天,很多事情和我料想的不太一樣,北亭村面積14.7平方公裡,全村256戶1197人,僅有良田223畝,貧困發生率高達67.02%。我掏出筆記本三筆兩筆地劃拉著,平均一戶也就8分田多一點,人均佔有良田不到2分。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孩子,我深知良田對於農民的重要意義,可以想像他們靠如此少的田地生存下來是何等的艱辛,不自覺地眼眶發燙、喉頭髮緊。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為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我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2018年2月23日,我提著行囊,來到了美麗的沫陽鎮大井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來到大井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小井組村民羅秀黎的一個問題問懵了,她說:「請問你是大井村新來的駐村幹部吧,來駐村的幹部是不是啥都懂,我家在小井公路邊,我也想像其他家一樣開辦個農家樂,賺點生活費,但是我不知道開辦農家樂需要哪些程序,哪些證件,不知道怎麼開,你能教教我嗎?」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家一戶丨平壩區夏雲鎮橋上村駐...
    我叫任波,是平壩區委編辦信息股股長,現為平壩區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2月開始到橋上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自2019年2月擔任橋上村第一書記以來,接近兩年的扶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都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幹好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回想起駐村以來的扶貧工作,心中有太多的話想說,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剛駐村時第一次去貧困戶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 兢兢業業辦扶貧,真心實意暖人心——縣農業農村局駐衛莊鎮任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從單位到村裡,工作的對象變成了最基層的老百姓,我努力克服語言不通的障礙,一邊不斷給自己充電,努力學習脫貧攻堅及國家惠農政策的相關知識,一邊走家串戶熟悉並掌握全村的基本情況。  「兩洋村轄2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共101戶,4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93人。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海發的電力扶貧人|鐘山區供電局駐海發村駐村...
    我叫朱文榮,是鐘山供電局下沉到結對幫扶地青林鄉海發村16名駐村幹部的帶隊人、海發村臨時黨支部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青林鄉海發村,地處水城縣北部,海拔達1780米。2019年7月,我和同事乘車一路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才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