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
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當時心裡就想,山雖然移不動,但我一定要盡我自己的力量,去努力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我便深深地感受到了群眾的貧窮和落後,於是我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內強素質、外強服務,努力改變村民們的貧困面貌。
入戶走訪群眾
人民的信任就是我們的責任。唯有實幹,才能不負重託。我深知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長肩上之重擔,打鐵還需自身硬,我首先內強自身素質。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學習原則,樹立謙虛好學的心態,講實效,努力提高創新能力。 2018年3月一來到村裡開展駐村工作,我便逐組入戶調研,深挖身為一類貧困村的冗袍村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瓶頸。針對冗袍村存在的基礎設施滯後、產業基礎薄弱、村民內生動力缺少、信息閉塞等發展短板後,我「軟硬」兼施。 只有先解決思想問題,扶貧工作才能進入快車道。我依託黨建工作、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志智雙扶等活動,努力讓村民等靠要思想「軟著陸」。 通過村黨支部組織生活會、群眾會或入戶方式,向廣大農村黨員、村民宣講,幫助他們領會精神、吃透政策,實現重要精神、重要工作、重要信息及時有效的傳達。並藉助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活動,開展了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冬季充電」等宣講。
組織「送科技、送溫暖」志願者活動
通過與群眾一起拉家常、話發展、談感受等方式,了解群眾當前的所思所盼、了解群眾脫貧致富的想法、了解他們今後產業發展的意願等,鼓勵群眾積極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擺脫困境,引導群眾「我要脫貧」思想。 同時,開展樹立「家風家訓」活動,制定村規民約。帶領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有效帶動了群眾愛護衛生,人居環境有較大改觀。 圍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讓村、群眾提升「硬實力」。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群眾發展意願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爭取扶貧項目資金,發展種養殖產業。通過免費向群眾提供雞苗、蜂糖李苗、砂糖橘苗、蜜蜂等,開展種養殖技能培訓,讓群眾掌握一些種養殖的技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既激發了群眾積極性,又提高了群眾致富能力,拓寬致富渠道。 通過產業項目的實施,儘可能讓群眾受益,儘早脫貧致富。尤其是2020年由村社合一發展的佛手瓜種植項目,填補冗袍村無支柱產業的歷史。為實現全村串戶路全覆蓋,我組織工作隊將全村未硬化的串戶路一一測量,進行整體規劃,並爭取鎮項目辦立項、有關部門資金支持,由農戶投工投勞完成串戶路硬化810平方米,實現「戶戶走上水泥硬化路」。 另外,我積極向縣掛幫領導、局領導、鎮領導匯報,爭取資金支持,完成了駐村工作隊食堂、宿舍、村委會辦公樓的改造,駐村工作隊的生活條件、村辦公條件得以較大改善。 冗袍村地理位置偏遠,處於交通死角,甚至部分寨子生存環境惡劣。我以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為契機,鼓勵群眾大膽「挪窮窩」。我積極宣傳、動員村民易地扶貧搬遷,帶領群眾代表到龍坪鎮安置區、邊陽安置區參觀,爭取打消村民顧慮。 當聽到搬遷戶班小新高興地言道「感謝國家扶貧政策好,感謝黨隊長和駐村工作隊的及時幫忙,這次搬遷真的解決了我一家人的燃眉之急」。我很是欣慰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天道酬勤,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冗袍村於2019年底全面實現貧困村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176戶744人於2020年底實現全部脫貧退出。 看到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提升,村民出行條件、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加,由衷發自內心的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感謝扶貧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幹部的默默付出,我內心是滿滿的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見習編輯 梁珍情
編輯 孫遠銘
編審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