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付真情、出真招,做好時代答卷人丨羅甸縣紅水河鎮...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長黨海夏。

2018年3月,我從羅甸縣發改局下沉到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第一天來紅水河鎮冗袍村,坐了近兩個小時的車,路彎道也很大,越往前走,只看到山越高越大。當時心裡就想,山雖然移不動,但我一定要盡我自己的力量,去努力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我便深深地感受到了群眾的貧窮和落後,於是我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內強素質、外強服務,努力改變村民們的貧困面貌。

入戶走訪群眾

人民的信任就是我們的責任。唯有實幹,才能不負重託。我深知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長肩上之重擔,打鐵還需自身硬,我首先內強自身素質。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學習原則,樹立謙虛好學的心態,講實效,努力提高創新能力。  2018年3月一來到村裡開展駐村工作,我便逐組入戶調研,深挖身為一類貧困村的冗袍村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瓶頸。針對冗袍村存在的基礎設施滯後、產業基礎薄弱、村民內生動力缺少、信息閉塞等發展短板後,我「軟硬」兼施。  只有先解決思想問題,扶貧工作才能進入快車道。我依託黨建工作、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志智雙扶等活動,努力讓村民等靠要思想「軟著陸」。  通過村黨支部組織生活會、群眾會或入戶方式,向廣大農村黨員、村民宣講,幫助他們領會精神、吃透政策,實現重要精神、重要工作、重要信息及時有效的傳達。並藉助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活動,開展了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冬季充電」等宣講。

組織「送科技、送溫暖」志願者活動

通過與群眾一起拉家常、話發展、談感受等方式,了解群眾當前的所思所盼、了解群眾脫貧致富的想法、了解他們今後產業發展的意願等,鼓勵群眾積極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擺脫困境,引導群眾「我要脫貧」思想。  同時,開展樹立「家風家訓」活動,制定村規民約。帶領村兩委幹部、駐村工作隊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有效帶動了群眾愛護衛生,人居環境有較大改觀。  圍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讓村、群眾提升「硬實力」。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群眾發展意願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爭取扶貧項目資金,發展種養殖產業。通過免費向群眾提供雞苗、蜂糖李苗、砂糖橘苗、蜜蜂等,開展種養殖技能培訓,讓群眾掌握一些種養殖的技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既激發了群眾積極性,又提高了群眾致富能力,拓寬致富渠道。  通過產業項目的實施,儘可能讓群眾受益,儘早脫貧致富。尤其是2020年由村社合一發展的佛手瓜種植項目,填補冗袍村無支柱產業的歷史。為實現全村串戶路全覆蓋,我組織工作隊將全村未硬化的串戶路一一測量,進行整體規劃,並爭取鎮項目辦立項、有關部門資金支持,由農戶投工投勞完成串戶路硬化810平方米,實現「戶戶走上水泥硬化路」。  另外,我積極向縣掛幫領導、局領導、鎮領導匯報,爭取資金支持,完成了駐村工作隊食堂、宿舍、村委會辦公樓的改造,駐村工作隊的生活條件、村辦公條件得以較大改善。  冗袍村地理位置偏遠,處於交通死角,甚至部分寨子生存環境惡劣。我以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為契機,鼓勵群眾大膽「挪窮窩」。我積極宣傳、動員村民易地扶貧搬遷,帶領群眾代表到龍坪鎮安置區、邊陽安置區參觀,爭取打消村民顧慮。  當聽到搬遷戶班小新高興地言道「感謝國家扶貧政策好,感謝黨隊長和駐村工作隊的及時幫忙,這次搬遷真的解決了我一家人的燃眉之急」。我很是欣慰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天道酬勤,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冗袍村於2019年底全面實現貧困村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176戶744人於2020年底實現全部脫貧退出。  看到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提升,村民出行條件、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加,由衷發自內心的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感謝扶貧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幹部的默默付出,我內心是滿滿的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見習編輯 梁珍情

編輯 孫遠銘

編審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這一年丨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第一書記田漢
    我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總隊副總隊長田漢,2019年5月派駐羅甸縣紅水河鎮羅暮村任第一書記。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喧鬧的城市,駐在了羅甸縣南部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羅暮村。彎彎曲曲的村組路、參差不齊的民房、畜糞遍地的院落、破舊的豬圈牛棚、荒廢的土地等讓我在寂寞的夜晚深思。駐村這一年,我離開了年邁的父母、離開愛我的妻子、離開了年幼的女兒,在這裡替打工的群眾孝敬父母、照顧兒女。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我叫韋鳳鑫,是羅甸縣委組織部的一名幹部,現為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簡萬祥(右)幫助群眾實施串戶路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慢慢前進,我的思緒隨著後退的山色悄悄回放。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駐村就是兩年。兩年,是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是一戶戶的政策落實,是一件件的小事辦好。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北亭村有段美麗的邂逅丨羅甸縣茂井鎮北亭村...
    我叫譚久平,是羅甸縣公安局派駐茂井鎮北亭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盯著筆記本上的數據,我深感作為駐村工作隊長的責任重大,暗下決心:我必須當好這個帶頭人,建一個好團隊,把群眾發動起來,帶領他們一起脫貧致富。譚久平在查看油茶長勢如何把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 「我的扶貧故事」一駐三年,我與打金結下了不解之緣|羅甸縣木引鎮...
    我叫岑桂剛,2017年9月,單位選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2018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木引鎮打金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後,我和駐村隊員、村「兩委」幹部一起,主動想辦法出點子,深入各自然寨召開群眾會、院壩會聽聽群眾想法,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共商村級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我當時愣住了,來之前是在沫陽鎮黨建辦上班,所謂術業有專攻,平時接觸的都是些黨建的知識,對開辦農家樂這件事情還真不知道從何下手,我思考了兩分鐘以後,對她說:「姐,我回去問問這方面的工作人員,明天答覆你。」當時我就感覺到了作為一名一線駐村幹部,肩上的擔子是沉甸甸的,它就像是早晨的太陽承載著村民春種秋收的夢,是一年的希望。於是,我下定決心,多學習、多取經,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
  • 「我的扶貧故事」以赤子之心攻克貧困|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
    我叫班洪貝,是羅甸縣龍坪鎮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猶記得2015年,我帶著莊嚴的承諾,踏上脫貧攻堅的徵程。簡單吃了兩口,我主動送姐姐去學校,老人房子距離學校很遠,需要步行3公裡,抬頭望著林間小道,道路有點陰暗溼滑,兩雙腳步,一雙輕快,一雙沉重……班洪貝(中)挨家挨戶宣傳扶貧政策猶記得清晨牛圈上公雞打鳴聲未消,房東叮鈴噹噹的提著水桶,孩子帶著睡意木然的提著小塑料桶跟在後面,我也不知是第幾次同樣的提著水桶跟在大叔後面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當我走到他家院壩時,他拄著拐杖正在屋簷下坐著,我上前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次愉快而輕鬆的談話,沒想到他的臉一下就拉下來了,說道:「你們這些網格員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公平,村裡某某家有壯勞力,兒子又在當兵,好手好腳,還被評上貧困戶,我看你們是瞎了眼睛,被豬油蒙了心。」他說得毫不客氣,我卻連他說的是誰都不了解,一時間,我手足無措、無言以對。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真意做好幫扶工作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
    針對農戶的疑惑和困難,我及時入戶了解情況,將扶貧政策講清楚,耐心地做工作,轉變他們的思想。為方便群眾聯繫,我在每家都張貼了連心卡,在村內設立了多個便民意見箱。練軍發放稻花魚苗2018年,我注意到西竹壩區從2017年秋收後到2018年3月的整個冬季稻田荒蕪、菌棚閒置,如何發展產業成為了我每天思考的問題。我主動聯繫親戚朋友,引進麒麟西瓜,在西竹壩區開展大棚種植試驗。
  • 「我的脫貧故事」房屋煥新 心懷感恩丨羅甸縣鳳亭鄉班臺村村民黃保滑
    我叫黃保滑,生於1990年,貴州黔南羅甸縣鳳亭鄉班臺村2組村民,家庭人口6人。因父親早逝,母親為了照顧這個家積勞成疾,家庭生活困難,一日三餐難以保障,無力扶持哥弟兩人上學,僅初中畢業就跟隨鄉親外出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個稱職的隊長|羅甸縣龍坪鎮八木村工作隊隊長...
    我叫陸安國,是羅甸縣龍坪鎮的一名幹部。但我仍堅信要使工作順利推進、必須先做好思想工作,第二天我獨自一人前去做思想動員,帶著感情跟群眾接觸交流,對他們說:「你們把我當成你的親人,有什麼困難跟我說,不要怕麻煩我」並給他們解釋政策,引導他們支持工作,當講到內心深處時,群眾完全放下戒心,也都對我袒露了心聲,講了家裡的難處,經過我的耐心引導,最後爭取到了群眾的認可支持。
  • 「我的扶貧故事」「兵支書」脫貧路上立新功|羅甸縣斛興街道玉都...
    我叫冉勇,現任黔南州羅甸縣斛興街道玉都家園脫貧攻堅工作隊長。我在2003年12月應徵入伍到瀋陽軍區服兵役,2005年10月1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2008年12月退伍。在部隊期間我曾被評為優秀士兵,並榮獲個人三等功。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情打開心扉 用實幹換取信任丨織金縣新場村...
    我叫陳井彬,2016年10月,在鄉黨委的安排下,我有幸成為新場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和包村幹部,擁有了雙重身份。  雙重身份幹一件事情,就是脫貧攻堅,怎樣幹好這件大事,我的秘訣就是用真情打開心扉、用實幹換取信任。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我叫王小拎,家住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裡況二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布依族婦女。而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丈夫2017年去世了,22歲的兒子言語和肢體均屬二級殘疾,無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全靠我一個人養活,我家是貧困戶。但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兒聰明乖巧,現在都勻職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