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冉勇,現任黔南州羅甸縣斛興街道玉都家園脫貧攻堅工作隊長。我在2003年12月應徵入伍到瀋陽軍區服兵役,2005年10月1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2008年12月退伍。在部隊期間我曾被評為優秀士兵,並榮獲個人三等功。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終秉持著軍人退伍不褪色的剛毅品德,始終把搬遷群眾的衣食住行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把幹部的身心健康放在心上。
2018年10月,我被街道黨工委派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玉都家園任支部書記。到玉都家園工作以來,我始終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工作,用軍人退伍不褪色的剛毅品德,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用腳走遍小區的每個角落。
冉勇(中)為安置點小朋友過六一兒童節
發揮制度優勢,樹立正反面典型 玉都家園的搬遷群眾有553戶2338人,他們來自不同的鄉鎮,由於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生活習慣,有個別搬遷群眾的行為比較隨意,我按照社區居民公約的管理規定對不良行為進行曝光,並在小區管理臺帳上登記備案。同時我們每月組織開展家庭衛生評比,推選出乾淨整潔的家庭作為家庭衛生文明戶,在小區榮譽榜進行公開,發放洗潔精,洗衣粉等進行物質鼓勵,從而使居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成為了新市民。 發揮組織優勢,服務好搬遷勞動力就業 受疫情影響,搬遷群眾的就業更加艱難。為了能夠實現搬遷群眾穩定就業,我組織召開兩委會議討論研究。要解決好搬遷勞動力就業,必須摸清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意願。於是我們決定由支部書記負總責,以各包樓幹部為小組,幫扶責任人為成員,形成上下聯動,一邊做動員宣傳工作,一邊與就業局對接,尋求就業崗位,因人找崗,因崗推人,做到人崗相適。
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目前玉都家園外出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寧夏等省外務工1025人,在縣內建築工地、超市、楚峰源、物業公司等務工725人,同時聯合縣就業局和創世紀培訓學校在家園開展家電工、焊工、西式麵點、手工刺繡等培訓4期200餘人次,全面提升了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的職業道德、就業觀念、生活素質、衛生安全、法律法規、勞動維權、感恩教育等方面的素質。
冉勇(左二)走訪慰問困難黨員
我們通過輪訓的方式確保了每個搬遷家庭有1人以上掌握1門以上適用技術,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每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激發了他們的內生動力。同時,通過玉都家園「互助交流微信群」及時了解掌握搬遷就業群眾生活和家庭情況、隨時為他們解決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我經常會到留守老人家中,通過微信視頻讓留守老人和在外務工人員進行視頻通話,讓在外務工人員親眼了解老人在家的生活情況,使在外務工人員放下牽掛,安心工作。
發揮兵頭將尾作用,提升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 作為黨支部書記的我,始終把工作責任扛在肩上,衝在前面,挑戰困難和問題。小區的搬遷群眾中大部分是布依族,只會說部分漢語,我們在溝通交流上有一定的困難,於是我就挑選會說布依語的黨員、幹部組成服務小組,針對性開展各類政策宣傳,同時了解、收集他們存在哪些困難。
冉勇(左)走訪困難群眾
為了讓搬遷群眾有困難找黨員、找組織,我建立了「一幫一」工作機制,即由樓棟長、就業信息員、服務中心幹部等組成幹部幫扶隊伍,對搬遷群眾實行一對一幫扶。搬遷群眾有什麼困難和問題,隨時都可以找到幫扶幹部。為了發揮好黨支部黨員的模範作用,我把住在各棟的黨員、服務中心幹部、樓棟長等管理人員製作成服務聯繫卡張貼在各棟公示欄,這樣服務中心幹部和黨員既發揮模範作用,又接受了群眾的監督,讓群眾有困難就能第一時間找黨員、找幹部、找樓棟長。及時解決了小區居民在辦理戶籍遷移、水電費繳納、民政低保等方面問題200餘人次,減少了居民來回跑路的煩惱。
到安置點工作以來,我始終默默無聞地耕耘著玉都家園這片熱土,為這片熱土灑下心血和汗水,我始終保持著臨戰不亂、勇於擔當的軍人本色,為小區建設發展添磚加瓦,讓搬遷群眾洋溢幸福的笑容。我也得到了搬遷群眾的一致好評。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