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夫妻」 舍「小家」為「大家」|黎平縣龍額...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

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

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每次遇到數據清洗工作,我們總是加班加點研究上報數據、貧困戶致貧原因、指導鎮政府幹部開展工作等,嚴格把關鎮上數據質量關、資料完善關等,高效完成了每階段數據上報、貧困戶信息採集和錄入工作及對照「五個一批」幫扶措施對號入座及高效完成資料的更新,實現了零差錯、零漏報。

作為扶貧工作站業務人員,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計算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及時、準確上報各種材料、報表和數據,為領導的決策部署提供數據依據。並搞好政府各股室站所的工作聯繫、工作銜接,做好不拖延、不被動。

在駐村幫扶工作中,我們用真情,扶真貧。

思姑村石昌善與母親陸奶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我丈夫石慶平的結對幫扶戶。在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解決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2019年成功脫貧。在走訪中發現,由於石昌善常年外出務工,母親陸奶紅(78歲)成了留守老人,無人照顧。我們夫妻倆時常看望她,陪她拉家常,送上生活物資。

駐村幹部石慶平和陸建梅給貧困戶送生活物資

老人經常說:「我簡直多了一對兒女,你們兩個比我親兒子還要孝順。」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覺得做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9年是黎平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龍額鎮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勝的決戰之年。同為扶貧幹部、駐村幹部的我們約定群眾脫貧的那天就結婚。終於,在2020年1月我們縣勝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和國家成效考核,全縣順利脫貧。可是,緊接著突遇新冠疫情,導致了我們婚禮再次延遲。

2020年11月24日,在勝利通過省成效考核的時刻,我們終於舉行了婚禮。那時又適逢國家成效考核工作進行,為了能順利通過成效考核工作,我們自願放棄了婚假,迅速投身到扶貧工作中來。

我相信有千千萬萬個和我們一樣,舍「小家」為「大家」的一線幹部,正是因為他們積極貫徹黨扶貧開發事業的方針部署,正是因為他們切實為民服務、因地制宜想方法、想思路,才有了千千萬萬的特色脫貧之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整理

編輯李貝多

編審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舍小家為大家:扶貧夫妻檔的鄉村戰「疫」掠影
    (抗疫最美家庭)舍小家為大家:扶貧夫妻檔的鄉村戰「疫」掠影  中新網南陽5月21日電 (記者 韓章雲)在「5·20」這個全民示愛的浪漫日子裡,河南省唐河縣駐村扶貧幹部王偉和同是駐村扶貧幹部的丈夫王海淼並無暇品味甜蜜,兩人各自所在的村子相距近一個小時的車程,而兩人共同的小家在縣城。
  • 【我的扶貧故事】為「大家」舍「小家」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百裡杜鵑管理區廣大黨員幹部犧牲無數個周末、節假日和晚上,堅守在脫貧攻堅崗位,日夜奮戰,為「大家」舍「小家」,遠離年邁體弱的父母、遠離朝夕相處的愛人、遠離嗷嗷待哺的幼子
  • ...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精準扶貧丨黎平縣永從鎮中羅村幫扶幹部龍滔
    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 「我的扶貧故事」陳亮:舍小家為大家無怨無悔
    我找到了唐松的弟弟唐光富,與他進行商量,希望他能讓出兩間房給唐松居住,唐光富答應了。住的問題解決了,孩子上學的事該怎麼辦呢?然後我又來到中坪小學進行對接聯繫,學校承諾只要孩子回來就能正常上學,另外我還為兩個孩子申請到了教育資助。現在,唐松的兩個孩子均正常讀書且成績優異。
  • 「我的扶貧故事」張貴海:舍小家為大家,做群眾的貼心人
    自擔任扶貧站負責人以來,他始終牢記職責,堅持深入村組調查研究,指導幫助各村(社區),尤其是老麻塘村和新寨村2個貧困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工作,同時為黨委政府建言獻策。通過不斷銜接、不斷走訪、不斷總結思考,為滑石鄉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戶主石堂文2015年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經鑑定為重度二級殘疾;其兒子石錦嶽天生智力缺陷並伴有全身肌肉萎縮,為重度一級殘疾;女兒石錦蓉剛上幼兒園;全家所有重擔都落在妻子龍光必身上,既要為家庭開支操勞,又要照顧二殘一小,十分辛苦。    第一次進入石堂文家,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對全村235戶972人的貧困人口進行全覆蓋走訪,對他們情況做到心中有底;制定好脫貧方案,做好貧困戶的動態調整,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把扶貧政策用好,把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我知道,駐村工作要從小事做起,每年的農忙時節都會和群眾一起活躍在田間地頭,出點力,幫點忙。
  • 「我的扶貧故事」瑤鄉「山鳳凰」立志反哺家鄉|黎平縣順化瑤族鄉己...
    「姐姐,你看我這畫畫得怎麼樣?這是我們老師布置的作業,我修改了好幾次都覺得不滿意,你給我提一點建議吧。」劉婢年是黎平縣順化瑤族鄉己貢村二組建檔立卡戶劉啟光之女,當時正值盛夏,烈日高照。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個額上滴汗、眼神有光、嘴角上揚,熱情得像這六月驕陽的瑤族姑娘劉婢年。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2020-11-2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2018年2月,組織選派我下村擔任州級極貧鄉鎮黎平縣地坪鎮岑懂村駐村第一書記。岑懂村有137戶577人,其中貧困戶33戶129人,全村有黨員18名,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種植油茶、鉤藤和生豬養殖為主,村小,可工作量卻不小。
  • 「我的扶貧故事」美好生活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民...
    我叫潘應國,是一名年輕的「80後」村幹部,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侗族青年,為回應村民的期盼,積極支持家鄉建設,我同妻兒回到村裡,助力家鄉發展。   我回來後不久,正是村裡進行換屆選舉之時,在選舉會議上村民們集體推薦我擔任高掌村村民委員會文書,同其他當選村幹部一同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工作。我帶著滿心的期待和飽滿的熱情,開始了這份工作。從未加入過組織工作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組織生活、吃透文件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等日常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工作令我終生難忘丨黎平縣德化鄉培基村...
    我叫伍銘禮,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政府扶貧工作站的工作人員。2017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考入德化鄉參加工作,同月我被委派到德化鄉最偏遠的培基村任扶貧駐村幹部,負責培基村的脫貧攻堅相關工作。到村的第一天,我和村支書沿著泥濘的泥巴路緩緩向村裡走時,村裡貧困的景象讓我驚訝。那時,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紮根於此,讓村子變得更好。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為大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臺江縣排羊鄉...
    2018年3月,當局領導就輪換駐村幹部一事徵求我的意見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到貴州黔東南臺江縣排羊鄉富強村參加駐村幫扶工作,儘管之後就忍痛離開了正在坐月子的愛人和未滿月的小女兒。坪寨村二組村民顧永珍停下跳舞的腳步對我說:「以前我吃了晚飯除了看電視,就是上床睡覺,自打家門口修了踩鼓場,每天都要去活動一下筋骨才感覺舒服。」嶽剛(右二)在富強村合作社選辣椒要徹底擺脫貧困,產業扶貧是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作為一名90後幹部,5年來,我與許多同仁一樣,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揮汗如雨,「山崗上有我們的腳步,小河邊有我們的理想,天地間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樸的老鄉……」花溪鄉是全縣深度貧困鄉,有貧困人口1135戶4928人,全鄉十個村(社區)中深度貧困村就佔了3個,是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摸清底數 用政策扶貧
    剛到羅坳村的時候,沒有基層經驗的我,害怕會拖累我的隊員們,害怕會耽誤國家脫貧的步伐......我思考了好幾個日日夜夜,既然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那我就從零開始,加強學習,把國家的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才是我當前考慮的問題。就這樣,我帶著對扶貧工作的熱情,帶著對群眾的真情,加強對脫貧政策的學習,為老百姓辦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知命之年初心在 老驥伏櫪志尤堅|黎平縣高屯街道...
    我叫歐幫根,今年57歲,是貴州省黎平縣一名老茶人,制茶已有十餘年。在多年的茶產業發展中,我堅持精準選址、選苗,精心管護,培育好基地、好產業,並秉承茶葉初心,堅持做有機茶,健康茶。十年磨礪,我的茶葉榮獲了各類金獎,打響了自己的茶葉品牌。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朵醫療扶貧路上的鏗鏘玫瑰|冊亨縣百口鄉衛生...
    「不折不扣落實醫療扶貧政策,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們百口鄉醫務工作者將政策措施落實到最後一公裡的行動體現。我叫孫永水,是冊亨縣百口鄉衛生院一名醫務工作者。我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年輕女生,猶如一朵朵醫療扶貧路上的鏗鏘玫瑰,長期紮根在基層,感知群眾疾苦,真心結交群眾朋友,做群眾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