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陸建梅,2017年10月,加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人民政府這個大家庭。同年,遇到了我的丈夫石慶平,我們倆主要負責扶貧工作站建檔立卡管理工作。
我們也是平金村和思姑村的駐村幹部。三年來,我們共同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變身「扶貧夫妻」,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龍額鎮脫貧攻堅幹部的優秀風採。
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數據,配合開展各項普查、迎查工作。收到省、州、縣扶貧辦下發的各種數據報表後,我們自己先研究,然後講給各個扶貧幹部,這樣,也能為大家節省更多時間。
每次遇到數據清洗工作,我們總是加班加點研究上報數據、貧困戶致貧原因、指導鎮政府幹部開展工作等,嚴格把關鎮上數據質量關、資料完善關等,高效完成了每階段數據上報、貧困戶信息採集和錄入工作及對照「五個一批」幫扶措施對號入座及高效完成資料的更新,實現了零差錯、零漏報。
作為扶貧工作站業務人員,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計算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及時、準確上報各種材料、報表和數據,為領導的決策部署提供數據依據。並搞好政府各股室站所的工作聯繫、工作銜接,做好不拖延、不被動。
在駐村幫扶工作中,我們用真情,扶真貧。
思姑村石昌善與母親陸奶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我丈夫石慶平的結對幫扶戶。在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解決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2019年成功脫貧。在走訪中發現,由於石昌善常年外出務工,母親陸奶紅(78歲)成了留守老人,無人照顧。我們夫妻倆時常看望她,陪她拉家常,送上生活物資。
駐村幹部石慶平和陸建梅給貧困戶送生活物資
老人經常說:「我簡直多了一對兒女,你們兩個比我親兒子還要孝順。」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覺得做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9年是黎平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龍額鎮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勝的決戰之年。同為扶貧幹部、駐村幹部的我們約定群眾脫貧的那天就結婚。終於,在2020年1月我們縣勝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和國家成效考核,全縣順利脫貧。可是,緊接著突遇新冠疫情,導致了我們婚禮再次延遲。
2020年11月24日,在勝利通過省成效考核的時刻,我們終於舉行了婚禮。那時又適逢國家成效考核工作進行,為了能順利通過成效考核工作,我們自願放棄了婚假,迅速投身到扶貧工作中來。
我相信有千千萬萬個和我們一樣,舍「小家」為「大家」的一線幹部,正是因為他們積極貫徹黨扶貧開發事業的方針部署,正是因為他們切實為民服務、因地制宜想方法、想思路,才有了千千萬萬的特色脫貧之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整理
編輯李貝多
編審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