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 來到村裡,我首先通過與群眾交心談心,聽群眾怎麼說,了解村情民意、溝通民心、增進感情。 駐村工作中,我每到一戶貧困戶家裡,都認真詳細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現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並認真作好記錄,我和村「兩委」通過與村民「拉家常」,召集村民召開板凳會、座談會,傾聽群眾對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梳理歸納和分析。
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指標要求,精準識別,精準施策,才能精準脫貧。對全村235戶972人的貧困人口進行全覆蓋走訪,對他們情況做到心中有底;制定好脫貧方案,做好貧困戶的動態調整,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把扶貧政策用好,把好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我知道,駐村工作要從小事做起,每年的農忙時節都會和群眾一起活躍在田間地頭,出點力,幫點忙。 苗甫3組貧困戶羅朝忠家,家所處環境山高坡陡、海拔落差大,阻礙和制約了生產發展,但又能利用冷屏山這一獨特自然資源來發展種草養牛,通過幫助他家通過小額貼息政策貸款50000元,購買能繁母牛22頭,幫助聯繫免費提供優質金銀草種,指導他科學種植5畝,教會如何進行牧草青貯,如何防病和科學飼養管理,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動員搬遷至重安堡上。
「扶貧先扶志」是實現脫貧的基礎,讓他們轉變觀念,內心想脫貧想發展,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解決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在村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6次,培訓600多人次。利用組織召開庭院會,板凳會、座談會、小組會和貧困戶政策宣傳會等,宣傳相關的扶貧政策,與貧困戶交流思想,傾聽群眾對農業產業發展,找準脫貧的方法路徑,宣傳一些脫貧先進人物的事例、艱苦奮鬥家庭,激發那些思想落後,得過且過,滿足於現狀,沒有進取意識,脫貧意願不強,缺乏脫貧方法的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同時利用遠程教育平臺、農民講習所、大喇叭等開展大講堂學習培訓,宣傳扶貧政策,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駐村工作遠比想像中的困難和艱苦,原來村委會辦公場地不足50個平方米,開會都要在村民家中。通過積極向上級部門、幫扶單位爭取資金,加強村「兩委」陣地建設,現在500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樓,2200平方米村委會文化活動場所,已投入使用,投資近500萬元的村級公路拓擴寬建設,已建成通車,改變五福村路面狹窄、道路損壞、交通不暢的局面。
我作為村第一書記,在加強村支部建設,謀劃好村級產業發展,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都應該起表率作用。 駐村來我一直帶頭堅持上好班,上早班,按照我們農村「天亮出門辦事、趕場順便辦事」的習俗,堅持每天7點半左右就開門上班,方便群眾辦事,我們在村將「人常在、門常開、事常辦」改為「人早在、門早開、事早辦」。 村民們對駐村幹部也非常歡迎,說了一句口溜:「駐村幹部來到村,惠民政策暖民心;大家齊心謀發展,共建和諧新農村。」這首順口溜道出了五福村的和諧,也道出了村民們對駐村幹部的歡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