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立足於生態優勢,因地制宜保護和利用山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文旅康養、特色農業和林產加工等生態型產業。圖為遊船行駛在泰寧縣大金湖湖面上。姜克紅 攝
走進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金溪河淙淙東流,青山蔥蔥鬱鬱。村口一塊花崗巖石碑上,「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幾個字熠熠生輝。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後來,村民們自發把囑託寫進村規民約,刻在石碑上。
多年來,三明牢記囑託,將生態理念貫徹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常抓不懈,做到綠色發展一以貫之,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上扛起責任勇於擔當,堅決守好生態底色、打造發展亮色、改善民生成色。
綠色指揮棒舞得虎虎生風
傳統印象中,環保因「燒錢」而使企業壓力大,但福建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卻靠上馬減排項目賺了1.2億元。
這源自三明開展的排汙權交易。
「我們積極推行排汙權交易,鼓勵企業自主淘汰落後產能,引入先進生產工藝和汙染治理工藝,以市場槓桿撬動減排。」三明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林大茂說,早在2014年,三明便在8個主要行業試行實施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2016年起全面實行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
經多年市場培育,當地企業逐漸形成了資源有價意識,節能減排成為自覺行動。到目前,三明排汙權出讓累計成交總額41904萬元。
青山紙業通過實施造紙廢水深度處理和鍋爐煙氣脫硫工程,產生了可交易排汙權。利用出讓排汙權收益,青山紙業加碼環保投入,上馬了高爐超低排放改造、鍋爐溼法除塵、汙水深度處理等汙染治理項目,進一步降低汙染物排放量。
與此同時,三明賦予了排汙權金融屬性,協助企業將排汙權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去年4月,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企業自有可交易排汙權為抵押物,向興業銀行三明分行貸款3000萬元。這是我省首例自有可交易排汙權抵押貸款業務。
近年來,三明充分利用金融、保險等市場槓桿,撬動環保自覺,用綠色指揮棒引領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排汙權交易、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等改革,取得了企業、政府、社會共贏的效果。
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直接與企業評先評優、信貸、項目申報等掛鈎,從而促使企業從漠視汙染、被動應付,向重視環保、主動減排轉變,扭轉了環保領域「違法成本低」的局面;推行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有效提高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水平,降低政府負擔,全市共102家企業投保環境汙染責任險,保額達9215萬元。
綠色指揮棒不僅引領企業,更為黨政領導幹部指明了生態導向。
「水淨、河清、天藍、地綠、居怡……」這不是環保口號,而是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標。每年全市兩會上,三明市委書記、市長都要與各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籤訂一份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納入其中。為精準治理,三明還根據每個區域經濟、能源消費、環境容量等情況,將12個縣(市、區)分為重點開發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三類進行差異化考核。
承諾了就必須兌現,否則「綠色指揮棒」將給領導幹部「當頭一棒」。「我們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目標責任書納入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並提高考核權重,倒逼各地黨委、政府全面落實屬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林大茂說,目標責任書考核事項佔市對縣績效考核總分值的10%,比地區GDP、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的分值更高,為分值最高的考核事項。
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末頁
【責任編輯:伊寧倩】
來源: 福建日報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三明市區有三處空氣品質國控監測點,其中一處位於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年,三鋼廠區內PM10監測數據為94ug/m3,市區監測數據為80ug/m3;2020年以來,三鋼廠區PM10降至37ug/m3,與市區監測數據相同。
數據變化的背後,是三鋼集團的綠色轉型之路。
三明先有工業後有城,是全省唯一一個在中心城區有大型企業的設區市。矗立在城中心的三鋼集團,曾經給三明貼上「工業汙染嚴重,城區霧霾不散,猶如過江烏龍」的標籤。1979年,三明被國家列為75個全國重點汙染城市之一。1995年,三明市區降塵量與鞍山、包頭並列全國第一。公司安環部部長郭光章還記得,老百姓面對粉塵汙染時無奈表示「一年吃進一塊磚」。「我們真切認識到環保事關『生死』,必須放在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位置。」郭光章說。
三鋼開始綠色轉型徵程:先後制訂了《三鋼集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三鋼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十幾項制度,彙編成冊;新建項目時,嚴格遵循國家產業政策,落實汙染防治設施「三同時」制度,推進汙染物減排;當生產與環保發生矛盾時,生產必須為環保讓步;當資金周轉困難時,優先保障環保資金的投入。
2018年10月,三鋼集團在國家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意見出臺前,率先啟動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計劃投資約5億元,實施120多項超低排放改造,力爭經過三年努力,提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
環保事業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近十年,三鋼累計投入環保資金約13億元,全面提升環保裝備水平,每年的環保運行費用均保持在8億元以上。「即便是在三鋼出現巨額虧損的2015年,仍然投入約4000萬元用於汙染治理。」郭光章說。
如今的三鋼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獲得「AAA國家級旅遊景區」授牌,2019年被評為福建省首家鋼鐵工業觀光工廠。同時,三鋼也成長為年產1200萬噸鋼、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綠色是發展的最好底色,綠色為發展添亮色。三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全力培育綠色新動能。
三明全域樹茂林豐,生態資源豐富。去年,當地提出發展全域森林康養產業,並制定全省首個全域森林康養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我們委託北京林業大學團隊,編制三明市全域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和7個市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規劃設計。」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三明還推動組建三明市森林康養基地「十養」聯盟,讓企業組織起來找市場、打天下。目前,大田桃源睡眠小鎮、泰寧境元、清流天芳悅潭、永安天鬥霞鶴等基地已開放營業。
大田縣整合赤頭坂國有林場優質森林資源和三明市第一醫院醫技資源,通過對國有林場原有辦公樓、職工宿舍樓、會議室等進行改造提升,發展桃源睡眠小鎮項目。
「我們開展了中醫助眠、膳食助眠、醫技助眠、森林療養助眠等康養活動,打造『森林+醫養結合』特色產品,設立睡眠專科門診,將『焦慮伴睡眠障礙』列入醫保特殊病種報銷目錄。」大田桃源睡眠小鎮運營負責人塗聯明說,目前小鎮已開發「2天1夜」「3天2夜」等「追夢」系列森林康養套餐產品及30餘種助睡眠藥膳,並配有國際先進的睡眠腦電監測系統等醫養設施。
綠色惠民紅利越來越豐厚
好生態能不能賣出好價錢?在閩江源頭,建寧縣走出了一條綠裡淘金、生態富民之路。
「今年是個豐收年,種蓮收入30多萬元,雜交水稻制種收入6萬元。」盤點一年下來的收入,建寧縣裡心鎮花排村宏壘家庭農場農場主李崇芳喜上眉梢。今年他藉助家鄉的特色生態資源優勢,在農場內種植了100畝蓮子和40畝雜交水稻制種,還管理了200棵梨樹,吃上了「生態飯」。
依託好生態,山上種梨又種桃,田裡還有建蓮和一大片雜交水稻制種,這是建寧縣農民的「致富套餐」。建寧生態特色農業正邁出新步伐。全縣蓮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23.4億元,梨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8.51億元,雜交水稻制種全產業鏈產值19.43億元。
好生態,才能有好生活。縱觀今日三明,生態紅利觸手可得,百姓收穫滿滿獲得感。
近年來,三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抓好中央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2015年來,三明市區優良空氣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消滅劣五類水,2018年率先消滅劣四類水。
與此同時,三明大力推進「綠盈鄉村」建設,構建生態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我們按照『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要求,持續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林大茂說,截至目前,全市1736個建制村中,687個達到「綠盈鄉村」建設標準,佔比達39.6%。
公眾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匯聚生態保護合力。
為保障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激發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明定於每月27日,常態化開展「環保設施對公眾開放」活動,在全市範圍內集中開展環保設施對公眾開放,讓社會大眾更加貼近環保工作,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推動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好生態不僅營造宜居新生活,更為老百姓致富增收開闢了新空間,帶來新機遇。
秋去冬來,三明廣大鄉村依然綠意濃厚。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兄弟綠裡「淘金」,演繹著一幕又一幕生態惠民的故事;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扶貧幹部創新有為,善作善成,貢獻著一個又一個關於脫貧致富的綠色方案。
在世界自然遺產泰寧縣,處處可見拿著畫筆、畫板進行寫生創作的人群。
「此處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獨有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觀、古建築群、特有的徽派建築以及人文風情,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寫生素材。」 2016年,江西人黃良軍,一眼相中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這塊寶地,當即決定在崇際村投資建成大美古韻寫生基地。如今,寫生基地已與近100所高校對接,多所高校師生成為常客。去年,共接待寫生團隊3.2萬餘人次。
除打造全域化寫生基地,崇際村還通過「合作社+貧困戶」及「量化折股」等方式,建成崇際「豆腐文化體驗館」,將全村貧困人口全部吸納進合作社發展。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部分村民及貧困戶在際下、上清溪、九龍潭等景區就業。早在2017年,崇際村25戶貧困戶便已全部脫貧。
(記者 張輝)
大力弘揚「三明實踐」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
福建日報評論員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從這裡起步,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醫改經驗成為全國樣板,老工業基地「老樹發新枝」……三明市以其一以貫之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成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地方樣板。
「三明實踐」,充分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厚的實踐底蘊和真理偉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殷殷關懷催奮進。20多年來,三明市廣大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託,不斷加快「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三明建設,為各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福建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當前,全省廣大幹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我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要大力弘揚「三明實踐」,立足新發展階段,服務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
弘揚「三明實踐」,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三明實踐」的重要特色就是20多年來不折不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探索黨員110、「168」基層黨建等做法,推動形成領導有力、組織高效、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的政治氛圍。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大力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親自倡導和踐行的「滴水穿石」「四下基層」「四個萬家」「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等優良作風,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弘揚「三明實踐」,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從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到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三明實踐」表明,只有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我們要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服務並深度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堅持創新驅動,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讓創新創業創造在八閩大地蔚然成風。
弘揚「三明實踐」,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從林改、醫改到金融改革,從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鄉村振興再到生態治理,細察「三明實踐」,幾乎所有改革發展都著眼民生,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要大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為民服務的工作,加快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切實解決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在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
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新時代新徵程的號角已然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三明實踐」,用奮發有為的狀態、敢闖敢試的鬥志、開拓進取的精神,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