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症是由腸道蛔蟲病引發的,常由於腸道蛔蟲活躍,而向膽管逆行出現的急性上腹痛或者膽道感染。一旦症狀發作,常可導致病人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晚期病人可有脫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多見於6-8歲兒童、農民和孕婦。
一、發病的原因
蛔蟲常常寄生在人體的小腸中,偶爾進入上消化道,由於蛔蟲有喜鹼惡酸、愛鑽孔的特性,因此,當人體內環境改變的時候,可經膽總管鑽進膽道,甚至臨床上可見其從口吐出。
鑽入膽道的蛔蟲大部分為一條,很少為數十條,而且蛔蟲很少進入膽囊,多數停在膽管系統中,包括肝外膽管、肝內膽管。
蛔蟲在經過Oddi括約肌的時候會使其受刺激而發生痙攣,引起劇烈的疼痛,退出膽道或完全進入後,刺激消失,痙攣引起的疼痛也會緩解,同時,蛔蟲在膽道內活動也可以引起陣發性的疼痛。
然而,腸道的細菌也可隨蛔蟲進入膽道,導致膽道發生感染,引起膽管炎、膽囊炎、膽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敗血症、肝膿腫等,有的甚至因為蛔蟲鑽破膽管,形成膽汁性腹膜炎。
進入膽道的蛔蟲可以再次退出膽道,而未退出的蛔蟲最終會死在膽道。
二、臨床表現
1.腹痛
腹痛常常位於劍突下的中上腹部,表現為鑽孔樣的劇烈疼痛,患者表現為坐臥不安、大汗淋漓、輾轉反側、呻吟不止,一般疼痛持續時間為數分鐘,常常採取彎腰屈膝來緩解痛苦,
這是因為蛔蟲鑽入膽道或鑽出膽道或暫時安靜不動導致的,所以發作時劇痛間歇期正常的特徵表現。
2.無或輕度黃疸
因為蟲體圓滑,不容易堵塞膽道,所以,不易引起黃疸,但後期引起膽道感染或梗阻者黃疸明顯。
3.寒戰、發熱
多發生在發病後的24小時後引起的膽道感染。
4.腹部體徵
早期劍突下或右上腹輕微的固定壓痛,皮膚鞏膜輕度黃染,所以嚴重的症狀、輕微體徵是本病特點。
三、檢查辦法
1.臨床
表現為典型的右上腹鑽頂樣疼痛。
2.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
觀察有無蟲卵。
2.鋇餐檢查
可觀察到十二指腸內蛔蟲的陰影,靜脈膽道造影可在膽管內見蟲體樣條形陰影。
3.B超
可見典型膽道蛔蟲聲像圖,另有膽管擴張等。
4.糞便鏡檢
可見蛔蟲卵。
四、治療方法
1.解痙止痛針刺
常用的藥物有阿託品、654-2、可解除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絞痛。
2.驅蟲排蟲
烏梅丸和膽道驅蟲湯加減可對驅蟲治療有較好的效果,阿司匹林和食醋均可以制蛔,還有膽道排蟲湯效果不錯。
3.消炎利膽
病情開始的時候可以不必用抗生素,並發感染時可使用抗生素。膽道排蟲湯抗炎,感染較嚴重時則加用清熱解毒的藥物。
4.維持營養與水電解質、酸鹼的平衡
對於膽道感染嚴重者,全身中毒症狀重者可以予以禁食、輸液、給予維生素,並且補充有關電解質和酸鹼平衡藥物。
5.纖維十二指腸鏡取蟲
對崁頓在十二指腸乳頭或鑽入膽總管的蛔蟲均可取出。
6.手術治療
對於情形嚴重,無法進行保守治療緩解的,需採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