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1955年,艾倫·金斯堡的一首《嚎叫》震驚了美國文學界。今年11月,這位「垮掉派」領軍詩人的日記三部曲在美國出版了第一部,日記中記載了金斯堡在冷戰時期遊歷社會主義國家的所見所感。
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消息,該社已於2018年11月出版了「垮掉派」領袖詩人艾倫·金斯堡1965年1月到5月期間在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社會主義國家旅行時寫下的《鐵幕日記》(Iron Curtain Journals )。《鐵幕日記》由金斯堡傳記作家麥可·舒馬赫編輯整理,是金斯堡日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接下來,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還將出版剩餘的兩部日記:《南美日記》(South American Journals)、《美國的衰落日記》(The Fall of America Journals)。而且這三部日記,此前從未與世人見面。
好奇心旺盛的旅行者
很多人都曾讀過艾倫·金斯堡的成名作《嚎叫》:「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挨著餓歇斯底裡渾身赤裸,拖著自己走過黎明時分的黑人街巷尋找狠命的一劑……」長段的詩句湧動著潮水般的瘋狂,文字自由、奔放、大膽。金斯堡稱《嚎叫》的核心是他對於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親的未解情緒,但這首詩也同時記錄了他和垮掉派朋友的友誼,《嚎叫》頌揚了垮掉派的同伴,且猛烈抨擊了美國泛濫的物質主義。
這首詩在給艾倫·金斯堡帶來聲譽的同時,也給他製造了麻煩。《嚎叫》的語言被認為是原始的、可恥的,1956年這首長詩在城市之光書店出版銷售後,書店創始人費林蓋迪因為出售「淫穢作品」被當局拘捕。1957年後費林蓋迪被宣判無罪,《嚎叫》與垮掉派文學在美國也因這場官司廣為人知。
1957年,艾倫·金斯堡離開美國,定居巴黎,之後他輾轉全球各地旅行。他遊歷了西班牙、義大利和英國,1960年,他花了幾個月時間在南美洲遊蕩,並在秘魯長期逗留。在那裡艾倫·金斯堡探索了馬丘比丘遺蹟,並在亞馬孫地區尋找一種致幻藥物「死藤水」。1961年到1963年期間,艾倫·金斯堡在東非、以色列、希臘、柬埔寨、越南、日本等多地遊歷,其間他在印度逗留了15個月,並與幾位孟加拉詩人建立了友誼。
艾倫·金斯堡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旅行者,對冒險無分毫抗拒。他在旅行中保存了詳細的日記,他用詩句、對話、草圖描繪他的旅程,符號和思考填滿了幾百頁的日記。
波折不斷的古巴之行
1964年,他接受古巴文化部長的邀請,於次年前往哈瓦那參加作家會議。時值冷戰期間,古巴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爭中的棋子。複雜的局勢,讓金斯堡的古巴之行充滿了波折。起初,美國推遲辦理他的旅行證件,直到他威脅要採取法律行動時才拿到了證件。美國堅持冷戰政策,要求美國公民不得直飛古巴,金斯堡不得不做出複雜的旅行路線的安排。
艾倫·金斯堡對國際政治並不關心,他對古巴之行滿懷期待。1965年1月15日,金斯堡飛往墨西哥,他將從那裡前往哈瓦那。他很放鬆,在城中閒逛,他在日記中寫道自己的感覺正變得尖銳敏感,對未來的旅行他情緒高漲——
I was at last stepping on the giant bird to ?y to the Island of Cuba and premonitions of Marxist Historical Revolutionary Futurity with Wagnerian overtones lifted my heart, an abstract passion seized the Air?eld.
我終於踏上了飛往古巴島的巨型飛鳥,馬克思主義歷史革命未來的預感與華格納的泛音讓我振作起來,一種抽象的激情抓住了空氣。
在古巴,金斯堡尋求年輕人的陪伴,鼓勵言論自由。但古巴當局視他為挑釁者,並密切關注著他的行動。在日記中金斯堡寫道,智利詩人Nicanor Parra說他已經開始自我審查,但金斯堡說他無法做到 「安靜」。1965年2月份,移民局官員敲開了金斯堡的房門,告訴他他已經被無理由驅逐出境,要求他快速收拾行李,並安排他登上了幾個小時後飛往布拉格的飛機。
此後,金斯堡又遊覽了俄羅斯、波蘭、華沙等國家。當他再次回到布拉格,他被當地學生稱為「五月之王」,並搭乘平板車遊行。遊行中金斯堡與政府發生衝突,幾天後他遭到毆打、逮捕,並再度被驅逐出境。
1965年5月1日,艾倫·金斯堡在布拉格進行「五月之王」街頭遊行。
頑皮、不敬的觀察者
新近出版的「鐵幕日記」,記錄了艾倫·金斯堡在這些社會主義國家遊歷的經歷。他在冷戰的文化水域中,勾勒出一條波瀾壯闊的路線。艾倫·金斯堡在古巴分享美國新聞,討論性自由、同性戀、大麻和言論自由,這招致了政府的厭煩,他也因此被驅逐出境。同樣的經歷或多或少地在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地重演。這些日記很大程度地證明了金斯堡是一名頑皮、不敬的觀察者,但這也讓讀者更能通過這些日記接近金斯堡,他的頭腦並沒有被瘋狂所摧毀。
金斯堡日記編輯麥可·舒馬赫說,在寄往美國的信件中,金斯堡承認自己對古巴的性文化過於直言不諱。他還指出金斯堡的日記在捷克斯洛伐克大量遺失或被盜,金斯堡曾試圖通過當局尋找,但都無濟於事。這些日記記載了金斯堡對捷克斯洛伐克青年文化的看法,能夠為觀察1968年布拉格之春發生前夕的社會狀態提供歷史資料,因此丟失這些日記非常可惜。
被布拉格當局驅逐之後,艾倫·金斯堡繼續在蘇聯國家中遊歷。在對東歐國家日常生活的觀察中,他沒有表現出消極的冷戰傾向。他記敘當地的建築、歷史和生活,與當地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厚的共鳴,這或許與他的父母都是俄羅斯移民有關。有在古巴、布拉格被驅逐的前車之鑑,金斯堡更加謹慎地引導言論自由,這是他思想價值觀的核心。
1965年,艾倫·金斯堡在莫斯科紅場。
除了《鐵幕日記》之外,金斯堡日記三部曲還包括《南美日記》與《美國的衰落日記》。《南美日記》預計將於2019年秋季出版,日記記錄了他1960年在南美為期6個月的旅行。《美國的衰落日記》預計於2021年秋季出版。1965年到1968年,金斯堡在美國各地遊歷。他用鮑勃·迪倫給他的錄音機記錄了一些即興創作。《美國的衰落日記》將公布金斯堡在這一階段的旅行日記,以及錄音機錄下的從未公開過的內容,這些內容將有助於讀者理解金斯堡創作《美國的衰落日記》時的背景。
作者:新京報記者 呂婉婷
編輯:張進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