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之光灑滿山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2021-01-08 天眼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讓科技之光灑滿山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張泉    在這片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奮鬥著9100萬科技工作者。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湖海、山川戈壁中,寫在那些夙興夜寐、朝乾夕惕的歲月裡。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近一些最美科技工作者,記錄他們的故事。    【故事1】戰鬥,為了祖國和人民    春節前夕,一通緊急來電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醫內科學家仝小林退掉飛往海南休假的機票,扛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職責,登上了駛向武漢的高鐵。    大年初一,仝小林就直奔疫情「風暴眼」——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診治病人。而後,他又奔波於發熱門診、ICU、社區隔離點、方艙——每一處都是最危險的地方。    「中醫必須直面患者,把握疫情發生現場的環境。沒有望聞問切,就是紙上談兵。」仝小林說。    「特殊時期,首先是救人,阻斷疾病繼續發展。」    「輕症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區治療,從而減輕醫院的壓力?必須把防控重心前移至社區,從源頭切斷疫情。」    ……    仝小林在關鍵時期作出關鍵判斷,牽頭擬出通治方「寒溼疫方」,在社區大規模發藥70多萬服,累計救治5萬餘人次;探索建立了「中醫通治方+社區+網際網路」為框架的「武昌模式」,大大降低了高危人群發病率,阻斷輕症患者病情加重甚至轉向重症,構築起社區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救治流行性出血熱,到2003年參與非典救治、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從博士生到院士,祖國和人民高於一切,是仝小林習醫行醫40多年始終堅守的信條。    在武漢奮戰了64天的仝小林,今年恰好64歲。對於這樣的巧合,仝小林說:「只要國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無論多少天,我都會義無反顧,堅持到底。」    【故事2】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什麼    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    但他卻常說自己不聰明,用50多年時光,只幹了玉米育種一件事。    他就是84歲的玉米育種專家、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程相文。    1963年,學農畢業的程相文被分配到鶴壁市濬縣農業局原種場。那年,濬縣遭遇五十年不遇的洪水,程相文下鄉救災,鄉親們緊緊握著他的手說,你是學農的大學生,能不能讓地裡多產糧食,我們窩窩頭能吃飽就好啊!    「我一輩子忘不了這個畫面。」從此,青年程相文把農業育種的責任扛上了肩頭。    1964年,他帶著新種子到海南育種。從鄭州到三亞農村的基地,整整走了15天;早期南繁育種極艱苦,他從不抱怨;農民用他第一年從海南帶回的玉米雜交種子,畝產從百餘斤提高到700多斤,他樂開了花。    青絲變白髮,到今年,程相文已經在海南島試驗田度過了55個春節,先後選育出14個國家和省級審定的玉米新品種,其中浚單系列玉米品種已累計推廣3億多畝。    他說,自己一天也離不開玉米,「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民族有飯吃、身體好了,就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故事3】「蘑菇實驗室」裡挖掘致富力量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他和蘑菇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作為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致力於菌物科學與食用菌產業化研究30餘年,建成了位居國內前列的菌類種質資源庫。他創新的優良品種及標準化栽培技術,顯著提高了我國食用菌產量、品質、生產效率。    而李玉不滿足於在實驗室工作。他說,不能幫農民致富奔小康、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還叫什麼農業科技工作者?    2012年起,李玉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探索出食用菌科技扶貧新模式。 「小木耳,大產業」,說的正是李玉團隊的科技扶貧成果。對口幫扶3年來,團隊為陝西柞水縣選育的5個木耳移栽品種都實現了大面積推廣。去年,柞水縣依靠木耳產業脫貧摘帽。    如今,李玉團隊已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    【故事4】紮根戈壁向著藍圖奔跑    記者見到陳亮的時候,他是拄著拐杖出現的。「前一陣剛從北山回來,那邊夜裡零下二十多攝氏度,山裡沒有光,踩到坑裡,把腳崴了。」    陳亮是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副院長,他紮根北山研究高放廢物地質處置近十年,才38歲已經生出很多白髮。    高放廢物的安全處置是關係到環保和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我國西北部的北山預選區,一個只有風沙、荒漠和戈壁,連手機信號都很微弱的地方,卻是高放廢物處置研究最理想的場址。    一邊是法國知名大學副教授職位,一邊是國內戈壁無人區,怎麼選?    辭職回國,到戈壁去!這是陳亮在29歲時做出的選擇。    為什麼?他說:這是一種召喚。    2009年,在法國從事相關研究的陳亮,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第一次系統了解到我國高放廢物處置研發的總體規劃和進展,第一次知道有一支科研團隊紮根戈壁數十年,為繪就這個藍圖揮灑汗水。    「這就應該是我的歸屬,我必須回去,加入這個團隊!」陳亮心中升騰出強烈共鳴。    歸國十年來,陳亮走過酷暑嚴寒,與親人聚少離多,帶領科研團隊在處置庫選址和處置工程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推動國家高放廢物處置北山地下實驗室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採訪中,陳亮不提苦與累,卻把「幸運」「幸福」掛在嘴邊:「人生一種幸福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向著一個偉大的目標奔跑。」    【故事5】拳拳之心,歲月可鑑    訪學踏遍青山,學成歸國貢獻,我國水工抗震學科的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也是其中之一。    1958年從莫斯科公派留學畢業後,他謝絕導師一再挽留,毅然回國。    陳厚群潛心研究水工抗震學科60餘載,主持了一系列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攻克了一大批水工抗震世界級難題。從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陳厚群的研究成果防範了震後重大次生風險,保障了國家能源、水資源和高壩大庫安全。    耄耋之年,他又擔任了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主任、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數十次帶領專家團隊深入工程現場,提出數百條建議。     今年已是88歲高齡的陳厚群依然追夢不止,上個月又前往三峽工程現場。秉持科技報國的初心,這位老科學家繼續將論文書寫在祖國的江河湖泊、高壩大庫上。

來源 新華網

編輯 吳琪

相關焦點

  • ...走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 仝小林
    戰鬥,為了祖國和人民 ——走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 仝小林 2020-12-29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王雲英等10人上榜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近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科協、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科學院、河北省委軍民融合辦聯合選樹的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王雲英等10人榮獲2020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舉行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劉勰尹江勇)12月17日晚,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科技廳聯合主辦的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鄭州舉行。  省委常委、秘書長穆為民為獲獎者頒獎。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濟超、副省長霍金花、省政協副主席高體健出席儀式。
  • 不負「最美」 無愧「最亮」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
    河南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民 文成鋒 劉劍萍 杜勇 特約記者 王紅松 陳長記 為激勵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肩負起以科技創新主動贏得發展主動的重任,12月17日晚,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科技廳聯合主辦的"最亮的星——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
  • 《榜樣的力量》——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發布
    自豪感和責任感,鼓舞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主戰場,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聯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榜樣的力量》——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青島電視臺舉行。現場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的視頻短片,從不同側面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頒發了榮譽證書。
  • 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發布
    ,鼓舞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主戰場,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聯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在《榜樣的力量》——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的現場,還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的視頻短片,從不同側面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頒發了榮譽證書。
  • 2020「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12月15日晚,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科技廳、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2020「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等10人獲評2020「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超算青年」「病毒追擊者」……2020年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交匯點訊 「超算青年」「電網守護人」「羊教授」「病毒追擊者」……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上,2020年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公布。該評選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科技廳、中科院南京分院、省國防科工辦組織開展,最終甘霖等10名科技工作者獲得該榮譽稱號。
  • 2020「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今天他們站「C位」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5日訊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12月15日晚,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科技廳、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2020「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等10人獲評2020「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鬱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銳意進取,攻關克難。12月28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輪值總裁胡鬱獲得2020年全國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最美科技工作者」陳厚群:祖國富強是我追夢人生的夙願
    陳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青山在,人未老,不曾停歇的陳厚群當選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歲月增,志愈堅,「只要祖國需要,甘願到任何地方」——這是陳厚群發出的錚錚誓言。一切獻給水利事業60多年投身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陳厚群一直抱有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他始終記得要報效國家,要幹一行愛一行。
  • 學習最美科技工作者 勇做新時代最亮的星 ——2020年河南「最美...
    他們是「最美科技工作者」,是新時代最亮的星。  12月17日,我省正式發布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集中展示我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群體的感人事跡,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科技創新排頭兵,勇做新時代追夢人。
  • 孟津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出爐,你認識嗎?
    5月27日,孟津縣舉行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大會,隆重表彰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市科協副主席關建濤、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宗賢、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魯俊生、縣政協副主席趙浩卿等出席會議為獲獎者頒獎。
  • 【榮耀見證】熱烈祝賀我院院長畢宏生教授獲「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
    【榮耀見證】熱烈祝賀我院院長畢宏生教授獲「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2020-12-16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12月15日晚發布
    點擊「山東典型發布」快速關注齊魯最美人物發布廳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勇當科技創新排頭兵,山東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科技廳聯合開展了「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推選宣傳活動,共評選出十位「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並定於2020年12月15日19點30分舉行發布儀式。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臨危受命,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抵達武漢。在抗擊大型疫病面前,仝小林始終義無反顧,衝鋒前線,他下社區,考察發熱門診,進駐重症病房,以中醫藥為武器,保障人民健康。
  • 「最美科技工作者」李東:十年磨一「箭」 鑄航天強國夢
    李東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作為團隊負責人,李東獲評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面對這份熱騰騰的榮譽,李東表示:「最美的不是我,屬於長五研製團隊,屬於長五系列運載火箭。」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2006年的10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工程正式立項。立項的前一年,李東被任命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那一年,他39歲。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將中醫成果寫在抗疫一線
    編者按: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
  • 【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菅向東:把患者從死神手中搶過來,是最有...
    【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菅向東:把患者從死神手中搶過來,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2020-12-22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簡介
    在科研之路上,吳養潔也帶領團隊連連摘取碩果:1978年,他作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項目的負責人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得「在全國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80歲時創立「崔-吳偶聯反應」,他和崔秀靈教授及其研究生首次引入內置氧化劑的概念,成果發表在化學頂尖雜誌《J.Am.Chem.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