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鶴壁特產,可能你馬上就會想到無核棗,它是鶴壁三大特產之一。1983年無核棗被中國科學院定名為「軟核蜜棗」。無核棗產於鶴壁淇縣山丘地區,史料記載,這個棗與淇鯽魚、纏絲蛋並稱「淇河三珍」。
關於這個棗,有一個傳說,紂王建好鹿臺後,在鹿臺大宴群臣,席間宮女端上一大盤紅棗,大臣們吃過後,都連聲誇讚好棗!唯有紂王捂著牙不吱聲,沉默了半天,終於感嘆道:「好棗是好棗,差點把我的牙給咯掉了,要是沒核就好了。」國王是金口玉言呀,誰敢不聽,從此以後,鹿臺一帶的棗就沒有核了,就成了無核棗了,並且只在首都朝歌附近才有。
無核棗移到十裡以外的山區地帶,5年以後棗核就變硬。由於其產量低,自殷商時就被列為貢品。
無核棗的果實圓錐形,長2.5-3釐米,單果重5克左右,色澤鮮紅,果皮呈紅褐色,果肉黃白色,厚實而細膩。 「幹帆大棗,脆潤核細,味亦甘美,性溫,八月曝曬,味最良美,故宜人藥。」 這是《本草綱目》對其介紹。其補脾健胃有顯著功效。
上世紀末,在淇縣召開現場品嘗評比及研討會上,省科委、省林業廳組織20個科研單位的專家,採集了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30多個紅棗品種進行評比。淇縣無核棗形、色、味俱佳,列為榜首,被公認為棗類珍品。經農業部質檢中心化驗檢測,淇縣無核棗含可溶性總糖66.38%,維生素e含量也比較高,被稱為「天然維生素」。
無核棗由於成活率極低,產量很少,近年政府大力扶持,其產量仍不能滿足需要,只能作為商貿往來和摯友間相互饋贈的高級禮品。
無核棗適應性強,在乾旱土薄的山丘地區,坡上坡下均能正常生長結果,它不僅耐早,也耐貧瘠,它結果早,收益快,壽命長,易管理。一般嫁接幼樹2年結果,4年生幼樹單株結果4.8公斤,7年生樹單株結果12.6公斤,最高單株可達到24公斤。一年栽植,多年受益,故有「鐵桿莊稱」之稱。
你品嘗過鶴壁的無核棗嗎?你對鶴壁的這一特產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內留言。
(蜂享蜂享:採生活之蜜,贈天下之友。點滴記錄鶴壁發展進程,請關注、收藏、評論和轉發,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