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玉是一個淨化心靈的賞趣過程。不戴有色眼鏡、不憑先入為主、不思價值幾何才能客觀求證;從細節處入手、到全方位考量才是真正的辨玩,才能在辨識中得到賞古的樂趣。
一件商代形制玉龍玦(圖1,以下簡稱「此玉玦」)。

藏友再三跟貼求辨,說明比較看好不願輕易信為仿(圖2)。低仿的辨識本來是一個簡單的事,但是讓識古不深甚至可能已經先入為主的收藏者也能識得,卻是非常非常不易的事——從「希望真、好像真、可能真」一路走向「確實真、絕對真、不可能不真」的心路歷程比比皆是。此例詳述權當為趣。

此玉玦是一件商代形制的玉龍玦,這類形制的玉龍玦在國家館藏的出土玉器中亦不為鮮見,如商代婦好墓博物館藏玉龍玦(圖3),兩塊形制如出一轍,或者其他館藏還有類似藏品的存在。


此玉玦帶有深入肌理的水草紋和土黃沁皆為自然沁入(圖4),沁色豔而不俗,算是漂亮。

與國家館藏如出一轍的形制、自然的沁入,估計難以接受其為低仿了。
常遇一種認為:凡是國家館藏當然皆看為真古、凡民藏都看為假仿,用心不良。實質非也,確實當下「假仿遍地,一真難遇」,民藏當然也有真古在,顯然很少(參見《古玉識趣》遇到的少量民藏真古)。
古玉真假只看藏品本來面目,不因誰看真為真、誰看假為假,所謂「真有真章、仿有仿點」啦。
雖然與館藏如出一轍,依然有明顯的仿點可識:
(1)形制低仿。
無論是圓雕還是片雕,商代龍形玉飾多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龍的背鰭。圓雕玉龍的背鰭用扉稜與出脊來表示(參見《古玉學步(164):商周邊飾細分清揣摩出脊與扉稜》);片雕玉龍的背鰭則用邊飾鏤空來表示(圖5)。

商代片雕玉龍的背鰭沿用了圓雕玉龍背鰭扉稜與出脊的製法,先將邊飾的兩面地子琢低——讓片料的局部變薄、再在變薄了的邊緣鏤空,讓變薄的片料局部鏤空顯得更像薄薄的背鰭。而此玉玦則缺乏這一道工藝過程,為明顯仿工的草章急就、偷工減料了(圖6)。

其餘邊飾鏤空工藝的「西施效顰」不再贅述了(參見《古玉學步(63):軟索稜條金屬線切割三工細分辨》)。
(2)工藝低仿。
此玉龍為雙陰擠陽線,陰刻線非古砣工。商代制玉陰刻線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僅以陰線收端的圓圈點為例,商代古砣工可見明顯「一圈十二刀」磨痕,而此玉龍的陰刻線的U型工槽因工具的殊異而「畫虎不成反類犬」了(圖7)。

其餘線刻工藝的一眼見仿痕跡不再贅述(參見《古玉小二班(49):雙勾陰線擠成陽粗線雄渾細流暢》)。
博物館才是真正的老師,多觀摩博物館藏真品,則自然真仿立斷、無從糾結了(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