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年底的時候,日本各電視臺總喜歡重拍一些日本文學大師的作品,今年我們迎來的是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的《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
提到芥川龍之介,稍微了解一點世界文學史的官人,應該都至少聽說過他的名字。這位與夏目漱石齊名的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文學家,即使在今天依然在日本擁有眾多粉絲,而其代表作《羅生門》,更是日本中學必讀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是日本電影巨匠黑澤明電影《羅生門》的母本之一。
2015年的日本熱門電影《墊底辣妹》裡,還特意提到過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幼年曾經寄養在舅舅家(「芥川」這個姓就來自於母家),接受的是日本傳統的封建教育,不僅接觸到了許多日本文學作品,同時也深愛中國的傳統名著如《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培養了芥川龍之介對中國抱有一種「儒慕」的心態。因此,當《大阪每日新聞》邀請他作為特派員到中國撰寫見聞時便欣然接受,而這一段遊歷的所見所聞,也成為了今天這部電影的重要部分。
1921年,世界正在從一戰中逐漸恢復過來,二戰的端倪還要再過幾年才會凸顯,日本也正處在明治與昭和之間的大正時代。彼時的中國,卻恰似黎明到來之前的那段時光般混亂、暗淡,軍閥割據,民不聊生,一眼看不到希望。亦如芥川龍之介抵達上海時所見的那一片熙熙攘攘、雜亂不堪。
但是,這樣的上海反而更合他意,相比於山川名勝,芥川龍之介更喜歡和人打交道,更喜歡觀察形形色色的人。
因此,芥川龍之介眼中的上海和舊中國,就是由無數形形色色的人組合而成的。電影中,芥川龍之介接觸到的人物相當的繁複,至上而下,有憂國憂民的學者大儒,也有待價而沽的政客精英,同時也有躍躍欲試的青年革命者。他們對當時中國的混亂有著不同的態度和看法。對於這些高層建築上的人物,芥川龍之介本來是只願意去冷眼旁觀的,就如同他自己說的那樣,他認為「政治是比文藝要低很多的領域」,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投入其中。
但是,當他不斷接觸了更多中國下層民眾之後,卻在思考著如何才能讓這個文化深遠卻貧弱混亂的國家能夠重新走向「正軌」。他在煙花之地認識了一個叫做「露露」的啞巴少年(此人物為原創),少年出身於書香門第,會寫一手令人稱道的好字。可是就如同那時中國的無數民眾一樣,家道敗落,顛沛流離,最後屈身於市井章臺,亦如世事的迷茫。芥川因為少年的純粹,在有限的書面交流中,勸少年要遠離不良嗜好,要多讀書,勸少年要走人間正道,去重振這個混亂的國家。
可是這不過是文學家的一廂情願罷了,少年很快死於一場動亂之中,死時怒目圓睜,似乎是對那不平世事的控訴。遺留給煙花巷眾人的,只有幾塊被血浸透的桃酥餅乾。芥川和眾人在一片錯愕與沉默中分食了被少年鮮血所浸透的餅乾,如同是聖徒分食耶穌的聖餐,也如同魯迅筆下的無知民眾在分吃「人血饅頭」。
芥川龍之介自己曾經說過:「我沒有任何良心,所擁有的只有各種神經」。然而,當神經如觸角般的伸向他所遇見的人,終究會有一些情感被激活,轉變為自己無法察覺到的良心,從初到上海時的stranger,變成在端坐在離戲臺最近的座位上鼓掌叫好的「痴迷觀眾」,變成在早點攤前,一邊啃著油條,一邊看著《新青年》的「進步學者」。
實際上電影的內容不止這些,有很多浪漫的鋪墊和個人情感的徘徊。只是,我個人覺得這一段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要表達的意義所在。本以為《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只是簡單地將芥川龍之介的遊記中的人世與場景重現,如果能做到這點,就不啻為一部好作品。沒想到NHK的立意竟然比這個層面還要高,竟然在藉助芥川龍之介的浪漫情懷之外,抱有如英雄主義一般的拯救寄託和對紅色狂飆的嚮往,以至於在電影結束之後的謝幕字幕背景用了鮮血的紅色和飄揚的旗幟。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