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建
第757期
1976年前後,我在寧國協同機械廠工會工作,那時生活在皖南的大山溝溝裡,幹部職工業餘生活十分單調,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呢?我忽然想起了電視。
可是要在這山溝溝裡看電視,願望很好,要實現卻非常困難,主要是這裡的電視信號很微弱,遠遠達不到接收要求。
無線電廣播,除了極個別偏遠的角落以外,全國每個鄉村、偏遠地方都能聽到中央臺的中短波廣播。然而電視卻不能。電視是直線傳播,遇到高山或建築物會被阻擋,然後反射。一般只能直線傳播50公裡。
作者從上海到寧國經過吳江鎮時的留影
我們所在的協同廠距杭州、無錫和上海直線距離約200公裡。即使爬到附近的山頂,也不能直接收看電視。正常收看電視信號場強要在40分貝以上,
怎麼辦?是迎著困難上還是就此放手不幹?反正也不是上級布置的非完成不可的任務。不乾沒有任何人指責。但自己想想,還是覺得應為廣大職工和周圍百姓做點實事,於是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首先,我們選點,即選取電視信號相對好一點的地方。
我們跑去黃山腳下的旌德井岡山廠借一個專用儀器「場強儀」,顧名思義,電場強度檢測儀。不辭勞苦,我跑遍了廠區周圍大小山頭。山上荊棘叢生,沒有現成的路,還要背上一個儀噐,大有地質勘探隊員的架勢,也有新聞記者帶上長槍短炮衝入槍林彈雨戰場的模樣!測了十幾個山頭。信號最強的是第十五幢家屬樓後右上方(以後在十五幢後造一個學校)。即便如此,但也只有27分貝。
於是我到處求教。跑到上海電視臺,還算客氣,回答說,過兩天有外賓來參觀,不能看,萬一出了故障,擔當不起。建議我們去無錫看。我爬到無錫臺天線20多米的高空,再上去也不可能,只能遠遠地看看。只知道這是「八木天線」。還好,大學學過「天線」這門課。這個「八木」天線,細心的人可能記得曾經見過,在上世紀市區有些地方電視信號不好.有人自己在窗外或屋頂架起一個簡易的天線以達到圖像清晰的目的。
上圖為八木天線示意圖
1、是引向器,由三四個組成,
2、是有源振子,接電纜5出去
4、安裝橫梁
6、鐵塔主扞
引向器、反射器和有源振子由10—20毫米銅管和鋁管構成。它們的長度不同,而且要根據欲接收頻道的波長計算獲得。引向器指向要朝著接收電視臺的方向。(我們指向無錫,有時也轉向杭州)反射器的目的是將不需要的雜波反射出去,不讓進我們的系統。
這個天線是日本人八木和宇田發明的,簡稱八木天線。效果好,增益高!
施工。看圖雖不複雜,但施工卻很困難。當地海拔七八百米,又是百餘米灌木叢生的荒山野嶺。沒有路,我們不可能去修一條水泥路,或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石板路。生長在城市裡的人就是徒步上山也是氣喘籲籲,何況我們還要將材料手提肩背上去(天線基座本身及黃沙、水泥和電焊機等)。
我和瞿惠相、顏世琪、戚正源……還有一個邱大爺,他是搞起吊等事的行家。這樣高的地方再加上20餘米天線架,不但要考慮機械強度,還要使它能轉動,這不是一件簡單輕快的事。
眾志成城,經過千辛萬苦,八木天線終於架設成功,電視信號從27分貝提高至40分貝。這個13分貝確實來之不易,比平常中等成績高考學生從80分提高到93分還難!這40分貝達到一般電視機接收的起碼標準。但我們不能每天爬到山頂去看電視!即使青年人能爬,老人和小孩呢?
差轉機。差轉機是把天線從一個頻道裡接收的微弱信號,經放大等各個環節,轉換成另一個頻道後輸送給電視機。這個差轉機有現成的。人傑地靈的浙江淳安,不但有千島湖,還曾是海瑞工作的地方,整個縣城都在山上。他們那裡有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不願留在大城市,20幾個人回到老家辦起了淳安無線電廠,生產電視差轉機。
買來了差轉機,幾經調試,勉強可以收看杭州和無錫的電視。但是新的問題來了!費了這麼大的勁好不容易安裝好天線,電視信號增強了,山頂上可以正常收看。但電視機放在生活區的大食堂或十字路口的廣場,從差轉機接線到幾百米外的電視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原因是信號大大衰減了!
舉一個其他的例子。記得楊獅過去2、3公裡外一個老鄉找來,說抗旱的水泵開不出來,請我們幫助看看。從幾百米上千米接過去的380V電源,到水泵處只有200多伏了,這樣怎麼能開得出來?工頻電壓衰減得如此之快,電視信號更甚!
只有另想辦法。想來想去,問題出在「線」上。我們原來從差轉機接到電視上的線是300歐姆扁平線,它衰減厲害,以後改為50歐姆同軸電纜,這樣就好多了!
故地重遊問老鄉,電視轉播臺還在嗎?回答說,你走不久,由於沒有人管理維護,就辦不下去了
正值毛主席逝世,協同廠電視轉播臺正式開播。電視機放在十字路口的廣場上,除了本廠2000多名職工及家屬外,周圍10幾裡路鄉親們(有的老人還是子女攙扶來的)也特地趕來看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玩意兒。真是人山人海。
原來職工沒有什麼文化生活,下班後不是喝酒打牌,就是下河捉魚摸蝦。這個電視轉播臺的建立,不但大大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而且給當地的農民也帶了福音。毫不誇張地說,這一辛苦碩果是對協同廠及當地楊獅的一大貢獻!
本文初稿寫於2018.12.28,應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要求,現作了較大的補充和修改。在此對瞿惠相先生和戚正源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深表謝忱!2020.7.18
劉定建,早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無線電專業,在寧國協同廠工作十餘年。後長期從事電力電子技術工作,發表論文和著作130多萬字,是晶閘管、固態繼電器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制定者。現為上海南嶽電力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工程師。
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