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線時期,位於四川的成都曾經是三線軍工企業的重地,在成都郊區也布局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重量級軍工企業。其中在成都金堂縣就有一個三線時期規模很大的軍工廠,代號為成都342信箱,最初叫東方紅機械廠。也許很多人對這個工廠的代號和初名都會感到陌生。
國營東方紅機械廠,位於成都金堂縣三星鎮龍泉山脈西麓的山坳裡,工廠依溝而建,順溪而上,考慮到了對地形充分合理的利用,注重了工廠「靠山,分散,隱蔽」的特點。工廠佔地面積約45公頃,始建於1968年。當初籌建東方紅機械廠時,最初選址在川南的自貢市,後來因為特殊原因選址在金堂縣。
當初的東方紅機械廠屬於典型的高密級軍工企業,主要生產「09」「801」等軍工產品為主,大部分產品與核反應堆相關及壓力容器。所以在當時的對外通訊都使用代號342信箱。曾經的東方紅機械廠,為推動新中國的工業、國防等事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曾經的東方紅機械廠規模很大,生產與生活並舉、並重,生產區曾經擁有7個分廠和眾多的車間,生活區設施一應俱全。由於屬高密級軍工單位,人員進出都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
隨著改革開放,國家經濟開始進入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許多三線企業為了生存,開始逐步轉為生產民用產品。1980年,東方紅機械廠也進行了工廠改制和轉產,更名為四川鍋爐廠。主要生產工業及電站鍋爐等民用產品。
90年代,是四川鍋爐廠發展的頂峰,也是那個年代最紅火的企業。00年代後,四川鍋爐廠逐漸地走向衰落,最終於2008年宣布破產。
2009年,破產的四川鍋爐廠被收購,重新組建了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並於2012年整體搬遷至新廠址。位於山坳裡的舊廠址,政府接管後正在努力打造成都最大的工業遺址文創項目。
曾經的東方紅機械廠(四川鍋爐廠)在很長時期內為金堂和成都地區的工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經是成都三線建設中的代表,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全過程的重要見證和縮影。
記憶中的四川:從內江搬遷至無錫的60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