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21深度丨監管施壓降溫、私募機構離場避險 鐵礦石飆漲行情幕後推手「浮出水面」
「本周以來我們已結清了逾50%鐵礦石期貨看漲頭寸。」一位國內大宗商品投資型私募基金交易主管張強(化名)向記者感慨說。
在他看來,11月以來的鐵礦石上漲行情正隨著相關部門採取措施遏制市場投機炒作行為而逐步降溫。
截至12月15日收盤時,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1205合約報價在994元/噸,較上周五創下的年內新高1042元/噸回落約48元。
「目前,鐵礦石期貨市場的交易結構也出現不小的變化。」一家期貨公司研究部主管向記者指出。相比過去一個月大量投資機構入場買漲鐵礦石期貨,如今鋼廠套保盤與貿易商逢高沽空盤佔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
他直言,過去一個月鐵礦石之所以掀起飆漲行情,表面而言是澳洲鐵礦石到港清關難度加大,引發投資機構押注國內鐵礦石供應緊張而大舉推高鐵礦石,但真正的幕後推手,則是中國鋼企在鐵礦石定價方面的話語權依然較弱——大量鋼廠仍按照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進行鐵礦石船期交易,讓海外礦山與海外資本有機可乘,在推高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獲利」同時,還吸引各類投資機構紛紛入場火中取慄。
「事實上,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主要反映市場買賣雙方的詢價狀況,未必反映真實的交易狀況報價。」這位期貨公司研究部主管指出。
記者多方了解到,為了扭轉國內企業在全球鐵礦石定價話語權較弱的局面,近年相關部門與大連商品交易所一直在推進國內鋼廠採取基差定價的貿易方式。
所謂基差定價,主要指特定大宗商品在某個特定時間與地點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由於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因此基差定價一方面更準確地反映當前大宗商品最新的供需狀況變化,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規避基差價格大幅波動風險。
「所幸的是,此次鐵礦石異常大漲,令不少國內下遊鋼企意識到基差交易在對衝價格風險方面的良好效果,一面在期貨市場開展鐵礦石採購套期保值同時,一面要求上遊貿易商引入基差交易的結算方式。」多位期貨公司分析師直言。若基差交易能在更大範疇普及,既能降低下遊鋼廠的鐵礦石原材料採購價格波動風險,又有助於中國企業逐步增強在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令上述市場炒作跡象漸行漸難。
私募基金「聞風而撤」
張強向記者透露,11月初他們就開始加入買漲鐵礦石期貨的陣營。當時他們之所以看漲鐵礦石,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鋼廠生產利潤較高,加之冬季是鐵礦石儲備高峰期,因此他們認為鐵礦石有一定幅度的補漲空間。
mysteel調研數據顯示,11月河北噸鋼毛利平均160.3元/噸,環比增長92.07%;江蘇噸鋼毛利平均510.5元/噸,環比增長103.47%。
他很快發現,過去一個月鐵礦石的漲幅高達逾35%,遠遠超過補漲漲幅。這背後,是大量投資機構擁入鐵礦石期貨買漲套利,其中不少大宗商品投資型私募基金將逾30%產品資金用於買漲鐵礦石期貨,一度觸及單一期貨品種的投資佔比上限。
究其原因,這些投資機構調研發現,國內基建與家電等終端產業用鋼需求旺盛令鋼廠持續加大生產力度,導致鐵礦石需求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澳洲鐵礦石入港清關難度增加又令鐵礦石庫存持續下降,此消彼長之下鐵礦石供應緊張度驟增,給他們買漲鐵礦石期貨套利帶來巨大的勝算。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中我國鐵礦石進口量為9815萬噸,環比下降8.1%,自6月份以來月度進口量首次降至1億噸以下。受此影響,截至12月11日當周的國內45個港口鐵礦石庫存總量為12203.2萬噸,連續6周下滑。
張強認為,相比國內鐵礦石供需關係吃緊,真正助推鐵礦石期貨價格持續飆漲的最大幕後推手,是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持續飆漲,大幅跑贏期貨與現貨價格,帶動市場買漲人氣持續活躍。
數據顯示,截止12月11日當周,普氏62%鐵礦石指數為160.7美元/噸,比11月底上漲21.5%,同期國內鐵礦石期貨2105合約漲幅僅有17.2%。
尤其在12月4日當天,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單日上漲7.5美元/噸,達到145.30美元/噸(折合人民幣價格1005.55元/噸)。受此影響,新加坡交易所(SGX)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140.98美元/噸(折合人民幣價格為1082.75元/噸)。
這驅動大量投資機構與貿易商加大跨地套利交易頭寸,即他們一邊買漲國內鐵礦石期貨合約,一面賣空新加坡鐵礦石期貨合約賺取其中的價差收益。其結果是國內鐵礦石期貨現貨價格持續飆漲。
這導致相關部門再也坐不住了。
12月3日,大商所對鐵礦石期貨I2105合約實施交易限額,一天後大商所再次對鐵礦石期貨發布市場風險提示函,決定自12月14日交易時起,非期貨公司會員或者客戶在鐵礦石期貨I2105合約上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5000手。
12月10日,中國鋼鐵協會組織國內鋼鐵企業舉行鐵礦石市場座談會。與會企業一致認為,當前鐵礦石價格上漲已偏離供需基本面,大幅超出鋼廠預期,資本炒作跡象明顯。當前,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已經失靈,一致呼籲國家採取有效措施,及時介入調查。
面對如此密集的監管壓力,張強坦言公司高層決定迅速獲利了結。
「縱觀以往投資經驗,只要監管部門採取措施遏制市場投機炒作行為,相關期貨品種都會遭遇一波不小的回調壓力。」他指出。原先他們內部曾打算轉多為空,借力沽空鐵礦石期貨再度獲利,但公司高層認為此舉風險不小——畢竟短期內鐵礦石供需緊張狀況未必能得到有效緩解,過度貪婪反而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多位期貨公司分析師向記者透露,本周以來不少投資機構與私募機構都開始對鐵礦石期貨採取獲利了結措施,原因是他們發現市場情緒正發生逆轉——面對越來越高的鐵礦石價格,下遊鋼廠的高價採購意願驟然下降,與此同時鐵礦石貿易商逢高出貨積極性與日俱增,令鐵礦石價格回調壓力增加。
「更重要的是,不少下遊鋼廠轉而選擇在期貨市場對鐵礦石採購量做套期保值,不在現貨市場與船期市場直接買入,這令市場失去不少買漲獲利的動力。」一位大型鐵礦石貿易商向記者透露。這導致不少投資機構眼看持倉風險日益增加,轉而選擇儘早落袋為安。
中國鐵礦石定價權「旁落」隱患
在這位鐵礦石貿易商看來,這波鐵礦石上漲行情能否逐步平息,很大程度取決於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能否持續應聲回落。
「當前多數國內鋼廠採購鐵礦石時(主要與海外礦山進行美元計價的船貨貿易),仍以普氏指數定價為主,導致前者在鐵礦石採購議價方面處於被動。」他指出。
事實上,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並未全面反映鐵礦石實際交易報價,因為它的定價依據,是普氏通過向礦山、鋼廠與貿易商進行詢價,根據各方詢價報價制定報價。因此它更大程度反映了海外礦山對未來鐵礦石價格走勢的判斷,因為海外礦山詢價在普氏鐵礦石定價指數的權重相當高,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擁有龐大採購需求的國內鋼廠詢價所佔的權重相對較低。
「其結果是近期鐵礦石報價市場亂象迭起,比如11月底以來普氏指數漲幅明顯大於鐵礦石期貨與現貨價格漲幅,導致市場投機買漲與炒作跡象日益濃厚。」一位期貨公司黑色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分析說。
在他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相關部門需要鼓勵更多下遊鋼廠積極開展基差交易,以替代將普氏指數月度定價作為國際市場鐵礦石的定價機制,另一方面相關部門需加大對鋼廠開展鐵礦石期貨套期保值的扶持力度,從而引導鋼廠更多通過期貨套保對衝鐵礦石價格異動飆漲風險,而不是被動跟隨買漲。
「基差交易能否在鐵礦石貿易領域獲得更大範疇普及,很大程度取決於海外礦山是否願意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接受基差交易的貿易定價模式。」他分析說。目前海外大型礦山對此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理由是他們開採成本足夠低,無需參與期貨套期保值對衝價格波動風險。但事實上,這些礦山更願通過「影響」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博取更高的貿易收益。
在光大期貨黑色研究總監邱躍成看來,在中國尚未掌握足夠強大的鐵礦石定價話語權情況下,目前鋼鐵企業一方面需適當控制生產節奏,特別是在利潤低位和虧損情況下適度減產,降低鐵礦石使用量,另一方面加強對鐵礦石價格波動行情的分析研判能力,在鐵礦石價格產業低位時適當增加鐵礦石庫存規模,做好戰略儲備,才能避免被海外礦山與投機資本「有機可乘」,淪為他們大舉買漲鐵礦石獲利的「最後買單者」。
(作者:陳植 編輯: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