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一財經發布的35城2010年到2019年居民儲蓄增幅排行中,廣州以93.3%墊底,成為35城中唯一一個增幅不到100%的城市。
也就是說,假設一位廣州市民2010年的儲蓄存款為100萬,那麼到了2019年其儲蓄存款只增長了93萬。
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一榜單的前三位合肥、重慶、長沙的居民儲蓄增幅分別達到278.3%、205.8%與200.7%。在北上廣深中,深圳增幅最大為138.4%,北京為119.4%,上海排在倒數第二,只有102.7%。
而在36城居民儲蓄排行榜中,廣州以1.80萬億位居第三,僅次於北京(3.73萬億)、上海(3.17萬億元),但重慶(第四,1.79萬億)的超越之勢不可阻擋。
第一財經報導稱,如果拓展到20年來看,2000年,廣州居民儲蓄餘額是上海的88.7%、是北京的77.6%,超過了重慶和深圳之和。但現如今,廣州居民儲蓄餘額雖然仍位居第三,但僅為上海的56.7%、北京的48%,即將被重慶和深圳趕超。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傳統商貿業很強,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非常發達,早期藏富於民,很多人是「一鋪養三代」,以前一個幾平方米的鋪位轉讓費動輒上百萬,集聚了大量的財富。但近年來,傳統商貿受到電商等新經濟衝擊很大,批發市場空位很多。傳統的產業受到影響,新興產業、高新產業發展又不夠突出,居民儲蓄增長也就比較慢。
體現在城市經濟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從1989年起經濟總量就位居全國第三的廣州,在2017年GDP總量被深圳超過退至第四,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超過廣州231.24億元。
重慶的發展為何如此迅速?市界了解到,2010年,重慶啟動公租房規劃與戶籍制度改革,這兩項舉措成為重慶吸引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手段,也極大提高重慶的產業競爭力。兩項舉措相輔相成,被稱為「重慶模式」。
彼時,重慶提出在未來3年建設4000萬平方米的公租屋,解決100到200萬人的居住問題。居住問題解決後,重慶便開始吸引勞動人口落戶。從2013年開始,重慶陸續引入300萬農民工進城給予城市戶口。有了勞動人口,重慶又提出要加強建設IT產業集群,引入了惠普、思科等品牌企業。
「重慶模式」啟動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表示,過去一段時間重慶城市化進程較慢,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可吸引農村人口往城市轉移,為產業成長提供充沛而穩定的勞動力,讓重慶在沿海產業往西部轉移過程中把握先機,而通過公租房等保障方式,能讓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生存下來、穩定下來。
從住房到勞動人口再到承接產業轉移,一個經濟閉環逐漸形成,並帶動重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重慶GDP排名超越蘇州,上升至第六位,2017年超越天津,進入前五,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萬億元超過廣州的1.75萬元,暫居第四。
(作者 | 市界 王帥國,編輯 | 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