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四學生團隊研發出的一款名為《不良PUA調查實錄》的遊戲獲得不少網友的好評。對此,創作團隊「維納斯的病曆本」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希望用一個有社會意義的作品給大學四年畫上一個句號。在了解到PUA的危害後,他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不知道PUA是什麼,他們希望通過的遊戲的方式,讓玩家和PUA對話,從而了解PUA使用者們的套路和話術。
當PUA被揭露出來,成為大眾視野中必須被禁止的存在的幾年後,今年突然被揭發到眾人面前的居然是名媛群。而且,名媛群不是今年新生的,非常有可能在"拼多多"被發明出來之前就存在了。更加讓人聯想到的是,pua的初級階段正是以類似"男版名媛"的圖文進行自我宣傳,卻偏偏全部堂而皇之的躲在「名媛群」背後去了……最近因為針對女性打著所謂「男女平等」的女性專屬戀愛課程公然招生收費不比pua課程低,似乎筆者真的可以天真的以為——全部是女性的咎由自取?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假如為了貪圖物質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這樣顛沛流離了。可是,那叫什麼生活!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現在,我們可以整理一下思路,
女版:名媛包裝+戀愛學院課程,
男版:名媛包裝+pua課程。
如今這個時代,所謂的「物化」居然不用分男女,唯一的不同在於,最終承受更大精神和身體傷害的永遠是女性……
健康平衡的兩性關係是怎樣的呢?
普遍人們對於正常健康的兩性關係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大多數青少年通過從各自的原生態家庭學習和模仿到與異性相處的方式方法,解決矛盾的時候大部分是父母長輩的慣用模式。
如今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的來襲,信息流動滲透覆蓋的加速度超過「善意的謊言」保護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比實際年齡懂事很多,恐婚的人群加增,自殺的概率上升。
健康的兩性關係,是有話直說。對比一下pua裡面的各種套路,沒有一句話是發自內心的,兩性之間的溝通只有真話和謊言兩種,而謊言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健康的兩性關係,是雙方力量均衡,「質」與「量」的並駕齊驅。這裡可以理解為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均衡對等。
健康的兩性關係,是彼此互相尊重。對於另一半的變化敏銳察覺並且彼此欣賞對方的某個不變的特質。
這裡特別強調的是人們容易對於兩性關係形成誤解,比如誤認為完美的沒有吵架的兩性生活才是健康,這就有點偏執了。健康的兩性關係不等於不吵架,也不等於完美。
女性不物化怎樣在這個世界生存?
看過《上海王》小說電影或者電視劇,餘男或者袁立飾演的筱月桂,其實誰演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小月桂到筱月桂這個角色的初衷沒有任何改變——畢竟是虛構的也只能存在於虛構之中了……
她的獨立:即使在一品樓也堅持幹粗活不伺候男人;即使失去女兒的撫養權也堅持靠自己唱戲養活整個戲班子。
她的堅強:面對暴力、金錢、權利、愛情不為所動堅守「靠自己」的初心。
一生在情與權的漩渦中苦苦掙扎,直到80多歲獨自在香港去世的虛構人物
有空不妨研究一下立志「不靠男人」的小月桂,立志「小月桂還是那個小月桂」的筱月桂,她每次在人生轉折點或者做出能夠影響她一生抉擇時那幾句容易混淆為pua的那幾句臺詞。有的是「李姐」身為女性同理心,也有「阿琪哥」的斷舍離,也有「辛媽媽」一輩子的覺悟,還有她自己經歷了現實挫折打擊之後的教訓。對,最終她,一個虛構的女人,和現實中的每個男人女人一樣,被現實打敗了。
分清楚物質和現實的區別,是否就可以遠離PUA?
是不是我們可以這樣定義:被現實打敗是被集體pua,而被物質打敗就是被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體組織pua?
那我們是不是還能繼續做出這樣的定義:女性過於盲從追求物質化的生活,就等於鼓勵慫恿全體男性把全體女性「物質化」並且住備好進行必須賠本的生意?
於是,有一部分女性發現「太老實」只有死得更快,所以必須學會包裝自己。從衣食住行到談吐舉止就是到不了精神境界必須讓男性的「消費權益得到保障」。
因為,這個學院不會教我們,物質和精神根本就是兩碼事請。這個學院從一開始就不會教我們,物質和現實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