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來到天津有「津沽第一老街」之稱的大胡同估衣街,經過一番打聽,到了謙祥益。忙打量這華麗的建築:牆壁上是松鶴延年的浮雕,門洞兩旁朱漆柱上刻著「謙乃盛德四民益,祥乃福源萬業隆」的對聯——這是估衣街上老字號慣用的裝飾,市井俗氣卻接地氣,期望與大眾打成一片而基業長青。
老街上曾經經營絲綢布匹的字號有「八大祥」,分別是謙祥益、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廣盛祥、祥益號,其中謙祥益規模最大,不僅在天津為八大祥之首,鼎盛時在全國甚至有24家分店,但因為本身所從事絲綢布匹行業是夕陽產業,最終人去樓空。綢緞莊衰落後被改建成天津相聲博物館,最終以「謙祥益文苑」之名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成了一家相聲主題茶館。
每天,茶館會安排兩場演出,每場2小時、票價60元。看一場演出,差不多是一場電影的時間,票價也正好是一場電影票錢。本以為相聲演員像謙祥益一樣是「老古董」,沒想到卻是位玉面小生,他在這百年老店中表演已經整整10年。遊客來這裡參觀,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而他在這裡表演,相聲是他的日常。
天津是北方的曲藝之鄉,很多觀眾能在茶館裡坐整整一下午,很多孩子也都是泡著茶館、聽著相聲長大的,聽相聲早已變成天津人的生活方式。茶館裡的茶客,很多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來,從小就在這茶館裡聽著戲長大的,等待表演是聽戲孩子的夢想,所以長大後在茶館裡唱戲,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在茶館裡演出都是現場直播,沒有燈光、場務和助理,完全靠自己把控,所以每一次巡場,演員都要在內心默默做一次彩排。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雖然早已是老演員,但每次上臺還是會有點小緊張。以前的相聲演員都四處跑碼頭,吃了上頓沒下頓,是真正四處飄搖的江湖藝人。如今,他們在茶館安定下來了,對曲藝演員來說,最大的喜悅並不是成為全民皆知的「腕兒」,而是有一群真正懂你的觀眾。你抖的包袱他們笑得出來,你埋的梗他們能意會。
有一群比演員更懂曲藝的觀眾捧場,所以每次演出都馬虎不得。他們往臺上一站,嘴就沒停過,拿著快板邊敲邊說,連珠炮一般連說了十多分鐘,引得掌聲連連。天賦不高,能有現在的成就主要得益於勤奮和天津這城市的滋養。相聲中的各種段子和包袱都來自平時的積累,因而觀察生活,給自己充電是每個相聲演員的自我修養。
茶館這舞臺無可替代,演員也喜歡在舞臺上和觀眾零距離的感覺,這樣能直觀地檢驗真實水平。來聽相聲的大多是普通市民,看完演出後,他們紛紛乘公交、地鐵、騎自行車離去。相聲原本就是平民藝術,因而不管是舞台風格還是演出價格,都要接地氣。
天津是曲藝之鄉,京韻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都曾經繁盛無比。相聲雖然起源於北京,卻也興盛於天津。如今,眾多的曲藝紛紛凋零,天津的觀眾和演員們小心地維護這份文化遺產,相聲也因深厚的群眾基礎,而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