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2月19日電 題:天津「茶館相聲」守護者於承豔:人民需要這門「歡樂」的藝術
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
「名流30年,我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人民需要相聲這門『歡樂』的藝術。」天津名流茶館的老闆於承豔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名流茶館成立於1991年,是中國改革開放茶館行業復甦以來天津首家具有傳統民俗特徵和舉辦民間演出性質的天津相聲茶館。並於2010年10月成功入選原國家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評選的《國家重點文化旅遊演出項目名錄-相聲戲曲集萃》。
名流茶館藝術團的演員在演出中。(資料圖) 張道正 攝
歷經30年,駱玉笙、馬三立、尚長榮、蘇文茂、王毓寶、關學曾、馮鞏、姜昆、郭德綱等曲藝界名流曾多次在此登臺獻藝。名流茶館幾乎見證天津曲藝發展史,其老茶館、原生態的演出也成為全國相聲院團學習的典範。
而打造和堅守名流茶館的老闆於承豔卻不會說相聲。但在天津相聲圈子裡,於承豔是名人,也是天津相聲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人,她是天津「茶館相聲」的守護者和傳承人,見證了相聲的興衰,也在相聲茶館的經營中摸索、改革,感受著相聲帶來的榮辱。
名流茶館藝術團的演員表演鼓曲。(資料圖) 張道正 攝
接觸相聲,堅守之路充滿艱辛
「我進這個圈子是生活所迫,開始不懂也不會說相聲,完全是一張白紙開始經營,直到現在也只敢說是一個聽相聲最多的觀眾。」
於承豔回憶,早年從紡織廠下崗後她就與人合夥經營名流茶館,當時茶館裡主要是唱戲曲,一度蕭條沒落到拍賣經營權。「我那時又遭遇家庭變故,多重打擊讓我意識到女人需要有一份事業,堅持下去才有出路,最後咬牙把唯一的獨單賣了,賣了9萬元錢,花了5.6萬元買斷了茶館的經營權。」
一個外行經營名流茶館,於承豔在「賠錢」中摸索了好幾年,嘗盡苦頭。再說起舊日辛酸,於承豔仍不免淚流滿面。「那時候也不認識老藝術家,有些藝人還欺生,每場4個小時的演出,一張門票才5塊錢,還包括茶水;只能在茶館吃住,每月一開門,就要接到房租、水費、電費、暖氣費、廁所費、管理費等一大堆帳單。」
為了請演員和招攬顧客,於承豔說自己什麼「罵」都挨了,什麼苦都吃了,賠錢也得堅持,因為已經將家底投進去了,一切都沒了回頭路。
「我告訴我自己,只要茶館開一天,就不能回戲。」於承豔給茶館定了規矩,無論是颳風下雨,只要有觀眾走進來都要照常演出。在這樣的堅持下,名流茶館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逐漸有了起色。
改革相聲,創新之路罵聲一片
堅持終有收穫,名流茶館在探索中慢慢迎來曙光。但當時受到社會環境和消費觀念的影響,5元一張門票的劇場收入讓當時的於承豔難以經營下去。
為了維持劇場的正常運轉、改善演員收入,於承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對茶館進行「改革」。因為不懂內容,她從經營上入手,先把前排的票價從五塊漲到了二十五塊。這樣的「改革」也讓於承豔在圈兒內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她是茶館行業第一個漲價的人。
「改革」也讓於承豔收穫罵聲一片。首先是觀眾罵,當時的社會民眾根本沒有文化消費的理念和習慣,一些文化演出基本都是由「工會發票」或「政府部門組織」。讓老百姓掏錢買票,且買「高價票」,名流茶館吃了「螃蟹」;其次是演員罵,因為漲價後的第一天,前幾排幾乎沒有人,所以說相聲的老藝人很是不滿。
「當時劇場和演員是三七劈帳,名流茶館拿三,演出團體拿七。因為調高票價無人購買前三排的票,這個『罪過』直接落在了劇場老闆身上。」於承豔說,當時一些老藝人罵的很難聽,自己只能隱忍,直到三周之後,劇場前三排又賣滿了。看到多掙出來的錢,藝人們才露出了笑容,默認了於承豔的「改革」。
回望名流茶館30年,於承豔說的最多的,除了繼承和「堅守」,還是「改革」。她認為,正是由於無數次試探市場,才換來今天「名流茶館」這鐵打的「江山」。
票價改革之後,於承豔在經營過程中又動了「改革」的念頭。為了適應市場,她依據「曲藝大家唱」,又推出「相聲大家說」。這種創新的體驗式演出方式,既增加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也間接地為相聲培養了更多的新人,許多票友因此走上了舞臺。
與此同時,於承豔還在名流茶館藝術團主推「老少樂」組合。老先生給年輕人捧哏,年輕人在演出的同時學習老先生的技巧。一批批的年輕演員,逐漸成熟。隨著技巧和經驗的提升,都成了名流茶館現在的中堅力量。
推廣相聲,茶館演出備受認可
名流茶館的「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全國相聲小劇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之時,天津名流茶館已經名聲在外。2004年初,名流茶館每天一開門就能看到很多觀眾爭先恐後過來搶票,25元一張門票供不應求。這種原生態的演出方式和場所不僅觀眾喜歡,很多相聲「大腕」也雲集名流茶館的臺口。
於承豔介紹,郭德剛在還未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曾多次到名流茶館來演出交流,觀眾反應非常好,每次都要返場再說幾小段才行;郭德剛的夫人王惠也曾在這裡駐場演出,很受歡迎。
談及郭德綱,於承豔總是說:「小小的名流茶館,大大的郭德綱。」或許是一路艱難的經歷頗為相似,她對郭德綱總是豎起大拇指,認為郭德綱對中國相聲的傳承和復興「功不可沒」。
而對於自己的評價,於承豔認為名流茶館和德雲社都是在傳承相聲文化,名流茶館更多的是在堅守「茶館」演出,但都是在為傳承百年相聲努力付出。
很多位國寶級的老藝術家,都和名流茶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認可名流茶館對曲藝文化對相聲的堅守。「名流茶館」的牌匾是相聲宗師馬三立先生親筆題寫,老舍夫人胡絜青題寫了「茶館」二字條幅。
據於承豔回憶,曲藝表演藝術家駱玉笙生前對她說:「你一個外行,竟把名流茶館做起來了,連我的徒弟都喜歡在你這演出。」甚至最後,想收於承豔為自己的關門弟子。後來,駱玉笙曾多次蒞臨名流茶館登臺獻藝,並親自指導示範少兒曲藝愛好者,傳承曲藝文化,並攜全國26名親傳弟子舉辦「駱玉笙八十風韻生涯」系列活動。
惠民相聲,開枝散葉承擔責任
2006年,已經大「火」了三年的名流茶館,率先嘗試新的經營模式——開分店,在當時,這個想法特別大膽,因為當時從事茶館行業的老闆幾乎都是租房。當年,天津古文化街旅遊景區剛剛整修完不久,因為涉及到4A升5A的旅遊景區評選,所以力邀唯一一個被原天津市旅遊局評為涉外旅遊品牌的名流茶館入駐古文化街。
於承豔再度發力,鼓起勇氣二次變賣家產,又籌借了186萬,在古文化街這種黃金地段創辦了名流茶館古文化街旗艦店,成為首家連鎖經營的相聲劇場。歷經30年披荊斬棘的發展,名流茶館如今已是天津演藝茶館行業中的翹楚,擁有新華路店、古文化街店、多倫道店、津灣店、合肥罍街店等多家分店,每年只有大年三十休息一天。
據粗略估算,名流茶館每年天津本地近2500場演出(含公益、慰問演出),每年外埠店約300場演出,演出場次全國名列前茅,每年觀演人數高達25萬之多。給民眾帶來許多笑聲。
於承豔說,人民需要相聲這門「歡樂」的藝術,特別是疫情期間,許多相聲愛好者給茶館打電話、網絡留言,希望名流茶館開通「雲端」演出,讓她印象深刻。「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人民群眾有錢了,對相聲這門藝術的需要更大更強烈了。」
近幾年,名流茶館的演員隊伍逐漸壯大,旗下的名流藝術團也變成天津市首屈一指的民營相聲團體,演員眾多。越是火的時候,於承豔說越要承擔社會責任,她要求名流茶館的演員在演出中不能「低俗」,要讓觀眾「健康」地笑,自然地樂。
在發展的同時,名流茶館承擔起社會責任,常年捐助弱勢群體,並進行公益惠民演出。他們還走出津門,到上海、安徽、江蘇、山東等地進行駐場演出,讓全國觀眾,都能聽到正宗的津門「茶館相聲。」
於承豔說:「我們受惠於時代,受惠於人民,也要為人民奉獻更多的歡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