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繁殖速率如此之慢,為什麼還沒有滅絕之憂?

2020-12-19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從表面上看,人類二十多歲才結婚,之後一生最多生1-2個孩子,相比較自然界中那些一次就能生下5隻以上後代,比如豬,以及哪些1-2年就生一胎直到老年的動物來說,確實繁殖能力差了點意思。但是,凡事不能太片面,因為物種的繁殖節奏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差嗎?

凡事我們不能只看表象,應該看本質。從本質上說,人的繁殖能力並不差。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現在人大都是20-30歲才結婚生子,但是,這只是現代,在古代,十幾歲就結婚生子的一抓一大把,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女性滿18歲就可以登記結婚。從生育的角度看,女性從排卵開始就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13歲左右),而男性雖然比女性的青春期晚一些,但是一般14歲以上即可具有生育能力,並且男性從青春期開始一直到老都具有生育能力。雖然女性大約45-55歲開始就不具備生育能力了,但是從開始到結束也至少有30年的時間處於有生育能力的年齡段。而大多數動物的壽命還不到30年。所以,從生育的年齡時長上看,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不差。

▲古代的童養媳

其次是妊娠期。許多人之所以有「人類繁殖能力差」的主觀印象主要是因為人的妊娠期相對較長。一般情況下,人從懷孕到生子需要280天左右,也就是9-10個月的時間。相比較老鼠(妊娠期20天左右)來說,時間確實長了不止一點。但是,縱觀大多數大型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妊娠期都不短,比如大象需要22個月左右的妊娠期、牛需要9-10個月左右的妊娠期,即便是妊娠期較短的羊也需要5-6個月的妊娠期。

因此,相比較其他的大型哺乳動物來說,人的妊娠期也不算太長的。所以,這也不是人類繁殖能力差的表現。

最後是人類的生育次數。在當下,一個家庭一般都會選擇生育1-2胎,而且這1-2胎是一個家庭一生的繁殖數量。而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它們一旦將自己的後代帶到1-2歲左右後,會繼續繁殖。比如獅子的繁殖周期大都在18-26個月左右。我們來粗略的算一下,一頭母獅在3-4歲是成年,每兩年生育一次,一次生2-4個幼崽,而一頭母獅的壽命平均在12年左右,也就是說,它從4歲開始產仔,一生能夠產下10-20個幼崽,是人類一生繁育後代數量的10倍之多。

從這個數據看,人類的生育次數確實比較的少。但是,這也不是人類繁殖能力差的表現,因為,人類的生育次數是根據大量的數據得出的。首先,在古代,女性生孩子的數量沒有一個定數,一個人一生生十幾個孩子都是正常的。就算是到了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他們生孩子的數量也是比較多的。

但是,關鍵問題來了,為什麼人人類降低了自己的生育次數,而野生動物並沒有呢?

野生動物的生存是非常殘酷的,即便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它們的後代也不是全部都能健康長大的。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獅子的後代夭折率在50%左右,而且即便是能夠成年的獅子,它們在捕獵或者流浪時(年前的雄獅會被驅逐出獅群過上流浪的生活)死亡率也是很高的。其次是食草動物,食草動物面臨著不同食肉動物的捕殺,只有不斷的繁衍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種群數量。

而人類就不同了。人類早已經站在了「統治者」的位置上,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野生動物幾乎很難威脅到人類的安全,而且隨著醫療的進步,人類疾病死亡率也在不斷的降低。這就導致了人口數量的劇增。人口數量的增加就意味著對資源的消耗加劇,反而不利於人類的發展。因此,在缺少天敵,有限的資源面前,人類主動的降低了自己的生育次數,以此來達到平衡。

人類如此低的繁殖頻率,為什麼沒有滅絕?

其實,這個問題上面我們就已經說了一大半了。野生動物繁殖頻率降低會導致滅絕,主要是因為它們在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中,而這個生態鏈是由各種動物穩定的數量維持的。一旦一個物種的數量開始大幅降低,它們就有滅絕的危險。而人類並不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能夠以人類為食的動物都已經被消滅,或者含淚躲到了離人類活動區域遠遠的地方。所以,能夠制約人類數量的外界因素就很少。因此,如果人還保持古代的繁殖頻率,資源會加速枯竭,人滿為患下,也不利於人類的發展和生存。

因此,人類找到了一個可以維持自己種群數量的方法,那就是降低繁殖頻率,也就是「計劃生育」。

總結

其實,人類的繁殖能力並不差,只是人類自己降低了繁殖頻率而已,這就是因為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且沒有任何的其他生物可以制約人類的發展才會有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大多數人都遵循著,所以人類自然就不會滅絕。

不過,現在養娃的壓力較大,許多人再次降低了繁殖頻率,如果長此以往,這必然會對人類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這恰恰也是西方許多國家鼓勵生育,我國推行「二胎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甲魚如此美味,在自然界中天敵眾多,為什麼還沒有滅絕?
    因此,對於甲魚來說,它最大的天敵是人類。除了人類外,甲魚在野生環境下,也有眾多的天敵,那麼為什麼在如此多的天敵捕殺下,甲魚還沒有滅絕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而且烏龜的嘴裡沒有牙齒,性格比較的溫順,不會主動的攻擊人,而甲魚則不同,它嘴裡有著密密麻麻的鋸齒狀牙齒,有著很強的攻擊性。最後是食性,所有的烏龜均為肉食性,它們主要以水中的魚蝦以及軟體動物為食,但是甲魚卻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們除了能捕獵水中的魚蝦外,還可以吃水生植物。
  • 為什麼人類繁衍速度這麼慢,在進化的過程中都沒有被淘汰?
    人類繁衍的速度真的很慢嗎?其實這要看跟誰來比較,歐洲分布著一種洞螈,來自英國和匈牙利的科學團隊對56隻洞螈進行了10年的觀測記錄,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慣,最後發現這些洞螈幾乎不動,年平均移動距離5米,還出現了一個記錄其中的一隻洞螈在連續的2569天內只動了10cm。
  • 樹懶的動作比烏龜還慢,它們是怎麼存活下去的,為什麼沒有滅絕?
    這樣說吧,據說某天有隻樹懶正在以慢得令人髮指的速度吃樹葉,以至於一位當地土著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把幫助這隻樹懶把樹葉塞進它的嘴裡,幾天以後,這位土著發現這些樹葉居然還是在這隻樹懶的嘴裡,只是稍微腐爛了一些,為什麼這樣呢?
  • 樹懶的動作比烏龜還慢,它們是怎樣城村下去的,為什麼沒有滅絕?
    自然是敏捷的反應力和極快的逃生速度了,畢竟在大自然中總是有著不少天敵存在的,如果沒有足夠的保命手段的話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即便是烏龜這種速度極慢的動物也有著厚厚的龜殼作為保護,一旦遇到危險的時候,雖然跑得並不快,但是要論縮回龜殼的速度那可是非常快的。而在大自然中還有一種叫做樹懶的動物,不僅速度比烏龜還要慢,也沒有烏龜一樣的龜殼,它們是怎麼生存下來而沒有滅絕的呢?
  • 一夫多妻促進繁殖?研究:人類擔心動物一夫一妻,或導致物種滅絕
    」的不利現象正在逐步出現,特別是動物的繁衍引發了人類的擔憂,這項研究指出了,動物在繁衍過程的競爭和選擇,可能會加速滅絕的風險,這樣的研究看上去問題不大,主要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轉變,引發生物滅絕的一個「拓展」,所以這問題不大。
  • 40%的魚類被迫滅絕,它們或無法繁殖,人類是幕後黑手
    40%的魚類被迫滅絕,它們或無法繁殖,人類是幕後黑手 雖然如今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尚不足10%,不過,海洋卻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水產資源,它大大的豐富了人類的餐桌,同時,海洋生物也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如果它們出現了危機,那麼極可能會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引發一連串的反應
  • 人類自願滅絕運動是怎麼回事?
    篷壁上的宣傳畫裡有隻卡通版的渡渡鳥,渡渡鳥旁邊有個左臂環抱人類剪影的恐龍,畫上還印了兩句話:「請支持(人類自願滅絕)」,「願人類長壽但滅絕」。桌子後面坐著一位名叫萊斯·U·奈特(Les U. Knight)的人。一對年輕夫婦疑惑地看著這些標語,然後走向奈特。他們問道:「你們是在呼籲不要繁育貓狗嗎?」
  • 為什麼說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
    但搞了這麼多年的滅鼠運動,城裡的老鼠似乎並沒有減少(據稱紐約市內的老鼠數量已大致與該市居民人數一致),人類不免生出"恐怕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的感嘆。鼠年之際,筆者結合自己所學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如此強大的人類也打不敗老鼠。鼠非鼠?豬非豬?漢語中的"老鼠"可以大致對應生物學裡"齧齒動物"這個概念。
  • 活了4000萬年的小「恐龍」,竟然被人類吃滅絕了?
    萬獸之王都不能傷害它,人類卻一塊塊扒下它的鱗甲,蒸煮它們的血肉。穿山甲沒法繁殖了。」 「它每年只產一胎,一生就繁殖十頭左右。一旦遭受破壞種群恢復就非常慢。」
  • 人類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是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
    所以按照這個情況來說,人類起源可能追溯到2.9億年前。但是這個結論並不符合我們後期的說法,自從1871年,《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出現之後,列舉許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這個時候人類再次改變了對起源的一個新認識,說可能是由古猿演化而來的,同時如今大家都認為這個起源可能才是正確的。
  • 地球上最早的人類是誰,為什麼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看看吧
    一個男女繁殖的模式其實是兩性繁殖,人類只是從非人類的祖先繼承了這種生殖方式。聽到最初的人類是如何變化的,首先必須接受科學的結論,而不是神話傳說。地球上最早的人類是誰,為什麼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看看吧探索人類起源需要語言,有實例,有其他相關證據。
  • 樹懶如此笨拙,為什麼沒有被「優勝劣汰」掉?
    樹懶是世界是最慢的哺乳動物,在電影《瘋狂動物城》中「閃電」的角色就是樹懶,它類似於慢動作式的行為舉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形象討喜只是相對於人類來說,在自然界中,沒有一種動物在捕食者面前能夠靠「賣萌」活下來。那麼,速度如此之慢的樹懶是如何生存的呢?它們為什麼沒有被自然淘汰掉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 猛獁的基因組被成功復原,科學家試圖揭開,蘭格爾島猛獁滅絕之謎
    猛獁的基因組被成功復原,科學家試圖揭開,蘭格爾島猛獁滅絕之謎猛獁,源自於俄羅斯的古字mammut,意思是深埋於地下的東西,因為所有的猛獁被發現時,都已全部死亡並被埋藏於凍土之中。眾所周知,北美洲在一萬多年前是巨型動物的天堂,那裡生存在大量的巨爪地懶、劍齒虎、大河狸還有猛獁,這些動物的體型都非常巨大,是人類的好幾倍。當智人跨過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後,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這些巨型動物幾乎全被捕殺了。因此,很多科學家推測這些巨型動物的滅絕,是源於人類的捕殺。
  • 巨齒鯊沒有天敵,為什麼還是滅絕了?人類的命運也會如此嗎
    筆者-小文3D電影《巨齒鯊》給觀影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巨齒鯊作為一種史前生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然而編劇卻異想天開認為巨型肉食生物一直藏身在海裡,探索海洋的人們驚擾了海底的巨獸,從此引來了一場血腥浩劫。
  • 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是否還會誕生?是否還可以創造文明?
    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是否還會誕生?是否還可以創造文明?在電影《超體》中,由寡姐飾演的女主角在被注射藥劑後,身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那麼如此龐大的生物,到底為何會消失在地球上?體型最龐大的恐龍並不是霸王龍在2.3億年前,恐龍家族其樂融融的生存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人類有男女之分,恐龍也不例外。根據資料記載,當時最大的恐龍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霸王龍,而是一種名為地震龍的品種。資料顯示,這種恐龍的體重是霸王龍的數十倍,有的高達數百噸。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在地球上進化4億年時間,如今正面臨滅絕,和人類有直接關係!這4億年中地球持續變化,甚至連恐龍也在這個過程中滅絕了,它們成功逃脫了地球上大災難,人類不得不佩服它們,它們和恐龍一樣,在海底中稱霸王,截止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已經有300多種鯊魚仍然存在。
  • 小小一個的蚊子為什麼生命力這麼頑強?人類能將其滅絕嗎
    但是,夏夜,山上,這兩個名詞一組合就感覺不妙,為什麼,因為夏夜的山上那不是蚊子的老巢嗎?雖然人類現在科學技術已經足夠發達了,但是對於蚊子這種古老而又沒什麼用處的生物,還是做不到趕盡殺絕的地步。但是別看這小玩意小小的,卻讓人煩不勝煩。每一個受過蚊子叮咬的人肯定都誕生過想要蚊子滅絕的念頭吧。那麼為什麼科學家不採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將蚊子滅絕掉呢?
  • 華南虎滅絕了嗎?並沒有,滅絕和野外滅絕是兩個概念
    導讀:華南虎滅絕了嗎?並沒有,滅絕和野外滅絕是兩個概念經常在一些猛獸的討論帖下面會看到華南虎已經滅絕了的言論,而且也有很多網友直接跟我提問,說華南虎滅絕了嗎?事實上它們現在在動物園裡面活得好好的,截止2010年10月,全世界的人工飼養華南虎數量有110頭,在往後的幾年裡面,陸陸續續又傳來了各地動物園繁殖華南虎的消息,比如在2017年6月份的時候,廣州動物園再次成功繁殖華南虎,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 野豬明明沒有滅絕危險,甚至還局部泛濫,為什麼仍舊要保護它們?
    我國是野豬的原產國,而且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消失,使得野豬的成活率變高,再加上禁獵的措施,我國的野豬數量也得到了恢復,現如今野豬在我國也屬於無危生物,也就是沒有滅絕的危險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蒼蠅蒼蠅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生物,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