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從表面上看,人類二十多歲才結婚,之後一生最多生1-2個孩子,相比較自然界中那些一次就能生下5隻以上後代,比如豬,以及哪些1-2年就生一胎直到老年的動物來說,確實繁殖能力差了點意思。但是,凡事不能太片面,因為物種的繁殖節奏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差嗎?
凡事我們不能只看表象,應該看本質。從本質上說,人的繁殖能力並不差。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現在人大都是20-30歲才結婚生子,但是,這只是現代,在古代,十幾歲就結婚生子的一抓一大把,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女性滿18歲就可以登記結婚。從生育的角度看,女性從排卵開始就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13歲左右),而男性雖然比女性的青春期晚一些,但是一般14歲以上即可具有生育能力,並且男性從青春期開始一直到老都具有生育能力。雖然女性大約45-55歲開始就不具備生育能力了,但是從開始到結束也至少有30年的時間處於有生育能力的年齡段。而大多數動物的壽命還不到30年。所以,從生育的年齡時長上看,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不差。
其次是妊娠期。許多人之所以有「人類繁殖能力差」的主觀印象主要是因為人的妊娠期相對較長。一般情況下,人從懷孕到生子需要280天左右,也就是9-10個月的時間。相比較老鼠(妊娠期20天左右)來說,時間確實長了不止一點。但是,縱觀大多數大型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妊娠期都不短,比如大象需要22個月左右的妊娠期、牛需要9-10個月左右的妊娠期,即便是妊娠期較短的羊也需要5-6個月的妊娠期。
因此,相比較其他的大型哺乳動物來說,人的妊娠期也不算太長的。所以,這也不是人類繁殖能力差的表現。
最後是人類的生育次數。在當下,一個家庭一般都會選擇生育1-2胎,而且這1-2胎是一個家庭一生的繁殖數量。而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它們一旦將自己的後代帶到1-2歲左右後,會繼續繁殖。比如獅子的繁殖周期大都在18-26個月左右。我們來粗略的算一下,一頭母獅在3-4歲是成年,每兩年生育一次,一次生2-4個幼崽,而一頭母獅的壽命平均在12年左右,也就是說,它從4歲開始產仔,一生能夠產下10-20個幼崽,是人類一生繁育後代數量的10倍之多。
從這個數據看,人類的生育次數確實比較的少。但是,這也不是人類繁殖能力差的表現,因為,人類的生育次數是根據大量的數據得出的。首先,在古代,女性生孩子的數量沒有一個定數,一個人一生生十幾個孩子都是正常的。就算是到了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他們生孩子的數量也是比較多的。
但是,關鍵問題來了,為什麼人人類降低了自己的生育次數,而野生動物並沒有呢?
野生動物的生存是非常殘酷的,即便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它們的後代也不是全部都能健康長大的。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獅子的後代夭折率在50%左右,而且即便是能夠成年的獅子,它們在捕獵或者流浪時(年前的雄獅會被驅逐出獅群過上流浪的生活)死亡率也是很高的。其次是食草動物,食草動物面臨著不同食肉動物的捕殺,只有不斷的繁衍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種群數量。
而人類就不同了。人類早已經站在了「統治者」的位置上,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野生動物幾乎很難威脅到人類的安全,而且隨著醫療的進步,人類疾病死亡率也在不斷的降低。這就導致了人口數量的劇增。人口數量的增加就意味著對資源的消耗加劇,反而不利於人類的發展。因此,在缺少天敵,有限的資源面前,人類主動的降低了自己的生育次數,以此來達到平衡。
人類如此低的繁殖頻率,為什麼沒有滅絕?
其實,這個問題上面我們就已經說了一大半了。野生動物繁殖頻率降低會導致滅絕,主要是因為它們在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中,而這個生態鏈是由各種動物穩定的數量維持的。一旦一個物種的數量開始大幅降低,它們就有滅絕的危險。而人類並不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能夠以人類為食的動物都已經被消滅,或者含淚躲到了離人類活動區域遠遠的地方。所以,能夠制約人類數量的外界因素就很少。因此,如果人還保持古代的繁殖頻率,資源會加速枯竭,人滿為患下,也不利於人類的發展和生存。
因此,人類找到了一個可以維持自己種群數量的方法,那就是降低繁殖頻率,也就是「計劃生育」。
總結
其實,人類的繁殖能力並不差,只是人類自己降低了繁殖頻率而已,這就是因為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且沒有任何的其他生物可以制約人類的發展才會有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大多數人都遵循著,所以人類自然就不會滅絕。
不過,現在養娃的壓力較大,許多人再次降低了繁殖頻率,如果長此以往,這必然會對人類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這恰恰也是西方許多國家鼓勵生育,我國推行「二胎政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