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口一吐,半個盛唐,他是詩人,但人們更願意稱他「詩仙」,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因為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也常常被朋友稱為「李十二」,公元705年,李白跟著父親從西域來到蜀中,他發奮讀書始於是年: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軒轅以來,頗得聞矣。
----《上安州裴長史書》
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包圍武則天寢宮,逼其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於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江山易主,到底意味著什麼?幼小的李白並不知曉,他只知道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他始終記得,那日在溪水畔磨針的那個老婆婆,鐵杵磨針,讓李白覺得不可思議,老婆婆告訴他,只要心恆意定,自有成功的那一天。於是李白就更加發奮讀書,儘管他還不大,但想像力已經是非常的豐富了。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夜宿山寺》
這一首詩只有四句,但想像瑰麗,巧妙誇張,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
多年以後,李白來到渝州,求見當時的文壇泰鬥渝州刺史李邕,他託朋友將自己的詩賦呈給李邕,然而等了好幾天,都沒有回音。後來,朋友告訴他,李邕對他這個文壇晚輩甚是不屑,還說他的詩賦狂傲自大,故而不願接見。這對年輕氣盛的李白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打擊。於是就有了這首《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詩的前四句李白以大鵬自比,這隻大鵬鳥即使不藉助風的力量,只要他的翅膀一扇,照樣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幹。詩的後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度的回應,世人皆對我的理想抱以嘲諷,真沒想到連您這樣的名士也和凡夫俗子一般見識。然後李白抬出聖人識拔後生的故事反唇相譏,孔夫子尚且覺得後生可畏,難道你李邕比聖人還高明嗎?
這首詩寫得夠狂,低眉順眼,阿諛奉承,那不是李白的性格,笑傲權貴,平交王侯,這才是太白本色。